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2010-02-17 14:16刘玉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德国技能理论

刘玉东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300)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刘玉东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300)

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 “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

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 “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辛儒.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荀勇.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编委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

G719

A

1672-5727(2010)04-0158-02

刘玉东,男,河北涿鹿人,硕士,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企业管理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德国技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劳动技能up up!
德国弃煤的烦恼
秣马厉兵强技能
“梦梦”“娇庆”德国行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