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迪

2010-03-20 20:26陈其射
关键词:人本化情感音乐

陈其射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迪

陈其射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缪天瑞先生在20世纪中叶形成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他的个性化、人文化、人本化、审美化和情感化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给后人深刻的启迪.这对更新当今的普通音乐教育观念大有裨益,对当下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个性化;人文化;人本化;审美化;情感化

我国当代著名温州籍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缪天瑞先生于2009年8月31日辞世,享年101岁.新闻媒体纷纷以“音乐学术泰斗”、“巨星陨落”为标题进行了报导.媒体所用标题恰如其分,缪先生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从从事普通音乐教育到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历时 57年之久.他较早地接受了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20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套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研究它,对改变当下急功近利的音乐教学行为、“技能至上”和“唯科学”的匠化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扭转“受其业而不解其惑、受其技而不解其艺、受其能而不解其情”的音乐教学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纵观缪先生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它涵盖了音乐教育的个性化、人文化、人本化、审美化和情感化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恰恰是当下我国各层次音乐教育从知识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缪先生竟然在60年前便早有此先见,怎不叫人感到惊叹呢!本文试图从这五个闪烁着素质音乐教育光环的问题上面,阐释缪先生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迪,以求同道者共同关注和思考,携手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1 个性化的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缪先生早在1947年就认为音乐教育要突出个性.他倡导“以唱歌表现自我”[1]24,倡导“儿童自发活动”和“创造性表现”[1]18.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实现儿童特点”.缪先生在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儿童,但儿童音乐教育是普通音乐教育的基底,这两种音乐教育之目的、性质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因不同年龄层次采取不同方法而已.儿童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自发行为、自身感受和自我意兴的表达正是音乐教育中突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的个性化是人对自身尊严的日益重视和对个体存在价值不断追求的结果,也是对唯科学的音乐共性化思维的突破.人本教育中的个性,既指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也指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和非音乐因素蕴含的有利自我意兴表现的各种成份.音乐创作、欣赏等理论课和表演技能课均可通过教学内容使教学双方得到主体意兴的充分表达.主体意识的觉醒给学生通过音乐表现、发挥和创造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使其获得了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自我,是一种本质,强化自我,就是强化艺术高度.没有这个高度,也就谈不上艺术的深度.近年来,不少人深刻地认识到个性化在音乐教育中重要地位;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心态、情态和神态,尽量摆脱说教性,向平等、亲切和自然的对话性靠拢.以真诚与友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诠释音乐的真谛,努力使教学内容、过程和行为成为优美、真实、快乐、平易和易学,使每个学生均能在教学中发挥其长,在愉悦的心情中增长学养、提升人格和净化心灵.在当今个性化的音乐教育中,不少教师开始关注和把握学生的个性升华,逐步引导学生的精神从表现“自我”的个性中升格,融入更广大、更深邃和更丰富充盈的“大我”之中.

2 人文化的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在普通音乐教育中是突出“专才”还是“通才”问题上,缪先生认为:普通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面向广大年轻一代而实施的音乐教育,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内外、校内外音乐教育;是全民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478.普通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以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它们是金字塔的底基与塔尖的关系.“一专多能”,“抓好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是音乐教育的人文化思想,是对单一目标的“专才体系”的突破,是向多种、多元和多学科文化知识为学习对象的宽口径“通才体系”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还是“人、艺、文”并举①“人、艺、文”并举是原浙江温州师范学院提出的培养口号. 人指育人, 艺指专业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 文指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是一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当今大众教育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更突显出来.20世纪以后,甚至现代科技也出现了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人文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则更需要与时俱进,在加强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实现多元目标的通才教育模式,谨防以“工艺”替代“人文”.针对这一要求,一些新的人文化的办学口号应运而生.如“加强基础②加强基础是指加大音乐和文化基础课程.、淡化专业③淡化专业是指音乐专业课程的浓缩优化, 做到少而精.、优化结构④优化的结构是指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综合培养⑤综合培养是指对音乐修养、师范素质和技艺能力的培养.”.以新的人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来更新“一专多能”培养口号.实践早已证明:“一专多能”的口号实质上只强调了“一专”而轻视了“多能”,淡化了人文内涵.突出“一专”是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办学理念.在当今大众教育的形势下,应改为“多能一专⑥这一培养口号是陈其射在广东肇庆市全国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发言中提出来的.”.即以实现“多能”为前提的“一专”,而不是以“一专”为目标的“多能”.为达此目标必须使每位学生都懂得:音乐教育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特点是先“面”后“点”、先“博”后“专”.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学习涉及到极为广泛的知识面,只有“一专”不但难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使某一专项达到更高和更完美境界.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潜力,把勤学苦练与“多能一专”的实践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学生只有确认了努力方向,才能跳出艺匠模式,向“知识、专业、志趣和品格”合一的方向发展.这远比培养专项人才更高、更难.“博”在音乐教育中不仅包括音乐各科,还包括姊妹艺术和生息相依的各种文化知识.为适应大众教育的需要,应不断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性、素质的全面性和心理品质的健康性.宽口径、厚基础的音乐教育,并非以“博”代“专”;而是“博”“专”共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未来复杂、多元的社会中,不但能持续挖掘潜能适应社会,也能在广博的知识底蕴上显现个性专长[3]66.

3 人本化的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缪先生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音乐教育必须尊重自身规律;音乐教育必须在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之间准确定位;(各层次音乐教育)应突出各自的特色”[4].人本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缪先生普通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人的尊严,能够充分调动人对音乐知识技能最有成效的思索、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并不断使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人格提升.以人为本就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知道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样去实现自我设计;如何在音乐学习中表达和领悟人情、人本、人道和人的七情六欲等复杂感情.人本不是孤独的,也不是超尘的.当它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时,音乐教育表现出对个体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喜怒哀乐的尊重;当它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时,音乐教育表达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对自律、自爱和自强等高尚人格的崇尚,闪烁着人本之光、生命之光.缪先生提倡的“人本化”音乐教育是相对“技艺化”提出的.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两种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5].孔子提倡的是“人本化”的音乐教育,宫廷教坊梨园提倡的是“技艺化”为主的音乐教育.前者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内蕴了伦理道德,是拓宽了内涵的德育;后者是以“一技之长”为目标,是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和能力为主的教育.二者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互相冲突;但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如何实现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呢?《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6].虽然《乐记》表面上是论述衡量音乐作品的标准;但实质上它深刻地表明了对音乐教育“人(德)”“艺(技)”关系的态度,显现了古人对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的思考.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中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高等师范随后移植.在执行和移植过程中,过分偏重汲取“技艺”因素,忽视了对其中存在的“育人”因素的了解和借鉴,因而音乐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重艺轻人”的现象.面对多元知识结构信息时代的社会挑战,学生除具备专业技能外,更需要有思想、有抱负、有丰富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和责任感.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毫无理想,思想贫乏狭隘,只考虑个人私利,对社会感情淡漠的人能成为好的音乐人才.然而,国门大开,形形色色的音乐思潮蜂涌而入,势必对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音乐教育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如何实施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呢?这确实是我们面对的严峻而棘手的任务.《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正心和诚意既是人本化的手段也是其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的人本化是最带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自古至今在关于音乐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探讨中,诸多争论与分歧莫不与此关联.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师生行为规范等众多具体问题,实质上都与音乐教育在方向上对“人与艺”的选择有关.强调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就是强调人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立地位,而不是强调考试和比赛,把人变为考试和比赛的奴隶.倘若音乐师生已淡化了专业比赛获奖的多少,技术等级的上升,专业单项成绩优秀比例的提高;而着意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音乐和非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总结、评判和借鉴前人音乐经验能力的上升,着意于知识、人格、情性、毅力、耐力、自信心、专注力和适度感等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善,音乐教育的人本化便获得了显著成效.要实现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其措施有五:一是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音乐环境.二是专业教学人本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发挥言教、身教的影响力.三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直觉知识的重要媒体,成为人与精神力量之间交流的手段.四是注意挖掘音乐本体内蕴的力量和哲学价值,以及更深广意义上的道德价值,用音乐的这种特殊功能完善人性.五是潜移默化地沟通音乐与深层自我的联系,搭起音乐与人的内心、直觉、冥思和潜意识世界的桥梁,以达到“以乐教和,大音陶情”①此条是浙江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院训. 其意为“以音乐教育人获得和谐, 以最美的音乐陶冶人的情性”.的人性升华.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敬业、高尚了情操和澄清了品格,那么,音乐教育的人本化理想便近在咫尺了.

4 审美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缪先生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美育教育”[1]22,普通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面向广大年轻一代而实施的音乐教育,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内外、校内外音乐教育,是全民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核心问题)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2]478.缪先生这种审美化的音乐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人性升华的重要内容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审美化突出地表现在对“灵性与悟性”、“他娱与自娱”、“理性与生命”和“先验与即兴”的把握.在当今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对这四对互相关联又互相矛盾的审美对象的选择,是音乐教育带根本性的方向问题.在“灵性与悟性”的音乐教育审美中,前者是先天赋予人的聪明才智;是自然的,遗传基因的素质.后者是通过人的后天努力不断成长起来的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前者在人的音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被发现和改造,是人本化音乐教育中人化了的自然美;后者在人的音乐学习和艺术实践中不断蕴积,是音乐教育中升华了的人性美.高等师范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老师要及早地发现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注意二者的平衡;尤其要关注对学生“悟性”的引导和提升.在“他娱与自娱”的音乐教育审美中,前者偏重“娱人”目的,是学生对老师各种规范的悟化;是教师为主导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对学生的评析和审美活动.后者偏重“娱已”目的,是音乐的非认识性规律,追求音乐个性的别具一格,“寓学于乐”、自得其乐;是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抒发的自我意兴;是学习者自觉地将主体放到自我欣赏和能力评估的主导位置,通过自赏、自评,达到自信、自爱和自娱的审美目的.要实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就必须尽快改变“他娱”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现状,积极主动地去鼓励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娱”行为的发挥.在“理性与生命”的音乐教育审美中,前者更多地强调对音乐知识技能理性认知的审美;强调音乐逻辑的严谨性和有序性;强调音乐构成与主题意义的同构性和深刻性.重在再现和描绘情感的可信性,着意于音乐形式“趋于意义的理性状态”的张力方向,偏重对音乐技巧形式的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意识中积淀了大量的理性内容.后者更多地强调人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内在生命体验和感性经验;更多地强调人的自我意兴的表达,重情、重意,重生命享受.它是自然状态的生命形式,偏重音乐表现,刻意创造音乐的开放性联想.实践证明,适当控制纯理性灌输的教学形式,更加突出人的生命形式在音乐教育中的活力,对实现人本化的音乐教育大有裨益.在“先验与即兴”的音乐教育审美中,前者视有充分准备的音乐表演行为和严格规范的技术训练为审美理想.以纯技术程度为准则,强化音乐的固化和程式化行为;强调定级定量的技术尺度;崇尚再现音乐作品的准确性和二度创作行为的有限性;强调用机械的逻辑方式,拆散装卸、分解组合音乐学习过程和表演行为.认为音乐艺术只有在先验的、量化的、预知性的和有准备的音乐行为中才能达到完美.后者主张千姿百态的、自然的和即兴的音乐行为,强调学生在音乐传承中始终保持创造意识,以即兴的二度创作的音乐行为主导、引领其它方面的发展,无拘束地探求自我超越性的体验.提倡音乐训练的整体性、直观性、随机性和适用性,较少采用定级定量的技术尺度,推崇即时瞬间的、与众不同的、与前不同的、创新精神的和自由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在多年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先验与即兴”是相依互补、缺一不可的.在音乐教育中对即兴音乐行为不屑一顾,过分强调有准备的先验行为的今天,应该特别关注人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即兴行为的发挥,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思维的弘扬.

5 情感化的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在音乐教育中是突出“情感”还是“技能”问题上,他认为:应该“使儿童对唱歌发生兴趣,从唱歌中得到快乐”[1]12.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特别表现在教学双方的情感沟通和心理感悟之上.科学的理性使音乐教育获得了惊人的快速发展.规范化的音乐技术、科学化的理性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专业教学的共性模式,成为 20世纪音乐教育的坚实基础.然而,无情感的声音变成了动人的音乐、无意识的音符组成有生命的音乐形象,这些并非靠单纯掌握了音乐技术和音乐理性认知就可达到.音乐是艺术,它必须以人的情感和想象为特性,必须以音乐审美创造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音乐教育的情感体验反映在教学双方的情感沟通和心理感悟之上.二者在情感交流中不断获得音乐审美的需求和满足,逐步提升音乐情感的层次,陶冶人的意志和精神,潜移默化地达到完善人格之目的.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不少人眼中,音乐教育的绝对科学化已成为定势,科技是音乐的绝对主导力已是必然,“技术至上”毫无疑问地成为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严峻的现实迫人深思:音乐教育正在异化,它悖离了其本质,违背了艺术与科学的辩证原则,模糊了二者的界线,与“以人为本”的大众音乐教育方向背道而驰.今天,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均与此有关.音乐教育本位的复归,是以音乐情感为载体的育人和树人,是以提高音乐修养为前提的素质培养.为此,音乐教育关注的应是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仅依靠外在的灌输、技术的训练,而是人在亲身参与过程中自发、自然地获得.音乐教育关注的应该是人在音乐情感交流中获得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内涵.艺术精神是以情感为主体的知觉、理想和意念构建的多彩的精神世界;人文内涵是以情感为载体的音乐和非音乐素质,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以人为本”音乐教育的核心.它不但关系到人的原创能力与人格层次的提升;甚至涉及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与社会进退.从“乐以载道,大音陶情”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而是以把握和激发音乐情感为主的人本教育理念.它突出的不仅是音乐的表演水平,而是通过音乐情感诱发和唤醒人原本具有的潜能.“以人为本”音乐教育的精髓早已超出了音乐的本体意义.在科技全方位地影响、改变和引导音乐教育发展的今天,新的音乐教育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因而需要特别关注音乐情感的把握、交流和激发,不断求得音乐教育回归人本的理想[3]32.

缪先生全面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给后学启迪是深远的,尤其在科学成为最强劲文化的今天,尤其在音乐的科学化思维主宰了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基底的今天.后学更应从缪先生全面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中认识到“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本教育”相辅互补、相反相成、携手共进、交叉渗透并形成整体,这两种音乐教育才能相得益彰,音乐教育改革才能走出徘徊不前的篱障.

[1] 缪天瑞.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M]. 上海: 万叶书店, 1947.

[2] 缪天瑞. 音乐大百科词典[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3] 陈其射. 音乐教育新机智[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4] 高燕生. 缪天瑞音乐生涯[M]. 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6-17.

[5] 修海林. “人”与“艺”: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J]. 音乐研究, 1994, (2): 18-28.

[6] 吉联抗. 乐记译注[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8: 33.

Edification of Miao Tianrui’s Thought of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CHEN Qishe

(College of Music,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Mr. Miao Tianrui had formed his thought of th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thought of th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whose features are individualization, humanization, human-orientation, aestheticization and emotionalization, gave profound edification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Nowadays, his thought is very helpful for renewing the concepts of th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and provide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revolution of the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Miao Tianrui; Thought of th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dividualization; Humanization; Human-orientation; Aestheticization; Emotionalization

J603

:A

:1674-3563(2010)04-0039-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4.00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09-09-10

陈其射(1947- ),男,安徽芜湖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人本化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音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