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瓶梅》“贵于通流”的货币思想

2010-04-10 19:47沈端民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西门庆金瓶梅货币

沈端民

(1.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浅析《金瓶梅》“贵于通流”的货币思想

沈端民1,2

(1.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金瓶梅》通过一系列具体描写彰显了“天下之财,贵于通流”的思想观点。作品对 “贵于通流”的货币思想从货币流通能催发资本主义萌芽、能破坏封建自然经济的秩序、能瓦解封建政治构体、能夭折贪图腐化的商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形象揭示。

《金瓶梅》;贵于流通;货币思想;自然经济

《金瓶梅》主要描写西门庆由 “一个破落户”、“浮浪子弟”在六七年时间里暴发成 “家有万万贯钱财”的富商,并在极度淫乱中猝死的过程。西门庆的故事源于《水浒传》“武松杀嫂”等情节。作者借用其中某些人物,组构了一个粗线框架,然后在这个齐全的首尾结构之中注入大量的现实内容,创作了一部具有崭新面貌的百回长篇巨著。从创作意图和方法而言,《金瓶梅》可谓借宋之名,写明之实,直斥时事之作。它不仅真实地暴露了明代中叶上层社会的黑暗,而且及时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新的矛盾、新的斗争。这个新矛盾、新斗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兴商人初步认识和掌握了货币流通的规律,并用以推动商品的经营活动,从而向封建自然经济及其上层建筑封建政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针对当时货币流通的种种弊病,《金瓶梅》通过一系列具体描写强化了“天下之财,贵于通流”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封建自然经济中,如平地炸雷,石破天惊,不同凡响。作品从货币流通催发资本主义萌芽、破坏封建自然经济秩序、瓦解封建政治构体、夭折贪图腐化的商人等四个方面对“贵于通流”的货币思想做出了形象的揭示。

一、货币流通能催发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性、自给自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自然经济那里,货币可有可无,因而商品经济长期处于滞缓状态。但到了明代中叶,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货币的数量增多,流通加速,一些商人惟钱是尊,言必金银。第三十三回,陈经济因失钥而被潘金莲罚唱。他 “顿开喉音”,一连唱了两首《山坡羊》,均以 “银名”为题。其中涉及多种钱名。如其中的 “冤家”,是对金银货币的昵称;“白闷”,谐 “白米”之音,隐指白银;“狮子头定儿”,“定”同 “锭”,指狮子头形状的银锭;“黄票儿”,钱肆取钱的黄色纸帖子,代指钱;“挺脸儿”,即银挺子,银质容器,代指银钱;“鹅眼儿”,即小钱;“榆叶儿”,是汉代所铸轻而薄的荚钱;“古碌钱”,一种形小而孔大的劣质钱,等等。

透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货币流通广泛,遍布在各个经济领域,作用于各种商品交换;货币在广泛流通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人们对货币的流通非常关注,对它的特点、作用等了如指掌。流通起着巨大的蒸馏作用,货币是蒸馏各种商品的结晶。虽然看不出这个结晶体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但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它进行交换[1]。明代的货币交换催发了新的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的经营活动便是典型。西门庆是个突破了传统的新兴商人,雄心勃勃,为了谋取钱财,采取了种种手段:

1、大开店铺,以取奇赢

西门庆经营的店铺有生药铺、缎子铺、绸绢铺、绒线铺、解当铺等。这些店铺都处于繁华的街市,“门面两开”。他得地独厚,大量投资。绸缎铺本银五万两,绸绢铺本银五千两,绒线铺本银六千五百两。本大利润也大。第七十七回道:“西门庆骑上马,戴着毡忠靖巾,貂鼠暖耳,绿绒补子氅褶,粉底皂靴,琴童、玳安跟随,径往狮子街来。到房子内,吴二舅与来昭正挂着花栲栳儿,发卖绸绢、绒线、丝绵,挤一铺子人做买卖,打发不开。”管家吴二舅上前作揖报告各店铺的赢利情况:“一日也攒银钱二三十两。”“一日也卖数十两银子。”

2、长途贩运,牟取暴利

第六十七回写道,韩道国 “共凑(银)六千余两”。西门庆分咐道:“兑两千一包,着崔本往湖州买绸子去。那四千两,你与来保往松江贩布,过年赶头水船来。”第四十八回,西门庆得到有人奏“更盐钞法”的信息后,立即决定乘机大捞一把。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琴童儿背进个蓝布大包袱来……是三万盐引。韩伙计和崔本,才从关上挂了号来,爹(按:指西门庆)说打发饭与他二人吃,如今兑银子打包……,打发他三个往扬州去。”“盐引”是商人运销官盐的凭照。其法始于宋之盐钞,后钞法大坏,乃换盐引。元明时期均沿用之。三百斤为一引,三万引可运九百万斤。“食盐”是人们的惯用食品,不可一日缺少,销量很大,获利很高。西门庆获得三万引盐的运销专利,利润之暴,令人咋舌。

3、勾结官吏,偷漏税额

交纳租税,是商人应尽的义务。但西门庆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千方百计偷税漏税。第五十八回、五十九回有这样一个情节,西门庆派韩道国 “在杭州置了一万两银子缎绢货物”,“直抵临清钞关,缺少税钞银两,未曾装载进城”。这批货 “决增十倍之利”。西门庆叫陈经济在 “后边讨五十两银子,令书童写一封书,使了印色,差一名节级”送给“钞关上钱老爹,叫他过税之时青目一二”。他们还玩弄把戏,“把缎箱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都当茶叶、马牙香柜上税过来了。通共十大车货,只纳了三十两五钱钞银子。老爹接了报单,也没差巡拦下来查点,就把车喝过来了”。钱老爹受贿后,让“十车货少使了许多税钱”。

4、放高利贷,以钱赚钱

以钱赚钱,这是具有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的人的重要发财手段。第三十三回,吴典恩向西门庆借银一百两,利息五分。第四十三回,商人李三黄向西门庆借一千五百两银子,归还一千两,尚欠五百两,付利息一百五十两。第四十五回,黄四向西门庆借五百两银子,“一个月满破认他五十两银子”,月利五分。

5、以嫖娼而赚钱,强娶他人妻妾以敛财

西门庆似乎懂得婚姻是以扩大 “家世利益”为目的的[2]。西门庆有六房妻妾,有几个是他为了谋取钱财而奸淫拐骗来的。二房李娇儿虽是个妓女,但“富有巨万缠头”;孟玉楼是个富孀,“有上千两”银子,“好三梭布也有二百匹”,各种贵重衣物“也有四五只箱子”;李瓶儿原在大名府梁中书家为妾。梁中书逃亡后,她 “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上东京投亲。又据十六回所写,李瓶儿仅在“床后茶叶箱内,还藏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价值“三百八十两银子”。为了谋取其巨额钱财,他以种种卑劣手段勾引她们。作者把他的这种行为称作“谋财娶妇”。

西门庆以上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新兴商人的思想品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尽管他贪婪卑鄙,惟钱是图,无所顾忌地用钱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贪欲,但他体现的毕竟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货币是交换的中介。人们均在交换中用货币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去作资本积累,去扩大社会再生产。货币这个 “奇妙的东西” (马克思引用哥伦布语)[1]以其积极的 “通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催动了孕育于商品经济母腹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幼芽。

二、货币流通能破坏封建自然经济的秩序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主要形态是地主制经济。这种经济是封闭的、自然的。为了满足地主阶级掠夺更多土地的贪欲,地主经济制度准许自由买卖土地。土地自由买卖的直接现实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地主们强占大量生产资料──土地,并把它变成了个人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并以此与农民建立租佃关系,把农民当作一根根木桩牢牢钉在租佃的土地上分散劳动,同时,强迫他们按契约的规定缴纳沉重的地租,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准许买卖土地的制度起始于战国年间,到了明代更为突出,对农民的地租剥削也空前加重。作品所描写的清河县城,只不过是这广阔社会背景中的一个繁华景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商人的活动,也只不过是这个繁华景点中的一些生动具体的典型。《金瓶梅》所描写的各种商人或拥有 “万贯家财”──大量货币,并以货币作为媒介开展经商活动。频繁而活跃的经商活动,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广大农村自然经济的秩序。一大批农民纷纷逃离农村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就是其具体表现。《金瓶梅》根据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发展情节的需要,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艺术的概括。

1、广大农民或因土地被掠夺无以立锥,或因自然灾祸临头无力抗御,只能去城镇谋求生路

小说开头交代历史背景时有这样一段话:“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朝中宠信高、杨、童、蔡四个奸臣,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失业,百姓倒悬,四方‘盗贼’蜂起……”“盗贼”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者的蔑称。实际上那是因饥寒交迫而揭竿求生存的革命农民。农民起义,完全是统治者 “倒悬”百姓所致。第三十回进一步写道:“那时徽宗天下失政,奸臣当道,馋佞盈期,高、杨、童、蔡四个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兼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这两段话借古讽今,揭露明代从皇帝到奸臣及至地方“赃官污吏,遍满天下”,行贿受贿,作恶多端。他们互相联手,上下勾结,残酷压榨农民,掠夺农民的土地。“黎民”被掠夺了土地,又加上 “役烦赋重”,纷纷 “失业”,困苦如 “倒悬”,无钱以聊生。于是,一部分揭竿“蜂起”,开展武装斗争;一部分则流入城镇,找钱营生。

在这浩荡流动的人口中,还有一部分人流动的原因,则是无力抵御严重的自然灾害。第二十七回有一首诗写六月天气炎热时曰:“祝融南来鞭火龙,火云焰焰烧天空。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在这烈日当空、干旱似火的情势下,农民的处境更为凄惨。“田舍间农夫,每日耕田迈陇,扶犁把耙,趁王苗二税,纳仓廪余粮,到了那三伏时节,田中无雨,心中一似火烧。”他们无力抵抗严重的旱灾,“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除天下热”,求雨而不得,只有背井离乡,盲流入城。

2、某些中小地主或因参与你死我活的激烈兼并而失败、而破产,必须到城镇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地主们一方面行动一致地掠夺农民的土地,另一方面又互相杀戮,残酷鲸吞。第一百回写道:“封豕长蛇,互相吞噬;龙争虎斗,各自争强。”弱肉强食,一些中小地主成了势强财大的地主的腹中食。第五十六回写的水秀才,在 “本州”“应举过几次,只不得中”,“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一 “连走了几科,禁不的发白鬓斑”。无钱生存,“当先有的田房,都被那些大户人家买去了,如今只剩得双手皮哩”。这被 “买去了”,实际上就是被掠夺去了。他不得已,只得写信求助于城里的朋友。信中有首《黄莺儿》曲道:“‘舍’字在边,傍立着 ‘官’,有时一定求方便。”这是 “拆白道字”,讲的一个 “馆(按:繁体字写作 “舘”)”字,其意是到当 “官”的家里 “舎”做事求食。“若有馆时,千万要举荐。”他破产后,甘愿投靠在城里的西门庆官人门下即“舎”中求食,做个帮闲文人,以屈求伸。

其实,作品描写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从乡里转移到城镇的。第一回介绍他的家史时说,“他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卖药材,就在这清河县前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家中呼奴使婢,骡马成群,虽算不得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只为这西门达员外夫妇去世的早”,又加上西门庆这个儿子 “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家产破落。据第三十回追忆,西门庆的家破落后,他曾沦为“一介乡民”。《金瓶梅》开篇诗曰:“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西门庆是个有作为的人,忍受不了这“一介乡民”的穷困生活。几经努力,卷土重来到了清河县城,重操父亲做药材生意的旧业,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开了绒线铺、绸缎铺、解当铺等五六处铺子,又走 “好船”,长途贩运,投机倒把。变泰发迹,东山再起,“家有万万贯钱财”(第三回)。

3、许多妇女或因无法生活而被诱骗、被拐卖到了城镇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损害妇女利益为代价的。据《金瓶梅》的描写:临清闸上,是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是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也是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酒楼上 “处处舞裙歌妓,层层急管繁弦”。西门庆等新兴商人 “专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花”。这里被称为 “歌妓”、“花”、“柳”、“草”的妇女多数是被诱骗、被拐卖进城后走投无路的农家女子。作品中第一悲剧女性潘金莲,原是“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作者特别强调这 “南门外”三字,说明她不是城里人,而是城外的乡里人,靠父亲亦农亦缝维持生计。“父亲死后,做娘的度日不过”,她无法独立生存,被迫去学弹唱,后又被迫“转卖给张大户”,再后又被迫嫁给了武大郎。几经诱拐而在城里发生了与西门庆的风流浪漫事。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经济。到了明代中叶,城镇新兴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展了,萌发了资本主义的幼芽,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冲击和动摇了农村地主经济。地主阶级感到了危机,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和积累更多的财富,便变本加厉地朘刻农民。农民不堪重负,倾然破产,汹然外流,这便严重地打乱了封建经济秩序。《金瓶梅》所描写的农民潮涌般进城的情景,虽然是侧面的、隐性的,但足以说明封建经济秩序混乱的严重程度。

三、货币流通能瓦解封建政治构体

以皇帝为最高权威,以朝中大臣为有力支柱,以农村地主充任地方各级官吏为基础的封建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政治构体。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建立的基础。封建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极力维护自然经济。经济总要有所发展,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活跃着的商品经济,顶抗着封建政治、经济等各种强大压力而曲折地、顽强地向前发展。到了明代中叶,代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萌芽了。这种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在传统商业的机体上产生的。它的产生使传统商业的各种机能增添了新的活力,改变了新的经营方式,加强了流通货币的意识。在当时,货币流通已成了新兴商业,即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的生命线。封建统治者看到了货币流通对封建构体的巨大冲击力和破坏性,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但封建统治者无论怎样阻挠,都无法抗拒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货币经济空前发展。货币迅速流通,以其巨大的力量猛烈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政治构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朝中达官受贿赂,卖官鬻爵,结党营私

《金瓶梅》中的蔡京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相,他接受西门庆的巨额贿赂后,利令智昏,狂售其奸,立即封其为高官,收纳为私党。第三十回写道:“少顷,太师出厅。翟谦先禀知太师,然后令来保、吴主管进见,跪于阶下。翟谦先把寿礼揭帖呈递与太师观看,来保、吴主管各抬献礼物……”这众多礼物,或为变相的“金银”货币,或体现了一定的货币数量。蔡京见这滚滚“通流”而来的货币“如何不喜”,当即封官。第五十五回,“西门庆两番庆寿诞”,有二十扛礼物摆列在阶下,琳琅满目。西门庆堆金积玉,不惜以巨金夤缘巴结蔡太师,“但得能拜在太师门下做个干生子”。“蔡太师看了礼目,又瞧了抬上二十来扛,心下十分欢喜,连声多谢不迭”,当即接受了西门庆 “认干爷”的 “四拜”。他俩虽然是初次相见,但有 “金银”沟通,于是乎,“喁喁笑语,真似父子一般”。朝中另一些臣僚,也都是封建国家机器的一根根或粗或细的梁柱。他们与蔡京一样,已被金钱深刻侵蚀,一见金钱这“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便)满身通麻”(第五十六回),虔诚拜倒,欺心作歹,无所顾忌。第七十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宫中达官贵人的丑态。他们成天围绕着以金银为核心的丰厚礼物打转转。迎进送出,拉拉扯扯。悠悠万千事,惟钱可推动。

2、地方官僚受贿赂,滥用职权,徇情枉法

各地地方官僚是支撑封建宫廷的一根根重要立柱和一块块扎实基石。明代中叶后,这些立柱和基石受到了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商品经济的冲击和侵蚀,向金银货币严重地倾斜了。他们行使职权时流行这样一句话:“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有钱,便徇情枉法,滥用职权。如西门庆 “得了钱”,公然放掉杀人犯。第四十七回,苗青随主人苗员外乘船上东京时,勾结船主杀害了苗员外。苗青谋财害主,罪当处死。西门庆得了他一千两银子的贿赂,便千方百计为他开脱。又如,蔡蕴受馈赠,公然泄露国家商业绝密。第四十八回,蔡蕴 “点了两淮巡盐”。一上任,就 “回报”西门庆的 “厚腆”,及时向他吐露了国家“更盐钞法”的绝密,并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给他批了 “三万盐引”,并提早一个月给他发了这个运销官盐凭照,帮助他从食盐专买专卖制度中牟取了巨额利润。再如李知县干预私事,敲骨吸髓,中饱私囊。第九十回,来旺(按:原名郑旺)与西门庆的一个遗孀孙雪娥结为夫妻,用三两银子在屈姥姥家 “且借一间(房子),寄住些时”。屈姥姥的儿子屈铛 “见财起意”,偷了来旺的钱财。李知县却将追来的这些 “赃物”一律 “入官”。美其名曰 “入官”,实际上都装入了 “私囊”。

封建皇权统治是依靠封建国家机器进行的。这个国家机器又是依靠被称为栋梁、柱石和基石的各级官吏支撑的。封建国家机器是建立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即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此二者是相对适应的。因此,各级官吏能够遵守“忠君”的政治原则,积极发挥巩固封建政权的作用。明代中叶以后,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蓬勃发展。这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交换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及其上层建筑。大小官吏们也“贵在通流”向钱看,一看见“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就 “满身发麻”(第五十六回)、利令智昏。官吏们利欲熏心、纸醉金迷,一根根梁柱、一块块基石都腐蚀朽烂了,封建政治的整体结构怎不松懈、动摇?怎不出现分崩离析之势?《金瓶梅》如上两个方面的描写充分揭示了有明一代货币流通瓦解封建政治构体的情景。

四、货币流通能夭折贪图腐化的商人

西门庆是《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作品的大量描写说明,他集地主、官僚和商人特点于一身。他既继承了地主、官僚的封建衣钵,又纳入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基因。他是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和陈旧的封建主义相互激烈斗争又相互暗合的产物,是时代的新生儿。他虽然也像封建地主、官僚一样凶狠、恶毒和贪婪,但又有新兴商人发展事业的勃勃雄心。在货币问题上,他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守财行为,主张促进货币快速流通。第五十六回,西门庆在与应伯爵的对话中说到:“兀那东西(指财宝、货币)是好动不喜静的,怎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积下财宝,极有罪的。”西门庆的 “积财有罪”论及自身的下场,包含了这样一些认识:

1、货币 “好动”,本性在流通,是应人类的交换需要而产生的

地主们一个“一个人堆积”货币,并 “埋没在一处”,“悭吝”以守,违背了货币交换流通的规律,扼杀了货币交换的职能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货币流通规律本身的惩罚。货币“不喜静”,喜好受人指使。有钱不用,钱就不能充当价值尺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积财有罪论”,是西门庆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商品和货币流通现状后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从历史角度看,是古代进步的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司马迁语)[3]的货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从现实角度看,是明代中叶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兴商业和货币的发展在理论方面的结晶和显耀。这在严厉推行抑商政策并大力宣扬 “与其逊也,宁固” (孔子语)[4]和 “忍饥寒攒得家私厚”(钱霖语)[5]等守财思想的封建社会,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2、货币的天性是供人用的,抨击了封建阶级“看钱守财”的恶劣行径

作者对积财之罪深恶痛绝,常用诗词加以抒发阐释。如第七十九回,“西门庆贪欲丧命”后,作者立即写了这样几句格言性的古诗:“为人多积善,不可多积财。积善成好人,积财惹祸胎。石崇当日富,难免杀身灾。邓通饥饿死,钱山何用哉!今人非昔比,心地不明白。只说积财好,反笑积善呆。多少有钱人,临了没棺材。”还有其他有关的诗句,“财钱过壁堆,临危将不得。”(第四十回)“积玉堆金始称怀,谁知财宝祸根荄。”(第五十六回)“贪财常把丈人坑。”(第八十三回)等等。“积财有罪论”有力地抨击了固守自然经济的封建统治者“待不教钱货周流”(钱霖语)[5]并“看钱守财”的恶劣行径,大大促进了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货币流通。货币的快速流通,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3、货币的快速流通为商人的腐化堕落提供了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货币的快速流通虽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商人的腐化堕落提供了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明代中叶后出现的某些商人,新生了许多资本主义血液。他们出现于社会,与传统的商人相比,面貌全新,雄心勃勃,具有极强的 “贪欲”。西门庆之于钱财,贪婪成性,信奉金钱万能论。第五十七回,他在捐款助修永福寺后对吴月娘说:“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于是,他以种种方法积钱,只在几年之内就牟取了“万万贯家财”。他用这些积来的钱财去放肆喝酒,疯狂地奸淫女性。西门庆因货币流通而发迹,也因货币流通而腐化堕落,而夭殇折命。西门庆的夭殇折命说明,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一出世就有着严重的致命缺陷,贪财贪色而不知止,必将酿成悲剧。这说明,中国旧社会的资产阶级有钱就腐化堕落,是不能成气候的。这也是历史的结论。

[1]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1-152.151.

[2]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A].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3]司马迁 .史记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01.

[4]张振德 .四书五经·论语·述而 [M].成都:巴蜀书社,1998.124.

[5]钱 霖 .看钱奴 [A].湖南财经学院语文教研室 .高等财经语文 [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103-104.103.

F822.2;F822.9

A

1009-4148(2010)06-0055-05

2010-10-1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货币思想史” (项目编号:0806049B);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资助课题“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学语文实用教学模式”(项目编号:XJK08BGD016)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沈端民(1939- ),男,湖北孝感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货币问题;大学语文的实用教学模式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猜你喜欢
西门庆金瓶梅货币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古代的货币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西门庆与冬至饺子
古代的货币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