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教育困境的生态学分析*

2010-02-16 17:55陈业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陈业秀

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教育困境的生态学分析*

陈业秀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教育生态存在严重失衡现象。治理民族音乐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构建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困境;高等教育;生态学

Abstract:Chinese folk music inheri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sters the national spirit.However,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the folk music and its education ecology are in a serious imbalance.The manag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olk music requires effective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se of folk music resources,improving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enhancing folk music culture,establishing folk music curriculum and improving students’attainment of folk music.

Key words:Chinese folk music;development predicament;higher education;ecology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文明旅程中,五十六个民族各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文化传统,孕育了各自独特绚丽的宏伟乐章,为中华民族积累了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曲艺音乐种类有 400多个,戏曲剧种约 360多个,民族民间器乐 600多种,民歌曲目 30多万首。[1]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在积极兼收并蓄其他各种优秀音乐艺术养分,呈现蓬勃向上态势的同时,也遭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挑战,以致许多音乐品种出现了断流,甚至濒临绝灭。民族音乐及其教育生态存在亟待优化的诸多问题。

一、中国民族音乐对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

民族音乐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民族音乐是 “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 “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2]在全球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信息时代,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探寻丰富的民族音乐,我们可以挖掘出浩如繁星的爱国主义作品。从千年编钟古乐到《苏武牧羊》,从《满江红》到《正气歌》,从 《黄河怨》到 《大刀进行曲》,爱国主义一直是贯穿中国民族音乐史诗的一条红线。几千年来,每当异族入侵,中华民族总会奋起抗战,捍卫自己的国家。仅仅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松花江上》、《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等许多爱国主义民族歌曲,激励着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生存浴血奋战,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气贯长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依然是民族音乐的 “灵魂”。如诞生于 1950年 9月的《歌唱祖国》,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的新面貌,《丰收锣鼓》、《步步高》歌唱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还有《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颂》、《祝福祖国》、《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一大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的乐曲,均饱含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深情。在教育部 2008年第 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强调说,按国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总体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将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民族音乐的实践能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儒家甚至认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民族音乐与中华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中国诗词的声调、音韵抑扬顿挫,在平仄交错中表现音乐的旋律美,长短句组合、格律的运用,显示音乐的节奏美。中国书法的律动透出音乐灵感的精神气质,中国舞蹈、戏剧与音乐一直是水乳交融。

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可谓民族的灵魂、思想和智慧的发源地。直到今天,我国许多民族,“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丧吊、盖房、亲朋聚会,甚至在发生纠纷,引发争斗时,都要纵情地歌唱,尽情地舞蹈。用歌舞传承民族迁徙创业的历史,教诲后代子孙勤劳勇敢,战胜万难,披荆斩棘,建造家园”[5]。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共同记录和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文化和思潮。因此,实施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透过音乐活动和现象,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理解民族音乐蕴涵的哲学、美学等文化属性,达到孔子所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目标,完成个人修身,成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如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德国、日本等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就是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韩国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民族传统音乐占相当大的比重,印度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几乎全部是印度音乐。重视本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越来越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Music Education,简称 IS ME)就是以 “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为主题,召开了第十四届会议。

民族音乐教育能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魂,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风貌。民族传统以及民众的传统观念,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展示着这个国家的民族尊严。中国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是民族魅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视觉,而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领略广阔的民族精神文化,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进而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二、对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及其发展境遇的生态学分析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所谓生态危机,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结构失衡和功能退化的现象。今天,“生态”一词的外延越来越广,已渗入许多学科领域。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 “教育生态学”[6]这一新概念,第一次把 “生态”一词扩展到教育理论视野。本文所述民族音乐 “生态环境”,是指对民族音乐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包括民族音乐系统的内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当前,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族音乐生态环境正在或已经发生严重失衡现象。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生态环境急剧变化

生产方式的演进改变了民族音乐的原生语境。民族音乐传承是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进行的,不能脱离具体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因素紧密相连。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许多原生音乐的传承语境逐渐消失,继而导致一些民族音乐的失传。过去大江、大河两岸高昂悠扬的船工号子,今天由于机动船艇的普遍应用,根本就听不到了;从前山间、乡野经常流传的山歌、民调,如今只能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依稀听到;曾经在校园流行的各种儿歌、民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

民族音乐的弘扬后继乏人。民族音乐是民族审美习惯的 “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的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 “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在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一些有影响力的民间老艺术家的相继辞世,某些曲种、流派正在渐渐失传。以山西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山西有 52个地方剧种,但是现在,只剩下 28个,短短的 20年,有二十几个地方剧种消失了”[7]。

现代都市文化的浸染。都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加上农村和偏僻地区的不断开发,淳朴自然的民间音乐正渐趋退化。现代商品文化、时尚文化、广告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民族音乐文化,使人们越来越淡忘和疏远了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中长期流传的民歌,更无法领略其丰富内涵和质朴本性。

音乐艺术审美样式的多元化。当今社会生活中,音乐样式多种多样,如主流音乐、经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实验音乐、宗教音乐等,丰富的音乐主题、类型和表现形式,在使人们充分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激活了多元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观。音乐艺术日趋多样性,以及 “审美样式的多元化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了民乐中可以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部分 (如京剧等)被挤压到了边缘地带”[8]。

(二)中国民族音乐遭遇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颠覆与冲击

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冲击,不仅是具体形式和表现技巧,而且影响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专业演员乃至中国普通大众的审美观。虽然中国民族音乐在原生文化传统外,衍生了属于本土次生文化的“新民乐”,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大众传媒、音乐舞台中的“主角”地位,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都市文化中依然屈居次要位置。不少年轻人觉得民族音乐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像《江河水》、《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民乐经典,除了在专业舞台或特定场所,已很少有人演奏或能够欣赏。在流行音乐、外来音乐的冲击面前,我国音乐教育亟待进行价值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流行音乐迅速占据广阔的市场,拥有了巨大的听众群。流行音乐包括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新世纪音乐和流行歌曲等,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各种心灵需求密切相关,同时 “具有大量生产、通过各种媒介传播、通俗易懂的特点,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9],是人们生活感情的直接宣泄。另外,多媒体、互联网、MP3和MP4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流行音乐覆盖现代社会生活搭建了极为宽广的平台,因而也部分地替代了民族音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

(三)民族音乐在学校人文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 “弱文化”态势

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之一,应担负起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任务。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早在周代,曾设 “大司乐”作为专门机构。之后,孔子提倡 “礼、乐、射、御、书、数”。唐代办 “教坊”、“梨园”,进行严格训练和考绩。宋代以后,除官办机构外,还有民间戏曲班、社等辅助教育形式,进行音乐传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所取得的业绩可谓举世瞩目。然而,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在普通学校教育中,音乐艺术仍然没有被列入重要的课程条目。各级各类普通学校,普遍注重科学文化教育,疏忽音乐艺术课程。民族音乐“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学校里艺术教育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8]。“很多教艺术课的老师根本就不是学艺术的,只是领着大家上自习而已,艺术课不需考试,学生应付差事,老师也乐得糊涂,功课紧的时候干脆就被别的课程给置换掉了。”[8]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对民族音乐鉴赏水平低。即使是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许多选手,其民族音乐知识测试表现,也是相当不佳。有的选手甚至认不出几种民族乐器,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可以说,目前的学校教育,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文化状态持续存在,不仅会加重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无知和自卑感,而且会阻碍学生以应有的态度应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四)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高低与教育观念和方法密切相关。一些音乐教师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课堂结构单调呆板,机械孤立地讲知识,识歌谱,唱歌词,练巩固,方法上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些教师过于偏重技能教学,音乐课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课堂教学语言多,音乐少,结果学生失去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社会氛围,许多方面也有待改进。“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一边是歌厅、音乐会、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10]强烈的情境对比、反差,再加上家长们的 “务实”,社会存在的对民族音乐的偏见,还有媒体热衷流行音乐的导向,民族音乐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困境。

三、对中国民族音乐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设性思考

治理民族音乐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维护民族音乐生态的平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构建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

(一)政府应加强对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政府是保护、开发民族音乐资源的主体,要加强和改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领导,营造宽松环境,加大对民族音乐的扶持力度。通过组织民族音乐的采风、民族音乐研讨等,挖掘、保护和整理濒危遗产,以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资源。第一,各级政府应增强“抢救民族音乐”的意识。对即将流失的或已经流失的民族音乐、地方民间音乐,要设立专项经费,强化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在全面调查和科学鉴定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对具体开发对象进行科学论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特别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习活动。

第二,设立研究机构对民间音乐、戏曲等进行整理和研究。要把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作为一个专项而长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歌的文字系统、乐谱系统、声像系统、实物系统和图表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可供教育系统共享的完整数据库。

第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保障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发展。2005年 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2月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许多省份随之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为保护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的分级保护制度,突出重点,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乡建设,造就民族民间艺术大师,抢救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文化濒危项目,及时制订保护规划,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落实保障措施。

(二)社会文化领域需加大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和传承力度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宣传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健康的民族音乐作品。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审美标准的提升,提高民族音乐的视听效果,改变流行音乐充斥媒体的状况。要学习、引进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生活。加大对高雅民族音乐和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文化领域要多创作出新的、好的民族音乐作品。反映时代气息、贴近现代生活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不够丰富,也是制约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适当参考其他音乐类型的好的创作手法,如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多调性音乐等,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感的优美的新民歌。同时,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和其他各种新媒体,广泛传承民族音乐。

探索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应用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现代理念,培育专门人才,组建经纪公司,建立民族音乐的推广机制,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和手段,提升民族音乐艺术含量和科技含量,着力提高民族音乐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努力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业化,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应加强民族音乐的课程建设,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法

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普通学校应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理念,重建民族音乐文化,[11]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要求,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民族音乐基础课、民族音乐欣赏课或中国音乐史课等,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积极营造充满优秀民族音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比赛,请一些民族音乐家来校讲学,请专业乐团到校园演奏民族音乐经典作品,或者开展各类民族音乐交流、实践调查等,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要建立民族音乐课程体系,以民族音乐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统筹规划教学纲要,编写民族音乐教材,并配以相应的音像资料。

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如组织音乐会,组织民族乐队,举办民歌演唱会、民乐演奏会,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等,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素质。

民族音乐文化队伍要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完善结构。加强培养,合理使用,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素质好、水平高、业务强的民族音乐人才队伍,要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为目标,鼓励专业人才充分参与艺术实践,完善民族区域合作、岗位实践、专业进修、交流培养等多途径培训机制,改善民族音乐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设立多种专项的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发展基金,为各层次人才承担有关民族音乐发展的国家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及研究、创作、出版专著等提供帮助。

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是改进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相当多的教师不能用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教学生,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指导。有的教师自己演奏尚可,但却没有良好的教法;有的教师音乐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而艺术实践能力很弱。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必须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底蕴,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才能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发挥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吴宜璇 .试论民族音乐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6-98.

[2]张天彤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J].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2001(1):72-73.

[3]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十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程 [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8-02/25/content_10694235.htm.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25].

[5]靳丽芬 .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J].中国音乐教育,2004(4).

[6]李雅芬 .音乐课堂 “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构建策略 [J].中国音乐教育,2005(08):14-15.

[7]田青:保护民族文化 留住精神家园——田青做客文化论坛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34912/34914/4113102.html.

[8]李书皓 .拯救民族音乐 [EB/OL].http://patternanalysis.bokee.com/2503332.html.

[9]叶婷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 [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01-105.

[10]王晓燕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EB/OL].http://www.cn-teacher.com/sp/shuo/qt/200704/173510.html.

[11]却咏梅 .音乐:天使的演讲——2006年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侧记 [N].中国教育报,[2006-06-15].

Ecology Analysis of Chinese Folk M usic and Educational Predicament

CHEN Ye-xiu

G646

A

1672-2795(2010)03-0095-06

2010-04-17

陈业秀 (1969— ),女,安徽五河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民族音乐和现代影视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台州 318000)

*本文系 200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SC172)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音乐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