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0-02-17 21:50王平侠
职教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素质

□王平侠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平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各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我国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如何满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形成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从高职教育产生开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其培养方案的特点是按技术领域、工程对象和社会需求建立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入手设计培养方案[1]。具体来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市场导向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地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二)能力本位

目前,职教界存在三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谋求克服前两种能力的缺陷,融合其优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从现实情况看,笔者认为,第三种观念较为适宜。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三)学练并重

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学练并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终结性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中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高职毕业后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不能为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准备。现在一些有理想、有能力、有经济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了追求更高目标,不得不“跳槽”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重新经过文化课考试去实现理想。所以教育目标终结性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把我国高职教育引上回归普通高等教育,重蹈结构性矛盾的复辙。[2]教育目标终结性无疑抑制了人才结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多样化要求,对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利。此外,我国高职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到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可能要轮换几个岗位的现实,甚至第一次就业就应该具有适应岗位群需要的能力。

(二)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充足,导致招生规模扩大,师生比失调,造成教师的数量相对紧张,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所以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从师生比看,我国高职院校师生比2000年是1∶26.25,2001年是1∶30,2002-2006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呈现出继续迅速扩张及学生数量剧增的态势,估计师生比仍然维持在1∶26左右。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与国家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任教师的周课时一般都在18-26节之间。[3]

从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含金量不高,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于15%的占了41.1%,其中,全国有130所高职院校无“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质量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高职教育的质量应该坚持“规范十特色”的有机统一,而我国在规范高职教育上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法规保障。另外,特色质量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面没有得到体现。当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一般都是同行互评以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检查评估,没有社会其它行业、部门人员的参与。这样的评估机制,一方面,很难突破教育界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标准,极易扼杀人才培养中个性的东西,强化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产业界人士的参与,学校很难及时掌握产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培养模式的改进迅速地给予反应,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教学检查、督学听课、教研活动、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监督、控制管理。管与教职能未能有效分离,教学质量控制效果全凭办学者自己掌握。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一)教学改革方面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4]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2.综合素质的形成。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在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前提: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二是社会对高职的认可程度还不高,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具有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三是急剧的扩招使得高职院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出现严重短缺;四是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应从以下三个机制入手,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评价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循教育体系而定的评价体系,一是依循社会回馈而产生的社会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的根本评价还是要看社会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必须力求简明、可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必须和激励与制约机制联系,以确保评价的实效性。

2.激励机制。要研究促进教师和学生自觉维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形成与学校共荣共耻的局面。如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制定培养人才的举措。整体考虑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协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出台各种措施。特别是以事业发展作为激励机制的根本动力,形成“心齐、气盛、劲足”的良好氛围。

3.建立教育效益核算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已是非义务教育,投入与产出必须合理而有效。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同时,必须核算培养成本,实施国家、学校、受教育者成本分摊机制,并尝试“优质优价”配置教育资源。各级教学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作用,并层层分解目标,层层分解压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投入、产出和社会影响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当今国际职业教育的一大重要趋势是朝向重点化,每个学校都要办出重点。重点就是要有特色,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为如果学院能办出特色,学生就供不应求,学院有重点,并且办得好,毕业的学生素质高,培养出来学生出路就宽广。

高职教育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进入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劳动者。[5]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计划中比重较大;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注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以开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点。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从人事政策上支持高职院校从相关行业引进双师型教师,加快队伍建设速度,同时,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扩宽教师来源,让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能有机会通过人事选拔加入到教师队伍。

2.建立全国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基地,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让其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3.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要求限期达到。

4.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和福利待遇上享受高一级职称待遇,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努力和发展。

5.在用人制度上,进入竞争机制。打破教师职业的身份制和职务聘任的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分流富余人员及不合格人员,并建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实行人事综合代理,使落聘教师和富余人员与校脱钩,进入人才市场,合理分流。

6.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正以辉煌成就雄心勃勃地叩开了新世纪的大门。重视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对各种不同层次与结构的人才需求,也是我国教育领域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社会而言,可以加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工作力度和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谋和智力保障。

[1]成亚萍.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04(27).

[2]蒋国良.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几个制约因素[J].江苏高教,2005(06).

[3]朱爱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4]翟向阳,蔡玉峰.论面向就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J].职教通讯,2004(07).

[5]吴晓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王平侠(1960-),女,陕西蓝田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文书教学。

G715

A

1001-7518(2010)02-0069-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素质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