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高职院校“阅读环境”的建设
——高职中文专业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调查研究之二

2010-02-17 14:16张小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阅读环境读书图书馆

张小华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应重视高职院校“阅读环境”的建设
——高职中文专业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调查研究之二

张小华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真正“不爱读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导致学生阅读状况不理想。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在“阅读环境”建设方面多下工夫。首先,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发挥图书馆在专业乃至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应承担教育责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再次,教师应更新陈旧的知识性教学模式,构建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阅读环境;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作品

高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比较高的,但阅读状况并不理想。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笔者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加以探讨。

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笔者的调查研究问卷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的内容是中文专业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状况不理想的原因;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构成;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分析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60份,回收324份,经查,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有效率为90%。

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封闭式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问题一: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原因。在324位学生的答案中,因自己有兴趣的占77.78%;因教师推荐和课程学习需要的各占8.95%;因同学介绍的占2.16%;因对作者有印象的占1.23%,因媒体评论、网上选载的各不足1%;因相关影视作品影响的为0。从年级和性别来看,差别都不大。

问题二: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受谁影响最大。在学生的答案中,教师占49.07%;其他人占28.70%;同学占20.99%;父母占1.23%。就年级而言,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呈递减态势:大一占56.78%;大二占49.57%;大三占38.20%。同学的影响呈递增态势:大一占13.56%;大二21.37%;大三26.97%。这两项就性别而言没有差别。父母的影响之低出乎意料,只有4位学生回答受父母的影响而阅读,虽然这可能与我院学生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有关,大城市学生的情况应该更好些,但家庭教育的不理想可见一斑。

问题三:你觉得现当代文学教师在学生阅读量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学生的答案中,认为“虽不严格,但因喜欢老师的课,还是看了不少作品”的占49.69%;认为“不太严格,有推荐,但没检查,故我没看几部作品”的占29.01%;认为“严格,逼我们看了不少作品”的占2.78%;认为“不严格,我根本没看作品,也能蒙混过关”的占0.93%。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定量要求不高,检查力度不强,教师上课水平高低、要求严格与否是影响学生阅读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怎样有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问题四:你觉得现当代文学教师在作业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学生的答案中,认为“较严格,有些作用”的占64.51%;认为“严格,对我们有很大作用”的占15.74%;认为“较严格,但没多大作用”与“不严格,很容易混过关”的比例相当,各占10%多一点。就年级而言,认为“教师要求严格,对他们有作用”比例最高的为大二学生,占88%;其次是大一学生,占66.1%;最后是大三学生,占65.17%。认为“不严格,很容易混过关”的大一和大三学生比例相当,分别占22.03%和20.22%,而大二学生只占8.55%。三个年级都由笔者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二年级情况最好,是因为当年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最大,每学期1篇正式作业和8篇读书笔记,而在一年级和三年级教师规定的作业量减少。在调查数据统计出来后,通过对各年级部分学生访谈了解到,教师的硬性作业是迫使学生阅读的强大外力。由此可见,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相当数量的作业对提高学生阅读量和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问题五: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来源。在学生的答案中,其来源依次为:图书馆,占68.21%;购买,占11.42%;向同学或朋友借,占 6.17%;网络,占3.70%;其他,占 2.16%;家藏图书,占1.85%;租赁,占0%。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图书馆是不同层次中文专业学生阅读专业作品或经典名著的最重要途径”的结论相一致。而“家藏图书”所占比例之低与问题二的答案互相佐证,说明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影响几乎为零。

问题六: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在学生的答案中,困难从大到小依次为:图书馆藏书少,占34.57%;书价过高,占24.38%;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占16.36%;缺少读书氛围,占13.58%;根本不爱读书,占5.25%。就各个年级而言,因“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而影响阅读的,大一学生占20.34%,大三学生占16.85%,大二学生占8.55%,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这是比较正常的,因为大一学生是新生,入学后要忙于上课(每周25节课,很多公开课在大一开设)、学英语、学计算机、考试(应付自学本科考试,即便是准备现代文学科目考试,学生更多地会阅读教材和自学考试专门教材)及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等;大三学生忙于实习且面临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申请离校到企业顶岗实习,心境浮躁不安,无暇静心阅读;只有大二学生尚不必考虑前途出路,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认为“周围缺少读书氛围”的大一学生占20.34%,大二学生占11.11%,大三学生占4.49%,可见读书氛围的好坏与年级的高低成反比。

(二)开放式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问题一:学生希望教师改进的地方。在开放式问卷中,空白不作答的有96份,明确回答“对教师的教学满意、不必作改进”的24份,占7.4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要求教师改进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希望在阅读和学习上给予具体切实的帮助。占20.3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向他们推荐好书”;占4.32%的学生希望教师“多与学生讨论互动,交流读书感受”;有几个学生希望教师“讲课内容提前通知,让他们有时间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读书方法”。这与笔者对学生“阅读数量、倾向和习惯”的调查结果吻合,也与一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一致。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希望“多播放相关作品的音像资料”的学生占7.41%;希望“更具体详细地分析作品”的学生占8.64%;希望“多介绍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前先简介作品内容”的学生占4.94%;希望教师“有自己的见解,能形成独特的授课风格”的学生占1.23%;希望“重点分析名家名作,不必每个作家面面俱到”的学生占0.62%。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希望教师“授课方式灵活,注意与学生互动,多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占8.02%;希望教师“多举办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活动”的学生占0.93%。

最后,在作业方面,希望对学生的阅读和作业方面要求更严格的学生占4.94%,这与封闭式第三、第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其他的如希望教师提供书籍供学生借阅等意见,则反映了学院图书馆藏书量较少的现实。

问题二:学生希望学校改善的地方。在开放式问卷中,空白不作答的有65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迫切要求学校改进的,首先是图书馆建设。根据调查统计,有12条建议,其中8条是关于图书馆的。希望“增加图书馆藏书的种类和数量”的学生非常多,比例高达68.83%,希望“提高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学生也占14.81%,而希望“扩建图书馆”、“改善图书馆环境,创造良好阅读氛围”、“各类图书分类细致,排列有序”、“增加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借阅数量”、“延长借书期限”等建议都不同程度地有学生提及,这说明学生是有浓厚的读书兴趣的,只是学校缺乏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才使学生把兴趣转向他处。其次是改善教学条件。希望“改善教学设备,普及多媒体教室”的学生占20.06%,这表明学生对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不满意,但与近70%的学生对图书馆不满意相比,说明学生最注重的并非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否,而是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最起码的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再次是改善教学软件。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希望“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增强读书气氛”的学生占3.40%;希望“多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的学生占1.85%,表明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真正“不爱读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是由于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导致学生阅读状况不理想;(2)随着年级的升高,虽然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呈递减态势,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是较大的;(3)教师对学生阅读上的帮助和指导不到位;(4)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业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且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5)学校在图书馆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6)校园读书文化建设薄弱,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据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在“阅读环境”的建设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发挥图书馆在专业乃至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1)增加图书(特别是文化或专业含量高的图书)藏量,提高图书采集质量。(2)增加学生图书借阅数量,适当延长借书期限。(3)美化图书馆环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4)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为学生阅读提供优质服务。(5)作为校园文化资源的传播中心及大学生吸收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该通过幽雅的自然环境、丰富的馆藏、优质的服务营造文化氛围,从而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学校应承担教育责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1)广泛宣传阅读的重要意义,营造校园读书氛围;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墙报、简报、横幅、图片展和座谈会等形式,在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全方位地、密集型地宣传,使全体学生包括不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在学校的各个场所都能接受阅读的宣传教育,让阅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2)定期开办阅读方法讲座,指导学生读书,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深入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使校园阅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改革课程设置,增设文学鉴赏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而言,可以开设《鲁迅作品细读》、《红色经典解读》或《20世纪散文欣赏》等文学鉴赏专题课程。教师应选取中外经典名著进行文本细读,并有意识地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泛读、精读等)和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如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美学、现象学、解构主义等)鉴赏作品,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4)组织文学类社团,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如根据中外著名作家的诞辰和忌辰纪念,举办鲁迅、老舍、巴金、莎士比亚、泰戈尔等作家的读书周活动;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进行青年道德成长完善教育,举办“励志、诚信、进取”读书月活动;定期免费播放名家名作和“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人文社科类音像资料;邀请名家来校开设讲座等等。以此营造一个具有浓厚书香气息的阅读环境,覆盖性地影响学生的课余阅读生活。

再次,教师应更新陈旧的知识性教学模式,构建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构建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素质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在文学气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及审美修养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只有依靠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才能逐渐进步、提高。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上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一是要调整教学内容,淡化“史”的线索,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借鉴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的做法,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为主,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为辅,增加对名家经典名篇的鉴赏比例。教学中的单篇作品赏析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

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教育服务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引导者、帮助者、监督者和评判者,而将学生视为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发现者,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更多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评判,获得所需要的答案与结论,最终培养自己感受体验、审美判断、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应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但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懒人课堂、傻瓜式课堂的出现;应采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教师只对本专业少数名篇进行示范性审美鉴赏,大多数作品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通过点名提问、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应在鉴赏方法论上作适当的点拨性小结,“授人以渔”。

三是要量化作业标准。应严格要求和定量布置作业,以作业带动学生的阅读。

四是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现有的考核大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试卷按比例设置相应的主、客观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这种方式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一考见高低”的方式,使许多平时不认真阅读作品、考前临时突击的学生可以凭借现代技术手段轻松应付过去,得以取巧。乐山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考试考查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在考试导向上变督促学生机械背记为激励学生探索创新;(2)在评分标准上变机械标准答案为务实评价;(3)在评分比重上变侧重期末考试为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笔者认为这样的改革完全值得借鉴。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结构是作品、过程与精神三位一体的学科建构。在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把优秀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使学生从感性层面感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于高职师范类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只要能够把握百篇(部)以上的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的内涵,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文学发展线索,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笔者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得到张永丽、姚晓群、凌嫦、刘俏云、张玉红等同学的细心帮助,特此致谢!

[1]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张小华.高职院校师范类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容忽视——中文专业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调查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3]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4]仲江,于静.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5]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6]税海模.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7]肖智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微观实践教学的缺失及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

G715

A

1672-5727(2010)04-0021-03

张小华(1972—),女,广东潮州人,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阅读环境读书图书馆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一起读书吧
浅谈班级阅读环境的现状和改善策略
读书为了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