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乎?刘邦乎?——论秦汉之际历史舞台及历史纪年的主角

2010-04-03 05:10李殿元何俊华
关键词:秦军纪年秦汉

李殿元 何俊华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项羽乎?刘邦乎?
——论秦汉之际历史舞台及历史纪年的主角

李殿元 何俊华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我们现在通行的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纪年方式是秦汉相接。而事实上,秦灭亡于公元前 206年,其后经过楚汉相争的四年历史,刘邦是在公元前 202年才正式称帝建立汉王朝。此期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历史,应当在秦汉之间加上“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历史纪年”的这段空白。

秦汉之际 ;历史纪年 ;项羽 ;刘邦

我们现在的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法,即是从西方传入的以传说中的耶酥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这一纪年法始于公元 6世纪,今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故称“公元”。但是,这一纪年法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公元 1912年才开始采用的,而在此之前的时代,我国的纪年方式是以帝王在位时的年数或年号作为纪年方式的。

以帝王在位时的年数或年号作为纪年方式,应该说在当时还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国王或皇帝始终不会缺,而且始终只有一人(就一个国家或政区而言),用他在位时的年数或年号来纪年,就可以延续不断,使历史可以清楚地记载下去,不致出现年份中断或失混的状况。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名著《廿二史札记》就称赞这种纪年法“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1]。所以,当公元纪年法在我国始行以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换算而推知古代事件发生的年代,如:周赧王二年即公元前 313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 214年、明太祖九年即公元 1376年。在这方面,方诗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2]、《辞海》所附录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可以说已经为中国古代年代的查询起到了十分方便的作用。

上述《中国历史纪年表》对中国古代年代的记载,基本上沿用了司马迁著《史记》时所开创的“纪传体”以“本纪”为纪年的方式,以一个时期的主要帝王年数或年号为主,如周、秦、汉、魏、晋……同时载录与此同时的其他政权的帝王年数或年号,如春秋战国时除周之外的诸国,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割据时间很短但是却设立了年号的地方政权。这是忠于历史的客观记载,值得肯定。但是,上述《中国历史纪年表》却有一个共同的疏忽,即在秦汉之际的年代记载是秦汉相接,即“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 207年)”之后有“子婴”两个月,接着就是“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年)”。这种历史纪年的方式,实际上沿袭的是宋代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的方式,其书卷八为“秦二世三年”,卷九即为“汉高祖元年”;这种历史纪年的方式也为当今的众多中国历史书所采纳。但我们认为,这种纪年方式是不妥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和当时历史的实际主角,即公元前 206年至公元前 203年的楚汉相争时期是以项羽(西楚霸王)为主角的,当时还没有所谓的“汉高祖”,作为“汉王”的刘邦那时还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当时中国历史的纪年尚不能以刘邦为代表。

众所周知,在秦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火焰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者,不仅有农民,也有许多冒险家,其中有贵族,如项梁、项羽、张良;有官僚,如陈婴、吴芮,还有流氓,如刘邦、英布、彭越等。他们都是一时的雄俊豪杰,集兵秣马,以争天下之大权。在这些雄俊豪杰中,势力最为强大者,则是项梁、项羽叔侄;刘邦在当时的确还算不上什么角色。

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裔,是一位没落了的贵族公子。当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戮杀时,项羽还不过七八岁。其叔项梁教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责之,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3]于是项梁乃教以兵法,但亦未能深入。适于此时,秦代官府通缉项梁,于是项羽随着项梁,亡命吴中。秦始皇游会稽,车驾经吴中,项羽叔侄也在观众之中,当项羽远远望见秦始皇时,他向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4]

当陈胜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年)七月起义的消息传到江南时,项羽叔侄也认为“此亦天亡秦之时也”,[5]国仇家恨,一时交集,于是在这年九月项羽手刃秦的会稽郡守,随项梁在大江以南高举叛旗。他们听说陈胜已死,秦兵东出,于是慷慨誓师,率领江东八千人渡江而北上,企图迎击秦军,发泄积愤。大军疾速地行进,屡战屡捷,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农民,本来思念楚国,听说是项燕的儿子和孙子造了反,纷纷加入。所以当他们的大军进至东阳的时候,陈婴率部投入;渡过淮河以后,英布、蒲将军也率部加入;等到军临下邳之时,已经有六七万人了。而此时作为沛县亭长的刘邦,虽然也因看到秦朝土崩瓦解之趋势而联合萧何、曹参、樊哙在沛县造了反,但在占领沛县后首次出击进攻胡陵和方与,就遭受挫折,陷入进不能有所攻取、退亦无以自存的境地,于是“沛公病”[6]。恰好此时秦嘉立楚国旧贵族景驹为假楚王,刘邦就投到景驹的旗下“养病”去了。

当项梁、项羽军临下邳之时,企图割地称霸的景驹、秦嘉陈兵抵抗。项梁对军吏们说:陈王首创义举,现在战斗不利,而秦嘉背叛陈王,另立景驹,这是大逆不道。[7]这一号召得到军吏们的支持,便发起对秦嘉的进攻,景驹逃走,秦嘉被杀死。在秦嘉处“养病”的刘邦及吕臣等人只好投奔了项梁、项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因陈胜已死,就在薛县召集了一个紧急的军事会议,讨论组织政府的问题。刘邦以“别将”资格参加了这个会议。还有楚国的一个遗老范增也自告奋勇,列席了这个会议。范增在会议上慷慨陈词:“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8]于是决议立楚后以资号召。结果从民间求得一牧羊儿,谓为楚怀王之孙,立以为楚怀王。

薛县会议后,各路义军协同作战,向秦军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七月,项梁率义军主力在东阿大破秦大司马章邯率领的秦军,并向西追击。同时,项羽、刘邦率别部由南面迂回到秦军后方,切断其归路,并攻克城阳,又在濮阳之东打败秦军。八月,转攻雍丘,杀死在此督战的秦三川郡守李由。项梁率领的主力部队也在进攻定陶的战役中大败秦军。九月,章邯收集残部,乘夜袭定陶,项梁牺牲。项羽、刘邦为避免被秦军各个击破,主动东撤,集结于彭城,结成犄角之势,互为呼应,继续战斗。

章邯在偷袭定陶得胜后,以为“楚地兵不足忧”,[9]便引兵渡河北上击赵。闰九月,章邯大破赵军,攻占邯郸并以重兵包围巨鹿。彭城义军分析形势后,决定由宋义、项羽率兵北上救赵,攻击章邯秦军。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后,怯战不前,按兵不动达四十余天,还让其子宋襄为齐王之相,进行政治阴谋。急于为叔父项梁报仇的项羽“数宋义怯敌图霸之罪行”而杀之,自为上将军,同英布、蒲将军等率二万多义军毅然北上。他在渡漳河时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义军经过九次血战,“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10]项羽并切断秦军粮道。义军遂大破秦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秦将王离,另一秦将涉间兵败自杀,章邯被迫投降。在这次战役中,共消灭秦军二三十万。秦军主力全部丧失净尽。义军的这次胜利对最后推翻秦王朝的战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当项羽与章邯在巨鹿激战并即将消灭秦军主力之时,楚怀王和刘邦在项羽的巨大胜利面前开始了政治阴谋。他们一面密派政治使节驰赴咸阳与操纵秦朝实权的赵高进行妥协谈判;一面派遣“宽大长者”刘邦收集已故的陈胜、项梁的散卒,“扶义而西”。[11]他们知道秦朝的大部分军队正在河北与项羽决战,潼关之内只有少数不堪一击的地方军,而且与赵高已有默契,秦军一定不会抵抗,楚怀王与刘邦便向诸将宣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2]

于是,刘邦的军队打起“除秦苛法”的旗帜,由盱眙出发,直奔武关。诚如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中所言:他们“一路之上,遇城不攻,攻亦不拔;逢敌不战,战亦不胜。真可谓兵不血刃而长征千里”。[13]当这支军队进抵武关后,刘邦再“遣魏人宁昌使秦”,赵高立时发动政变,杀了秦二世,以响应刘邦的“扶义之师”。对此,《史记》有明确记载:“使者未来,……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14]

赵高杀秦二世是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年)八月,两个月后的十月,刘邦“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以十月为岁首,故此时已进入公元前 206年。咸阳新经大政变,又空虚无以为守,于是杀了赵高的秦王子婴不得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15]以迎接他过去的“亭长”。于是,当年恐怕连阿房宫大门都不敢正视的刘邦,现在则以征服者的资格,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阿房宫中。

咸阳城里,烧杀淫掠,张良觉得不太妥当,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一面派兵把守函谷关,一面出示“约法三章”的安民告示,宣布“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16]

项羽此时已扫平河北,正率 40万诸侯联军,于这年十一月浩浩荡荡进入关中。刘邦勒兵把守函谷关,拒绝项羽进入。项羽大怒,“使黥(英)布等攻破函谷关”,于十二月驻军戏上。刘邦正准备以子婴为相,改组秦朝政府,自任关中王,以拒项羽之军。不幸这个阴谋被他的一个部下曹无伤派人告诉了项羽。刘邦自知阴谋败露,而自己只有 10万军队,力不足以抗项羽之军,便与张良、樊哙及从者百余骑,驰诣项羽军中,当面谢罪。这即是著名的“鸿门宴”。

如何安排诸侯?项羽使人报告楚怀王。楚怀王的答复是“如约”。这个答复使项羽大不满。因为正是他去北救赵和与秦主力决战,才使得刘邦可以轻松先入关,现在却要“如约”让刘邦为王,项羽于是说:“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藉 (项羽)也。”项羽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17]他于这年 (公元前206年)正月“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他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在咸阳的大火中,他转旗而东,回彭城显示富贵去了。走之前,他以义帝曾参与刘邦通秦的阴谋,让其徙之长沙,后来在赴长沙的途中,“杀义帝江南”。项羽又分剖天下,以赏有功,当时一共封了 18个国王。刘邦首义有功,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郡。项羽虑刘邦有不稳的倾向,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作为对刘邦的防备。这样一来,天下大局又回复到战国时代的局面。

历史在这里定格得十分清楚:灭秦的主角是项羽,是他消灭了秦军主力;楚怀王或义帝不过是项羽设置的傀儡;天下分封的新格局是由项羽划定的,那 18个国王都是由他分封的;刘邦的“汉王”名号是由项羽授予的,刘邦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即承认了项羽为历史主宰者的地位,以后的“汉”朝也是由此推衍而来的;项羽自封的“西楚霸王”称号远高于他所封的其他十八王的名号。所以,项羽才是此时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作为被项羽分封的 18个国王中的汉王刘邦,其地位是不足以代表此时的历史的,继秦之后的历史纪年当以“西楚霸王”为主角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当然,项羽的分封是逆历史的封建,很快就破灭了。田荣首乱于山东,驱杀了项羽封立于山东的三个国王,自立为齐王;彭越接着据梁地以反项羽;陈余也驱逐了项羽派去的常山王。顷刻之间,天下又大乱。为了维持新的社会秩序,项羽不得不南征北伐,全力讨伐“叛乱”。虽然项羽的讨伐并不十分成功,但所以由他全力讨伐,正显示了他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诸王之上。乘项羽全力讨伐诸“叛乱”之机,刘邦用韩信之计,以汉中为根据地出兵故道,进攻关中。他击灭关中三王,又乘胜而东,击降河南王,击破韩王,占领了今山西、河南一带,遂与项羽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天下新格局。经过四年的战争,善于斗智的刘邦终于打败了擅长斗力的项羽。公元前 202年二月甲午 (初三日),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的定陶,国号“汉”,史称“汉高祖”(《史记》)或“汉高帝”(《汉书》)。应该说,刘邦在此时才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成为继西楚霸王项羽之后的历史操纵者。

班固的《汉书》,由于是专记西汉历史,以刘邦作为历史纪年的主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其实是承认秦汉之际的历史操纵者是先项羽、后刘邦的这种历史格局的。虽然他因身处汉室,对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纪年不得不以“汉”为主;但是,他不仅将用以历史纪年的“本纪”为项羽作了《项羽本纪》,而且将其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对楚汉相争时的刘邦只称“汉王”而不称“高祖”,直到刘邦即皇帝位后才改称。这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尊重,也充分表明了他是主张在秦与汉之间应当有一个以项羽为纪年时期的。

所以,对秦汉之际即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纪年,我们不应当忽略项羽,应当是在秦灭以后以西楚霸王项羽纪年,在项羽败亡后再以汉高祖刘邦纪年。

注: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

(2)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3)(4)(5)(7)(8)(9)(10)《史记·项羽本纪》。

(6)(11)(12)(14)(15)(16)(17)《史记·高祖本纪》。

(13)翦伯赞:《秦汉史》,第1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JXiang Yu or L iu Bang?

L iD ianyuan,He Junhua
(Sichuan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Sichuan,Chengdu 610081)

It is a generalway in Chinese chronology of history to consider that the Han Dynasty came directly after the Qin Dynasty. In fact,the Qin Dynasty was destroyed in 206 BC,and Liu Bang was only officially proclaimed himself emperorof the Han Dynasty in 202 BC;therfore,therewas a four-year historical blank witness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hu and the Han States.The lead on the stage of this historical periodwas Xiang Yu rather than Liu Bang.In order to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history,we should fill in that historical blank betwee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with"the historical chronology of Xiang Yu,King ofWestern Chu".

At the turn be tween the Qin and the Han Dynasties;historical chronology;Xiang Yu;Liu Bang

K207

A

1004-342(2010)02-64-03

2009-05-25

李殿元 (1951-),男,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审;何俊华 (1962-),女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秦军纪年秦汉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趁火打劫(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
秦汉宫苑的“海池”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