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

2010-04-10 19:47吴彩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育人考核

吴彩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浅谈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

吴彩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力量和德育教育效果。但教师教书育人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之难以被有效监控和考核,评价标准的统一化也难以全面适应教师个体教书育人的差异性要求。需要通过采取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的评估考核体系,制定正确的教书育人奖惩政策等措施以构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机制,以激发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但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依然存在智育至上的倾向,学科教学的本位意识太强,重视学生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德育工作停滞不前。因此加强高校专业教师育人问题研究,努力构建高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机制,使教师育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而提高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

1、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目标的重要理论根据。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概念,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任何领导,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章程,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教师必须通过有意识的教书育人,帮助青年学生分清真假、是非和美丑,用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有利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德育合力理论,增强德育教育力量和德育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项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教育力量,有可能超出单项教育的效果(或是单项教育无法达到的),但也有可能由于各项教育作用力的方向不一致、布局不合理,而削弱教育力量,乃至使教育成果化为乌有。为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依据系统论整体性原则,把各项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体系标准统合起来,使专业德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的德育工作互相配合,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来增进整个学校育人工作效果。在高校教师中强调教书育人,将促使教师在专业上和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人格缺陷,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同时,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将教学过程纳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书过程中通过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所融入的有关品德、情感、意志等内容。榜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教师素质和人格的榜样,能把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素质和人格方面的抽象的规范要求具体化、人格化、典型化,使学生从直观的富于形象性的榜样身上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言行举止、性格气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等等,都对学生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高校教师 “身教”的长期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考核出了一个较大的难题。[2]

二、专业教师教书容易育人难的原因

1、教师教书育人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之难以被有效监控和考核

教师的教书育人不但在课堂上具有直接的启智明理的育人特性,而且在课堂外具有间接的人格示范的渗透特性;教师教书育人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没有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步骤,而且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方能显现其成果。专业教师既要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协作意识及健全个性心理;又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科学精神,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专业教师教书育人涉及到 “育德”与 “育智”的有机结合,“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统一,二者相互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加以明确标示与考核评价。

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基本途径的多样性也决定其育人效果考核的艰难性。专业教师要寓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错误思想和观点,加以分析、指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但教师兼做导师或班主任,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推动教书育人的重要渠道。而且,这些途径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将德育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闪光的东西,以用一些不健康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做好工作,增强教书育人的效果。但教书育人渠道的多样化客观上增加了学校统一规范教书育人职责的难度,使事中、事后的考核评价难以具有更多的可比性。[3]

2、评价标准的统一化难以全面适应教师个体教书育人的差异性要求

从学校整体考虑,需要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教师教书育人业绩评价方案,但评价标准的统一化难以全面适应教师个体教书育人的差异性要求。由于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专业化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行为也是复杂的,不同学科、年龄、性别的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并非完全一样。如果我们用统一的标准来考评他们,要求所有的人面面俱到地全面发展,就必定会出现为了均衡而牺牲个性、创造性的情况。为此,高校需要建立更加科学而人性化的教师考核测评体系,既强化操作环节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更注重提高评估指标在反映教师职业身份特点及教学活动交往性、创造性特点方面的信度和效度,真正做到在确保教师处于竞争环境的同时,保障其学术自由及其合法权益,做到无论是校方的激励还是约束,都能使教师在心理平衡、精神慰籍或良心谴责方面产生积极而恰当的主体反应。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在满足基本表现标准的基础上,自主提出个人的发展规划和评价的标准,促进教师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所长。[4]

三、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功能的机制建设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需要学校宏观大环境的制度保障,构建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机制,以激发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有效性。[5]

1、加强组织管理是保证教书育人得以落实的保障

校党委是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主要研究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相关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定期分析教师思想状况;各院系党委、党总支及学校其它相关责任单位则是实施者和执行者,要依据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切实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管理者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增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广大教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把时代精神、国家需要和个人前途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2、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的评估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书育人评估考核体系,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计划、师德建设标准、师德考核评价指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结果反馈、整改提高、奖惩办法提出明确要求。制定教书育人评估考核办法,要注重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着力研究定性、定量、准确表述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方式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缩小随意和人为因素评价,使其产生公正感,并且与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进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达到评估考核的真正目的。[6]

教书育人评估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即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因素的确立必须以促进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前提。二是完备性原则,即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完整,必须涵盖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和环节,不得有遗漏。三是独立性原则,即评价的相邻指标和因素中不能产生相同的内容。四是可比性原则,即指标与指标、因素与因素之间应当能够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五是经常性原则,即师德评价考核应当纳入经常性的教师岗位职务年度考核体系,坚持每学期对有课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3、建立正确的教书育人奖惩政策导向机制

学校必须在精心设计教书育人评估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尽快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绩效应当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学校评选教学优秀奖等奖项过程中,在教学、科研成果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应当充分重视“育人”效果。[7]不仅要把教师的教书育人作为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育人工作提升到与学术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要把教书育人工作同教师的教师入党、晋职、评优选模、调整工资、出外进修、生活待遇等教师较关心的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对那些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优先考虑,给予照顾,以资奖励。对那些具有优良师德、业务水平高,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要大力提倡,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对那些师德存在缺陷的教师,要加强教育帮助;对不能尽职尽责,工作态度不端正,思想不稳定,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以及违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这些奖惩引导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要求落到实处。

[1]郭祥林 .试论高等学校教师的业绩评估 [J].江苏高教,2004,(1):104-106.

[2]赵德成 .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J].中国教育学刊,2004,(7):46-49.

[3]李长华,曾晓东 .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争议 [J].外国教育,2004,(11):40-43.

[4]张晓峰 .对现行教师评价三个基本问题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视角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51-53.

[5]刘卫星 .师德、教书与育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6):76-79.

[6]张卫国 .扩招形势下教书育人工作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9-31.

[7]梁 军,蒋立杰 .论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4):58-59.

G640

A

1009-4148(2010)06-0150-03

2010-10-23

吴彩虹(1971- ),女,湖南湘阴人,土家族,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育人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篆刻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