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1)

2010-06-22 02:10李小妹周凯娜谷利斌
护理研究 2010年25期
关键词:安全套性行为流动人口

李小妹,周凯娜,谷利斌

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1)

李小妹,周凯娜,谷利斌

[目的]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以陕西省蓝田县为本研究的项目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乡8个村,并将8个村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应用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问卷总分为24.66分±4.69分(0分~36分),态度问卷总分为45.43分±11.23分(0分~75分),安全套使用率低,目的主要为避孕,非婚性行为者两组分别占2.6%、4.0%。实施综合健康教育后,干预组艾滋病知识得分明显提高(P<0.05),对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对艾滋病的态度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得分和总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100.0%,目的主要为预防性传播疾病,非婚性行为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倾向性较差,并存在高危行为。综合健康教育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转变其态度及行为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从1981年6月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至今,艾滋病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和蔓延,截至2008年10月31日,全球大约已有6 000万人感染HIV,预计2010年全球艾滋病新感染者将会达到 4 500万人[1]。在HIV感染者/AIDS病人群体中,流动人口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流动人口,是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即所谓“人户分离”[2]。2003年我国有1.139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05年达1.473 5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流动人口数以每年500万~1 000万的数量递增,目前已达到2亿人[3]。流动人口中以青壮年群体为主,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认识不全面,态度消极,并存在多种高危行为[4,5]。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流动范围的扩大与HIV传播因素相结合,导致HIV感染及AIDS加速蔓延,有外出史的人HIV感染率(15.6%)显著高于无外出史的人(8.8%)[6]。据报道,北京、上海艾滋病感染者中流动人口分别占85.4%和 74.4%[7];截至 2006年10月31日,北京市 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流动人口比例已达80.2%[2]。流动人口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比例逐年上升,对周围人群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针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干预研究,但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未见专门报道。本研究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展开综合性健康教育,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为国内在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群开展HIV感染及AIDS有效预防及控制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确定陕西省蓝田县为本研究的项目县,以单纯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蓝田县2个乡8个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个村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为本研究的样本。样本纳入标准:当地18岁~50岁具有本地农村户口、在外务工者;无流动时间标准限定;空间标准为跨省、跨市、跨县、跨乡镇;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排除标准为有精神病史和有严重认知交流障碍。本次研究共调查737人,干预组354人,对照组 383人。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该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参考WHO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包括一般资料、艾滋病知识问卷、艾滋病态度问卷及艾滋病相关行为问卷。①一般资料为人口社会学资料,共5个条目,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有无宗教信仰。②艾滋病知识问卷共18个条目,包括艾滋病基本情况(1个条目)、传播途径知识(6个条目)、非传播途径知识(6个条目)和预防知识(5个条目)。所有条目中正向条目11个,反向条目 7个,每个条目分为3级。正向条目3级评分标准为:对计2分,错计0分,不知道计1分。反向条目3级评分标准为:对计 0分,错计 2分,不知道计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知识问卷总分(0分~36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③艾滋病态度问卷共25个条目,包括对艾滋病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6个条目)、对艾滋病的态度(4个条目)、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11个条目)、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2个条目)、对同性恋的态度(2个条目)。所有条目中反映正向态度条目10个,反映负向态度条目15个,每个条目分为4级。正向态度条目 4级评分标准为:同意计3分,不一定计2分,无所谓计1分,不同意计0分。反向态度条目4级评分标准为:不同意计3分,不一定计2分,无所谓计1分,同意计0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态度问卷总分(0分~75分),得分越高提示正向态度倾向性越强。④艾滋病相关行为问卷共24个条目,包括性行为情况,如初次性行为情况、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是否有婚外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生殖道疾病患病情况;卖血、献血、输血行为和成瘾药物使用行为等。

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护理学3位专家先后评定3次,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反复修改,确保了此问卷的内容效度。在正式调查前,研究者选择50名调查对象测试了该问卷的信度,知识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 0.79,态度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8,问卷总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

1.2.2 干预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即面对面为干预组人员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预防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等,讲解结束后发放各种便于随身携带的彩页宣传册。利用调查间歇期在干预组村内显著地点张贴大幅宣传海报。全村调查结束后,选择晚饭后时间在村内适合地点播放艾滋病相关电影。由调查督导员对村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村医务人员对宣传海报进行维护、利用村内广播站定期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向就诊村民发放宣传册等,并检查村医务人员宣传工作进行情况,同时协助村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如更新海报和广播艾滋病知识等,同时选择合适时间播放相关电影。干预时间为4个月。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干预4个月后用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

1.2.3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开始前,对调查督导员和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测试,确定达到培训效果后方可入村进行调查。现场调查过程中均采用一对一的询问式调查方法,由调查员向研究对象逐一解释各项问卷内容,按照其回答进行问卷填写;对于敏感问题,注意尊重研究对象的隐私,采用符合当地习惯的表达方式,并如实记录其叙述的答案。调查员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不为研究对象提供任何暗示。问卷填写完毕后由调查督导员进行复核,保证问卷有效性。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均严格按照培训内容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注意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讲解过程中督导员随时进行现场监督和评估,遇有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1.2.4 统计学方法 回收全部有效问卷后,采用独立双轨录入方法依次录入已编制完成的EpiData数据库;录入完毕后将数据导入SPSS13.0软件,经过逻辑纠错形成最终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其中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如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基线状况及比较 贫困地区流动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基线状况见表1~表4,表 3中,初次性行为年龄、婚前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性传播疾病、性伙伴个数均指各组有性行为人数,其中对照组321人,干预组 296人;从不/有时使用安全套原因人数指各组有性行为人数减去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其中对照组306人,干预组285人;使用安全套的主要目的、安全套获得途径均指曾使用过安全套的人数,其中对照组148人,干预组117人。经均衡性检验,两组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健康教育后贫困地区流动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及比较(见表5~表7) 表7中,使用安全套的主要目的包括有时或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其中对照组 163人,干预组 158人。

3 讨论

3.1 贫困地区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一般知识得分1.64分±0.72分(0分~2分),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为10.23分±1.80分(0分~12分),提示贫困地区流动人员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及传播途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与国内多项调查结果一致[8,9],表明国内目前针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已具有一定规模,并覆盖一定范围,人们普遍对艾滋病有所了解,但关注点集中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方面。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为5.90分±3.00分(0分~12分),预防知识得分为6.87分±1.94分(0分~10分),表明贫困地区流动人员对非传播途径知识和预防知识两部分的掌握情况较差,该结果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农村人群艾滋病、性病 KAP现状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结果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0-12]。综合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国内艾滋病知识宣传内容以及人们的关注重点有关。当一种传染病出现并迅速蔓延时,人们更容易将关注点集中于这类疾病的传播途径,从而根据传播途径主观臆断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导致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偏差。艾滋病知识问卷总体得分为24.66分±4.69分(0分~36分),可见,目前国内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表浅阶段,情况不容乐观。

表1 艾滋病知识问卷基线调查结果(±s) 分

表1 艾滋病知识问卷基线调查结果(±s) 分

艾滋病相关知识 总体 对照组 干预组基本知识 1.64±0.72 1.67±0.70 1.61±0.75传播途径知识 10.23±1.80 10.24±1.84 10.21±1.76非传播途径知识 5.90±3.00 5.98±2.88 5.81±3.11预防知识 6.87±1.94 6.86±1.99 6.88±1.89总分 24.66±4.69 24.79±4.55 24.51±4.83

表2 艾滋病态度问卷基线调查结果(±s) 分

表2 艾滋病态度问卷基线调查结果(±s) 分

艾滋病态度 总体 对照组 干预组对AIDS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 12.96±3.00 12.91±2.97 13.01±3.03对艾滋病的态度 7.01±2.56 7.04±2.47 6.97±2.66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 19.12±6.84 19.37±6.75 18.85±6.94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 4.20±1.59 4.30±1.64 4.10±1.54对同性恋的态度 2.16±1.98 2.19±2.00 2.13±1.96总分 45.43±11.23 45.78±11.11 45.05±11.36

表3 艾滋病相关行为基线调查结果 人(%)

表4 艾滋病相关血液和毒品行为基线调查结果 人(%)

表5 干预后两组艾滋病知识问卷评分比较(±s) 分

表5 干预后两组艾滋病知识问卷评分比较(±s) 分

艾滋病相关知识 对照组 干预组 t值 P基本知识 1.72±0.72 1.84±0.75 2.211 <0.05传播途径知识 10.98±1.87 11.33±1.83 2.570 <0.05非传播途径知识 6.72±3.16 10.11±3.02 16.820 <0.05预防知识 7.65±1.80 8.19±1.80 4.070 <0.05总分 27.05±5.46 31.53±5.29 11.295 <0.05

表6 干预后两组艾滋病态度问卷评分比较(±s) 分

表6 干预后两组艾滋病态度问卷评分比较(±s) 分

艾滋病态度 对照组 干预组 t值 P对艾滋病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 13.26±1.97 15.51±2.03 15.266 <0.05对艾滋病的态度 8.44±3.25 9.67±2.84 5.452 <0.05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 21.53±5.61 32.49±6.17 25.257 <0.05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 5.27±1.45 5.45±1.48 1.667 >0.05对同性恋的态度 2.78±1.47 2.90±1.50 1.096 >0.05总分 51.28±10.48 66.05±10.59 19.019 <0.05

表7 干预后两组艾滋病相关性行为比较 人(%)

艾滋病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伦理道德方面态度得分为12.96分±3.00分(0分~18分),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得分为4.20分±1.59分(0分~6分),提示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上述两种态度正向倾向性一般。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国内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有关,多数人已了解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卖血导致的血液传播[9],且规范献血并无感染HIV的危险;另一方面可能因流动人群对高危性行为在艾滋病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已有了一定认识。对艾滋病态度得分为7.01分±2.56分(0分~12分),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得分为19.12分±6.84分(0分~33分),对同性恋的态度得分为 2.16分±1.98分(0分~6分),表明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所持正向态度的倾向性较差。大多数人表示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一起工作,认为应当禁止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结婚,不应该出现在公共场所,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14];大多数人对同性恋持负向态度,认为消除艾滋病最好的办法是消除同性恋,该结果的出现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同性恋现象到目前为止仍不能为国人所接受。艾滋病态度问卷总体得分为 45.43分±11.23分(0分~75分),提示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正向态度倾向性偏低。

艾滋病相关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半数以上研究对象从未使用过安全套,每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仅4%左右,该结果与国内多数研究结果一致[12,15-17]。有无避孕需要是决定调查人群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的决定因素,80%以上研究对象使用安全套的主要目的是避孕,仅10%~20%是为了预防性传播疾病,提示国内安全套的防病功能未被认识和认可。本组研究对象多数夫妻已采取结扎、上节育环等长效避孕措施,认为安全套的使用并无必要;少部分人认为安全套价格偏贵,导致流动人口中安全套使用率很难提高,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7,18]。多数使用安全套者于药店购买,另有少数人通过组织发放的方式获取安全套,针对因安全套价格问题而导致使用率低下,通过组织发放的方式提高流动人群安全套使用率即成为可供选择的方式。

本组有婚前性行为者干预组占17.9%、对照组占19.0%,可能与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性观念发生变化以及流动所导致的经济边缘化、情感孤独有关[19-21]。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22]相比,多性伴(5.9%、6.8%)及非婚性行为(2.6%、4.0%)比例较低,一方面可能因调查环境隐秘性不佳,研究对象不愿报告真实情况,同时内心存有对多性伴和非婚性行为的耻辱感;另一方面可能因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区,人群性观念相对保守,且调查地区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流动地域离家较近,回家频率较高。保守的性观念可以有效防止艾滋病在当地流动人口中的传播,进而降低其感染农村非流动人口的可能,但同时也限制了安全套的使用,从而更有利于感染者的隐藏。在外出打工期间发生过非婚性行为的流动人口中,安全套使用率较高,使用目的仍为避孕,可能与性行为对象主要是同事/朋友有关,该结果提示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仍未意识到非婚性行为可能造成性传播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另外,有7人承认曾患性传播疾病,但多数选择就近的私人诊所,或者自行买药而不愿接受综合医院的正规治疗,相关文献中亦有类似研究结果[23],可能与患病后所产生的耻辱感有关,担心因此受到歧视、失去工作,或花费大量金钱,这给陕西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3.2 对贫困地区实施综合健康教育后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态 综合健康教育后,干预组人员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及预防知识得分均有提高,其中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提高明显;对伦理道德、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正向态度倾向性明显增加,与国内多数研究结果一致[24-27]。知识掌握程度的明显提高和态度的明显转变,表明采取研究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干预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状况。另外,健康教育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和对同性恋的态度的影响并无差异,可能与健康教育前所调查的流动人口对感染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态度正向倾向性较高,健康干预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有关;考虑到国内目前传统主流文化和农村地区保守封建的性观念,对同性恋和同性恋现象的负面态度在短期内仍较难改变。

鉴于本次调查研究的干预时间有限,干预后行为问卷分析的重点集中于安全套使用相关情况和打工期间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两方面。由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可知,行为改变是模式的最后阶段和最终目标,也是最难改变的部分。行为的改变必须在知识、态度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才能出现;同时,即便知识和态度改变,行为仍有可能未发生改变。本次研究艾滋病相关行为改变状况表明,在进行干预的4个月时间内,安全套使用情况、从不/有时使用安全套的原因和使用的主要目的并未发生变化。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即便干预对象已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安全套使用对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作用,但因其对婚内性生活信任度较高,仍不会选择使用安全套;另一方面,可能与安全套的价格较贵有关。在外出打工期间,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则出现明显变化,干预组流动人口在外出打工的4个月时间内,非婚性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生过非婚性行为者安全套的使用率有所提高,预防性传播疾病成为主要使用目的。表明尽管本次研究的干预时间有限,但通过对干预对象有关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高危性行为的危害,并充分了解到安全套对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作用。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择以村委会和村卫生室为基地开展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设立了当地对照人群,排除了干预过程中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并力图通过健康干预同时提高留守家属的防病意识,敦促其为外出打工的家人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干预组流动人口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水平,帮助其形成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正确态度,进而较为有效地改变了其短期内与艾滋病有关的高危性行为,为贫困农村地区艾滋病预防三级卫生网络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人群数据支持和重要的参考资料。

4 结论及建议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倾向性较差,安全套使用率低,使用目的主要为避孕,非婚性行为占有一定比例。综合健康教育后,干预组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伦理道德、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正向倾向性态度明显增加;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非婚性行为者明显减少。本研究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采取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综合健康教育措施,促使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达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群体中流动人口的不断扩大和其对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注意提高健康教育形式的可接受性和内容的通俗性,借助对流动人口家属的影响加强健康教育效果,并结合流动人口的流动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有侧重、多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和态度。尽管行为的改变仍需要一定时限,但应该明确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有效阻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进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1] 常微微,苏虹,伍佳玲,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初中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398-400.

[2] 高建华.当前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防控建议[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5):447-448.

[3] 李蓬,傅继华.中国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的影响[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4):306-308.

[4] 张枫.广东性学报告:性与生殖健康研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

[5] 周建波,张秀军,孙业桓.中国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6):425-428.

[6] 刘攀,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2):39-41.

[7]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160.

[8] 卫生部.2002年全国艾滋病监测报告[R].北京:卫生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12-24.

[9] 杨放,吴尊友,徐臣,等.农村地区 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流动情况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10-13.

[10] 杨晓建,陈友兰,施翠凤,等.2004年厦门市农村预防艾滋病信息与媒体材料需求评估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5):47-48.

[11] 卓家同,Shaul EH,梁伟江,等.农村地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2,8(5):284-286.

[12] 马志鑫,余文舟.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及高危行为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5):45-51.

[13] 古贤德,杨洪宇,杨清,等.凉山农村彝族人群HIV/AIDS知识及相关行为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学杂志,2004,20(4):412-414.

[14] 唐跃军,孙秀城,张冬林,等.农村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66-268.

[15] 张明非,姜长友,彭斌汉.珠海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3):268-270.

[16] 毕秀琼,张家鹏,吴尊友,等.云南省某县村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6(5):268-270.

[17] 余爱玲,徐春茂,王健,等.甘肃省1999年上半年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6(1):33-34.

[18] 王英,张永泽,许华,等.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49-1350.

[19] Anderson AF,Qingsi Z,Hua X,et al.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HIV transmission:A social-behavio ral perspective[J].AIDS Care,2003,15:177-185.

[20] Dallabetta G,Feinberg M.Effo rts to control sex 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s means to limit HIV transmission:Pros and cons[J].Cure Infect Disease,2001,3:162-168.

[21] Plafker T.China admits its AIDS crisis[J].BMJ,2001,323:714.

[22] 张敏,张开宁.我国流动人口 HIV/AIDS感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24-26.

[23] Ford K,Wirawan DN,Reed BD,et al.AIDS and STD knowledge:Condom use and HIV/AIDS infection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Bali,Indonesia[J].AIDS Care,2000,12:523-534.

[24] 王晔,林矛,林鹏,等.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试点研究[G]//第一届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论文集.北京:第一届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组委会,2001:13-16.[25] 顾沈兵,丁园,高晶蓉,等.上海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7):483-486.

[26] 胡连鑫,陈燕燕,李杰,等.杭州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31-433.

[27] 胡锦峰,叶俊杰,陈永权.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健康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2):73-76.

(本文编辑 李亚琴)

Study on interven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toward AIDS

Li Xiaomei,Zhou Kaina,Gu Libin
(Medical Colleg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haanxi 710061 China)

Objective:T o probe into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toward AIDS.Methods:Lantian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was the project county.People from 8 villages of 2 townships in Lantian county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eople of intervention group had been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4 months.The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for all people was evaluated by adopting HIV/AIDS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total scor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toward AIDS related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was 24.66±4.69(0~36).The total score of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them was 45.43±11.23(0~75).The rate of condom use among them was low.The purpose of using condom mainly was for contraception.Non-marital sexual behavior between both group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to 2.6%,4.0%.After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both AIDS related knowledge score and the total sco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pop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education(P<0.05).Scores of attitude toward ethics and morals,toward HIV/AIDS and total sco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pop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education(P<0.05).The rate of using condom was 100.0%.T he purpose of using condom wa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And non-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mong them decreased remarkably.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general cognition level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toward AIDS was low.The positive tendency of related attitude of them toward AIDS was poor.They had some high risk behaviors.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has better intervention effect on enhancing AIDS related knowledge,changing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them.

countryside;floating population;AIDS;health education;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

R473.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0.25.006

1009-6493(2010)9A-2275-06

1)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673078。

李小妹(1962—),女,系主任,副教授,博士,工作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周凯娜、谷利斌工作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2010-07-05;

2010-08-28)

猜你喜欢
安全套性行为流动人口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新型女用安全套的使用及综合咨询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怎样戴安全套才能防艾滋
安全使用“安全套”
揭穿男人的7个性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