主流与草根的对接?

2010-02-16 06:39冯洁
浙江经济 2010年23期
关键词:普适性权威性殿堂

文/冯洁

能否将《我要上春晚》打造成一档只供草根们表演与竞技的节目,对于央视、春晚而言,更是一种颠覆与创新

每年的春晚,总是从春节前两个月便开始嗅到炒作的味道。今年这个时候,“某某笑星是否上春晚,某某歌星是否复出”的争论倒是有所减少,不过,春晚依旧以它独特的方式牵动着坊间舆论。

《我要上春晚》,无意中看到这档综艺选秀节目的时候,感到有些滑稽。春晚岂是想上就上?央视的主流权威性与民间艺人的草根性,在笔者看来,总是格格不入的。不过,或许也正因为这种令人矛盾的感观,让这样一档节目居然火了起来。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并不说明1984年以至2010年往后每年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但从近30年的历史发展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确成了一个必然的事件。既然是必然事件,自然就多了几分墨守陈规,少了一些推陈出新。在长达十年的挣扎与求变中,春晚就像是一场置于高处的饕餮盛宴,让人无法企及也兴趣了了。

对于人气渐弱的春晚,《我要上春晚》也许是个一举两得的节目策划。在这档节目的推动下,接纳草根艺人的加入,改变春晚一汪死水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疯狂小提琴、小轮车舞蹈、民警组合唱RAP、超级创意《画之梦》、激光舞……颇具创意的草根献艺,让观众有了较高的介入热情。

主流权威性的综艺晚会与草根气质的艺人,到底能否相容?也耐人寻味。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它甚至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而主流文化,则更倾向于御用文化与殿堂文化。春晚的舞台,自1983年开始,便是致力于传播“阳春白雪”的殿堂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承载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春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然而,在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上,传播更具主旋律色彩的文化,也许无法引发草根大众的集体共鸣。网络信息的现代化,间而导致了大众这样一个受体,接受来自各个方面信息的冲击,信息社会的快捷、高效率,让大众应接不暇,每天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信息。百家争鸣的结果,是春晚从综艺垄断的局面逐渐走向寡不敌众的竞争境地。如何在草根大众中继续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却又维持高收视,恐怕是央视管理层共有的困惑。

而事实上,权威性与普适性本就是不可相容的一组矛盾。若要维持高高在上的权威性,就不得不舍弃众人追捧的普适性。只有让大众获得介入的机会,这场每年循惯例而来的春晚,才能获得长久的关注度。《我要上春晚》创办的初衷很好,旨在为春晚提供一个草根介入的舞台。目前看来,效果也甚佳。只是,要避免其空壳化,成为综艺明星空降的舞台,遮挡了草根的光芒。能否将《我要上春晚》打造成一档只供草根们表演与竞技的节目,对于央视而言是一种考验,对于春晚而言,更是一种颠覆与创新。

猜你喜欢
普适性权威性殿堂
走进创作殿堂,体验变奏之美
“上海1934”闪耀首尔艺术殿堂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这些大要案为何摆上了议决国是的殿堂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Barovier&Toso灯饰殿堂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民主的悖论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