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0-03-20 19:13江耀琴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江耀琴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 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重视学习中国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但“纲要”课自设立以来,其实际教学效果仍然与起始的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教学方式的单调以及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不足是关键。传统的“满堂灌”或权威式的政治理论轰炸,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至于教学过程无法形成互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纲要”课程的特点,明确教学思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1 “纲要”课教学中需理清的几个问题

1.1 教学思想的定位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侧重于昭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断进行艰辛探索的曲折过程;而“纲要”课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解读历史,通过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展现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而进行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奋进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3]的理解,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以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我们应该把“纲要”课看作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以“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为主线的政治理论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1.2 区别“纲要”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应该说他们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学历史课程是全方位的史实积累和知识灌输,即主要讲述历史“是什么”,而“纲要”课程则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讲清“为什么”。所以,他们所欠缺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深度,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更多的是一个个散乱的相互间没有联系的个体;他们还不善于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去洞察其本质,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4]。

因此,对教师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开设“纲要”课的目的。“纲要”课绝不只是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加强认知、解惑释疑,帮助学生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了解国情(尤其是中国近代前进道路的曲折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进而提高民族自信心与使命感。

1.3 区别“纲要”与大学本科历史专业课的关系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纲要”课等同于大学本科历史专业课。后者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更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教学时数远多于“纲要”。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浅”和“深”、“泛”和“专”的关系。“纲要”课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来开设的,而不是一般地讲述历史,培养目标不同。“纲要”课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总体面貌、基本线索有一个整体了解后,突出讲授“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其他则可以从略或不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通过分析、讲解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与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样就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1.4 把握“纲要”后部分与“概论”课的关系

“纲要”与“概论”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联系,在历史阶段上有交叉。但也有严格的区别:“纲要”重在讲史,教师要把近代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机地串联起来,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帮助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社会发展曲折艰难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从中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答案。而“概论”课程主要是要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侧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正如沙健孙教授所说:“与‘概论’课不同的是,它不是要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是应当结合历史发展的进程,用历史事实,来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5]”

2 如何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纲要”课内容相比较而言最为形象和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2.1 突出重点专题讲授

“纲要”课通常只有30余学时,但却要讲授自1840年到21世纪初长达170余年之久的历史,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时间是不可能的,也无此必要。如果对所有内容都割舍不得,只管按部就班地去讲,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教师很累,学生厌烦,内容上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无法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点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讲解,自然也就缺乏应有的深度和足够的剖析。这样在无形之中将“纲要”课变成了中学历史课,没有了特点与新颖性,以至于学生不爱听,也难有所收获。如果不拘泥于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基本的历史线索,突出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腾出时间去较多地关注那些发生在重要转折关头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就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具体做法是突出重点,专题讲授。

首先,在教学中不断引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知识。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史实,大学生基本熟悉。因此,如果不能将理论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则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理论的作用在于本质地把握历史与现实,指导并预见未来。生动的知识与资料不仅使少而精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认同性[6]。为此,在教学中可采用专题讲授,由一般的历史过程的叙述改为重点问题的论述,各专题独立成章,又按照历史时序纵向展开,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既避免了“炒冷饭”,又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次,围绕教学要点,力求“深、透、精”。以理论为主,以史带论,主次分明,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比如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把握中国革命的实质,理清中国革命的线索,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对象、动力、任务、性质、道路,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7]。

2.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对具体事例、史料的讲解和分析,不但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解答,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使之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提升教学时效性。为此,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

2.2.1 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学生不仅会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了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8]。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选取适量的时代感强、有较强实效性的专题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 采用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教学中用以辅助讲授的一种好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请同学走上讲台,采用讨论与辩论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把机会留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自觉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考核方法设计

高校“纲要”课教学对学生来说,考试成绩过关,学习任务即算结束。这种现象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对考核方法做一些调整,改变过去考核以知识为主的弊端,确立新的考核机制。

首先,除了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着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命题。命题内容上,尽量增加考查学生有无创新的见解,能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为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措施。除期末考试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外,平时考核次数由少变多,考核成绩比重由小到大,一般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核形式多样,包括作业、笔记、课堂发言、讨论等[9]。

再次,逐步推行书面考试和口头考核相结合。口头考核形式主要有课堂发言、演讲比赛和口试等。同时,还需进行行为考核,即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纳入到考核成绩之中。此外,还要争取做好期末考试后的试卷评判和总结,以及对补考生的思想教育和复习指导。让每位学生的该门课程都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教学手段得当,考核方式灵活,则可以有效地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3]沙健孙.开阔视野突出主线——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7-03-29(3).

[4]王永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分析与教学设计[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98-100.

[5]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48-53.

[6]王志林,余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37-41.

[7]孙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的探索[J].黑河学刊,2008(1):114-115.

[8]翁宇玲.多媒体CAI与历史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24-225.

[9]夏宗琅.浅探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3):7-9.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