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自主学习”风帆,驶向“高效课堂”彼岸

2010-02-16 19:46史婷婷江苏连云港西苑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课堂

■ 史婷婷(江苏连云港西苑中学)

扬起“自主学习”风帆,驶向“高效课堂”彼岸

■ 史婷婷(江苏连云港西苑中学)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声声“春雷”,2009年江苏省教育部门下发“禁补令”。在这一改革措施下,全省各中学由此掀起了研究“高效教学”的热潮。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新课程改革中,各个学科的课时相应减少,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增多,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理想中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最终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定后续的学习任务。

课改呼唤广大教师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呈现“不同的声音”、“撞击的思维火花”。课堂就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就应是百家争鸣、群儒斗舌的空间;更应是师生缔造奇迹、探索知识的窗口。这就是我们无数教师构想的前景诱人的“高效课堂”。所指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因此,扬起“自主学习”风帆,驶向“高效课堂”彼岸,是我们教师追求的不二法门。

一、“船员”“船长”角色互换——探究“教学互换”

所谓 “教学互换”,就是从本质上打通教与学:教师以教为学,把教的过程当做学的过程,在教中提升自己;学生以学为教,在学中尝试教育自己和他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互换”模式,无疑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开放式高效课堂。

(一)以“同质”组合为特征,学生分层次合作参与备课

“单兵作战”是备课一忌,所以各大学校要求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它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变换角度,在学生中进行集体备课的实践,可以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由水平相当的学生组成一个备课集体,此种结合以“同质”组合为特征,让同一层次的学生能在同质群体中真正进行阅读对话、思想交锋、心灵交流。比如:让水平一般的学生负责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部分,让中等学生备研读品味语言部分,让优等生备主旨探索和拓展延伸部分。

教师与学生同备一节课,教师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为丰富的一方,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备课中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启发学生完成过程呈现式阅读。在对话中,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

(二)优化学生“教学”时间,让学生参与执教

这种课堂要交给学生展示,是学生教学生的舞台。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还学生自由的时空掌控权,发挥团队激励机制,创设无拘无束的空旷“海面”,让学生自由地“航行”。高效课堂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使用时间——学生的教学时间。支配教学时间的呈现方式可以多元化:自学讨论式、辩论赛式、采访式、表演竞赛式,甚至可以把演讲会,课本剧,书法欣赏搬到课堂。下面是我班一组学生上课后的教学反思的记录。

课题:《浣溪沙》

教授时间:30分钟

上课流程:1.简介作者及宋代婉约词的风格。2.示范朗读。3.描绘上下阕的画面。4.感受上下阕的感情变化。5.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境美。

备课反思:找资料难、累。更难的是我们如何把自己掌握的交给其他同学。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词的意境和情感讲解得更深了。本来我能预算的时间由20分钟改为30分钟就能透彻掌握。

教师与学生同上一节课,教师在生生互动之后,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再矫正反馈、查缺补漏。教师让学生群体自由阐释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让学生掌握得更实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易被其他同学吸收,也巩固了小“教学者”们的收获。

二、甘当 “舵手”——注重构建课堂的活动设计

要达成自主学习的课堂,高明的教师,教学思路要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往往善于将课文一组组问题转化为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的同时能发展自学能力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全国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认为:“若是太多的提问,自主学习的课堂没办法安静下来,学生也会因为遇见接二连三的困难而产生退避心理。”

有情境的问题、有任务设计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有效的评价,提升课堂组织教学的有效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或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讨论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苏教版《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活动情境:举办“南极科考队新闻发布会”。操作流程: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由5名学生上台充当科考队员,其他学生充当记者,进行答记者问。

任务二:研读领会南极精神。活动情境:组织记者研讨会,专题探讨“三个太阳”的含义。

任务三:学会新闻写作。活动情境:结合本单元写消息的要求,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写一则消息。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展开了定向、有序、系统的学习活动,依托文本而不依赖文本,甚至是超越文本。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思维积极的学习场所。

三、甘当“旗手”——穿插燃情式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对生命主体的尊重,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教师的评价成为有效自主学习课堂的闪光点,导火索,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唤醒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意识。

一个在评价上只会“蜻蜓点水的赞扬”,而不会燃情释放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朗诵展示上,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词文之后,如果教师很平静地说:“很好,你读得流畅又富有感情,大家要向你学习。”这就是“蜻蜓点水的赞扬”。如果教师高亢地说:“你读得好!读出了‘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放,读出了‘弓如霹雳弦惊’的神奇,也读出了‘可怜白发生’的人生悲凉!我们为你精彩的诵读而喝彩!”这才是“燃情式的评价”。此类的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成就,而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课堂释放激情。

四、甘当“雷达”——指导监控自主、合作探究,锻造优化“生成”的高效课堂

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监控,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必然举步维艰。即使勉强为之,所得的结论也必然无深度,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可能发挥,甚至会出现老师取而代之的现象,掩盖学习上的真正问题和缺陷。所以教师要在这几个步骤上下工夫。

首先,课前指导自主学习方法,把学习目标具体化、分层化。最初的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久而久之会体现出学生们对一篇课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天罗地网的搜索预习。课前个人自主预习的多元化理解,为课堂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前提。

其次,课堂中杜绝教师的“言语霸权”,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问一致的思维品质,经常引导设疑,诱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独立反思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效课堂是我们新时代背景下师生所追求的一门“变革”,一种艺术境界。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它沉淀下来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探究精神。这是自主学习方式的生成式灵魂,而自主学习又是达到高效课堂的终南捷径,让我们扬起“自主学习”的风帆,驶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参考资料:

1.李震著,于漪、刘远主编《李震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第一版。

2.孙伟强 《自主·合作·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0。

3.栾雪梅《被动与主动:课程知识选择的限度》,《语文教学之友》,2006.11。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