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2010-03-22 09:41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王晓燕
成才 2010年7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课文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 王晓燕

建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 王晓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刻板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会充满“美丽”与“激情”,才能展现生命的活力。如何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多面性和多样性,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生成点”,及时捕捉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预约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追求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关注预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寻找课堂教学的“生成点”。“生成点”有规律可循,它来自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张力”:一是文本内部的张力,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一是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㈠借助文本内部的张力引发课堂生成

1.在文本空白处生成

语文教材文本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像,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例如,《听鱼说话》第2自然段“琼儿看外公把蚯蚓挂上鱼钩,就问:‘蚯蚓不疼吗?’”琼儿看到外公把蚯蚓挂上鱼钩,她还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这些就是文本留下的空白(留白)。教师可以这样预设引导学生开展想像:琼儿看到外公把蚯蚓挂到鱼钩上,会是什么感受呢?蚯蚓又会是什么感受呢?它会怎样叫喊呢?如此,学生在想像中,会对琼儿心里的抽搐、蚯蚓的痛彻肺腑和无助的挣扎呻吟会产生切身感受。

王晓燕,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教科室主任,硚口区第七届语文学科带头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6年,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执教的《枫桥夜泊》获湖北省新课程竞赛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近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专题研究,课堂教学形成了“精致、灵动”的风格。2010年4月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做题为《发展性教学呼唤: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2.在文本的“缝隙”处生成

所谓“缝隙”,就是文本中自相矛盾和不可解释之处。这种自相矛盾,一是文本自身的“矛盾”,二是与情与理不合之处。这些矛盾正是读者进入文本的“缝隙”,它能引导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层次的对话。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为例,长江这么宽,阳春三月,江面上不会只有一条船,而李白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就与实际情况不合!教师抓住“孤帆”这一“缝隙”,进入到文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大语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可以这样预设: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历三月(相当于现在的四月份)长江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江面上千帆竞发,而临江送别的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有一片船帆呢?他在想什么呢?这样,通过对话,学生对诗情画意不难有这样的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3.在文本的拓展处生成

当文学文本的思想内容比较隐晦,文本本身的信息又不充分时,教师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拓展,阅读相关的背景材料。利用文本的拓展处进行预设,可以促进课堂的生成。例如《赠刘景文》一课,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苏轼创作《赠刘景文》背景和刘景文的身世:这首诗是苏轼55岁担任杭州太守时所作,此前他在朝廷担任副枢密使,负责帮皇帝起草圣旨,位极人臣,深得皇帝信任。但因与他的老师王安石在政见上不一致被贬到杭州当太守,心情很郁闷,但是苏东坡一向旷达乐观,不以为意。诗中的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为国家驻守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是国家的功臣。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穷困潦倒。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根据这一个背景资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来引导课堂生成:

同学们,在一个深秋的晴朗的下午,苏东坡约刘景文外出郊游散心,刘景文如约而至,但是神情十分沮丧。苏东坡看到眼前已经凋谢的荷叶和菊花,又看到了山峦远处的橙红橘绿,顿时豁然开朗,从季节的更变中感悟到人生的得失,他要借此景好好劝解好友刘景文。同学们,如果你是苏东坡,你会怎样劝解你的好朋友呢?同学们就自然而然会说了,老朋友呀,到了深秋,不是一样硕果累累吗?人呀,要看开些,要看到大器晚成的可能呀……

㈡用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引发课堂生成

当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时,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产生疑问,甚至产生争辩,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这是教师备课及教学尤为要关注之处。

1.在学生质疑处生成

备课中,教师要善于文本中的“可疑”之外,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在质疑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说“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教学时,教师可安排质疑环节:同学们,课文中说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一群”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写了几个小画家?读到这里,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会问课文里为什么不说来了四个小画家,而要说来了一群小画家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小画家”们出场的情形——一个接一个跑出来和一群一起跑出来,从而体会下雪给“小画家”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

2.在学生辩论处生成

“辩论”中的不同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多元思维“呐喊”,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辩论体现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识的不同造成的对文本理解的差异。“辩论”可以预设。例如《健忘的教授》一课,对于教授形象的认识,学生不尽相同,也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这样预设:你认为教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可敬可爱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沟通教授博学与健忘之间的联系,从而解读文章“语言的密码”——作者就是要用健忘反衬教授的博学,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及时捕捉,促进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的生成除了预设的生成之外,还有非预设的生成。对于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

1.在学生游离文本时,促进生成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质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游离教材文本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旁逸斜出”的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例如教学《五彩池》,有学生问:“五彩池能游泳吗?”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是啊,五彩池这么美,能在里面游泳的确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肯下去吗?为什么?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下去呢?这样,五彩池就成为了学生永远美好的记忆和向往。

2.在学生挑战文本时,促进生成

由于思维的活跃,学生往往敢于对课文的语言或内容提出“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批判精神”,把学生引向文本背后或课外阅读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一个学生对课文提出了挑战:“我认为课文中的‘瘦马’一词用得不恰当,马是吃草的,红军在草地行军,遍地都是草,陈赓的马怎会瘦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联系课外阅读深入研读课文。

生1结合平时的课外阅读,我知道草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红军日夜行军,饥寒交迫,沿路吃野菜,甚至嚼草根、皮带充饥,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马怎能不瘦呢?

生2草地有许多毒草,马不能吃,我在假期看爱国影片,还了解到红军在草地行军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马当然很瘦了。

生3我上网查到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资料,草地到处是乌黑的死水,有许多红军战士因饥寒交迫陷入泥潭,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中,我想战马肯定也会饿死,累死不少,马能活下来就不简单了,怎么会不瘦呢?

……

师: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老师希望以后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读书时做到“一字不宜忽,句句悟其神”。

学生对“瘦马”提出质疑,教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通过谈话交流所得信息远远超过文本信息,对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善加利用,努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3.在学生见解独到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见解独到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学生独到的见解往往来源于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丰富信息,或者独特的生活经历,这是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运用的课程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要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首诗是一首‘藏头诗’,柳宗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每句诗的第一个字中。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首诗是说诗人很孤独,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还到江边钓鱼,就是为了排遣这种孤独。”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顺水推舟”: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发现,柳宗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诗中,一千多年都没有人发现,今天被我们的同学发现了。那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柳宗元的“万千孤独”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结合课前预习查找的背景资料来解读柳宗元的“万千孤独”,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生成性”是新课程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建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生成性教学是在一定的预设目标与内容下,在对话情境中对课堂教学的创造与完善。预设性教学体现了科学性,而生成性教学体现了艺术性,二者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遇,生成教学智慧。“预设”要讲究科学性、充分性和开放性,“生成”要追求有效性和自然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只有精心预设,才能有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