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0-02-16 22:31杨继武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杨继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杨继武

多媒体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为用而用、盲目“拿来”、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等问题。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强大的优势,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科学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情趣导引,多媒体教学让语文“美”起来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探究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愉悦情绪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地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都是由形象化的语言构筑而成,但这种书面语言尚处于“静态”,是间接性的。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静态语言转化为动态情境,那么,不但能形象地把课文的物象再现给学生,而且能巧妙地拨动他们的情弦,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整个“景”能触之可感,整个“情”能品之有味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文大都文质兼美,特别是散文、诗词其本身就构筑了很鲜明的画面,如《致大海》中活泼、激昂的大海包含着壮美的豪情;《荷塘月色》中蛙噪、蝉鸣的月夜和作者轻松的步态、淡淡的情愫,皆是形象之景、真情之文。教师在讲授这类课文时可以通过音频多次播放配音朗诵素材,让学生闭目凝神静听再现语言情景,当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中时,课文蕴含的主旨自然会在心中潜移默化地生成。

景美情深之文最能动人心弦。《项脊轩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笔者教此文时,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对语音进行模拟合成,用低沉、舒缓、凄怆的二胡曲《病中吟》为背景音乐,插入著名朗诵家张家声的诵读,链接书中几幅插图,于是一个融情入景的教学情景便油然而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室内光线昏暗,庭外鸡犬相闻。特别是家道衰危时,祖孙二人在轩中一呼一应的情景更令人倍感凄凉哀婉。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中,不禁陡生悲怆的情感,立刻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从而深切地感受到追怀宗亲的文人士大夫的“悲”和“喜”。

二、视听结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文学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理性,音乐则通过模仿、象征和暗示来刺激感官,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由于音乐本身对语言的超越性,能为文学作品的一些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提供想象的空间、理解的契机。因此,若能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教学,用音乐这种复杂、丰富的语言或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或表现矛盾冲突,或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或渲染环境气氛,都能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供有益的帮助。

音乐是进入审美殿堂的钥匙。感情是进入审美殿堂的阶梯,人的感情是在浓郁的气氛中酝酿而成的。在教学中应力求促使学生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促成文学内涵与学生情感的融洽,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中国古典音乐适合诗词的情调,小夜曲切合抒情散文的氛围,它们或悠扬或激昂,或轻快或沉郁,看课文具体内容而定,力求做到“智、能、情、意”相统一,体现文章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敲击出学生情感的火花。

画家作画,强调有诗意;诗人写诗,讲究有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道出了这二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如果能用多媒体切合课文的内容加以演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借助多媒体图像直接展现课文所描绘的艺术画面比语言描绘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更能真切地感知“景”、领略“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托物言志的散文、诗词,用环境暗示人物命运的小说、戏剧,总要对所托事物作细致的描绘,精心刻画,这乃是一切文章得以传神的关键。比如,《巩乃斯的马》展现的空旷的雪野草原、奔腾的骏马、狂躁的暴雨、恢宏的气象;《鸿门宴》描绘的宴前急迫的形势、宴中险恶的杀机、宴后果断的决策;《沁园春·雪》刻画的大河、长城、高原、群山的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祝福》通过渲染鲁镇祝福前夜的热闹暗示情节的展开等等,在教学中利用课文本身就具备的鲜明画面,通过视频的手段,把这些画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发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心灵震撼力非传统教学手段可比。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为用而用。有的老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老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两只蝴蝶》中的歌词引入课堂。尽管“蝴蝶双飞”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双蝶”则表现了时尚男女玩爱情游戏时那种无病呻吟和故作姿态。细细比较,两者风格相去甚远。

2.盲目“拿来”。现在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课”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借鉴他人作品应本着“以我为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如果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要学生按教师预设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多媒体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中学。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小学多媒体教学刍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