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和谐柔性管理

2010-06-29 07:44郝二亮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2期
关键词:柔性理念传统

■郝二亮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空前加快的时代。管理行为由原来的物化管理逐步转变为人性化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肯定人、发展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间最为灵秀的生物,是万物之灵。但是要强调人的重要性,首先是通过宣扬天的重要,然后用天的权威来证明人的重要,这即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哲学就是以追求人身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命题的哲学,这正是和谐柔性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深处,就不可能对近代以来的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但是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却包含有诸多丰富的、深刻的管理思想,而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情境都受所处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不研究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就不能了解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传统的管理思想勾勒出中华民族古代管理主体朴实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意识形态。理解和研究它们是为了更好地古为今用,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用管理技术与艺术,达到管理的目的。儒家是一种文化,是一个融宗教、哲学、伦理、政治于一身的丰富的思想系统。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深邃的思想和内涵是极为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和谐管理和权变管理的理念,这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我们把和谐管理与权变管理的思想概括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即和谐柔性管理的理念。

国内较早从管理学角度提出和谐理论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他在1989年出版了 《和谐理论》一书。在其后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对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和突破,形成了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给予继续完善。其基本思想是: “和谐管理理论是紧密依赖环境,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存在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早期的柔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 “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欲望,提高他们的士气。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组织成员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达到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管理。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管理。

和谐柔性管理是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提出来的,是建立在人不仅是 “经济人”,而且是 “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强调 “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物质追求,而且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尊重人、肯定人、发展人,采用非命令、灵活多变的、经济的管理方式,注重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尊、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紧密围绕和谐这个主题,站到企业战略高度,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发展与组织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广大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的以达到双赢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

对于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人如何适应统治者需要的规范,中国文化是有着独到之处的。中国的文化有两面性:一方面要求个人如何克制自己来适应统治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却要对国家具有雄才大略,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和志向。这两方是矛盾的,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如何使之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所在。中国人的最好办法是中庸。

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其最基本的含义是: “过犹不及”, “礼之用, 和为贵”, “执两用中”, “和”乃至 “权变”之意。这是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又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在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对话,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过” 就是过火, “不及”就是火候不到。 “过”和 “不及”都是不对的。过犹不及表现的是一个度的原则。孔子主张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概括起来就是 “执两用中”。这里面所蕴含的哲理就是:要获得 “中”的适宜,要达到 “中”的度,需要我们从全局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就怎么干。可以说,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以达天地万物之和谐是中庸思想的题中要义。孔子曰: “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其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孔子的 “和谐”观,所表达的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和 “变中求和谐”的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共同体现了和谐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从全局出发,站到战略的高度去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又要把握好度,即灵活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避免走了极端。中庸之道强调的是 “和谐的管理”与“权变的管理”。事实上 “和谐的管理”与 “权变的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两者隔离开来,鉴于此,我提出了和谐柔性管理。

儒家的礼和仁都是通过中庸来实现的,通过中庸从普通人修养成为至诚的圣人。这样一来,就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自身,知进退,可以明哲保身;对国家,能做到 “为政以德”,治国安民;对宇宙,可以自立于天地之间。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是:第一不走极端,第二就是要持久,这样就得发挥人性的平衡作用,以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统一。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应既不偏向于此一面,也不偏向于彼一面,而是在两个极端中寻求一个高度的平衡。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和谐为基础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家庭可以和谐,人与社会可以和谐。中国人用平衡、协调、适应、统一来代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家庭内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团体维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团体的发展。这正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即和谐柔性管理的具体表现。

儒家主张 “天生万物,维人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治理国家应 “以富民为本”。在美国,曾轰动一时的一本书 《掌握人性的管理》,提出激发员工的不二法则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这一被誉为管理的黄金准则,恰恰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的思想。这些思想突出反映了和谐柔性管理中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本化管理,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使企业和员工能够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目的。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 “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和谐柔性管理中的 “人本管理”理念是相通的,二者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最核心的都是管人。儒家思想中诸如 “民惟邦本”,“仁者爱人”, “富民养民”的闪光思想,和现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种契合,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要获得成功,取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才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宁静致远”是道家思想的一个亮点。从管理目的上讲,静是管理的最终追求,也就是通过管理要达到一种稳定和谐。不管采取了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最根本的还是要复归为静。所以说静不仅是出发点,是方法,还是归宿。

“宁静”思想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性,强调自任、尽能、自为的因才量用观及顺人自信的水式疏导法。由此,企业对员工管理时重点应放在给他们提供利于自我勉励、自我评估与自信的环境,领导者不该扮演拿着鞭子驱赶别人的角色;实行岗位责任制;注重感情投资和建设便于职工参与的渠道等等。这些 “软”性管理相对于重制度、效率、措施的 “硬”性管理,更能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归宿感,从而提高积极性、主动性。

“宁静”思想中的去私除欲、否定以自我为中心、为目的,以 “道”的德性即为万物服务而不占为己有,为社会整体服务,以实现大局来实现小局;大公无私、为而不争、以退为进等的观念对企业竞争很有启迪。 “宁静”的管理思想是以 “人” (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人、肯定人、为了人、发展人,了解社会需要、诚心为大众服务,生产人民需要的产品,对人民有益的产品。以市场需要为主导,奉行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信条,排斥以自身的产品和利润为着眼点的“推销术”。越出 “同行相妒”的狭窄范围,开阔视野,豁达心胸,不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与别人竞一日之短长,根据 “有无相生”的思想结合现代商品周期性理论,生产以 “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以新取胜”、“以先取胜”为原则;树 “填补市场”、“组装市场”、 “有形与无形市场”、“现实与潜在市场”的新理念。

《礼记·中庸》曰: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科学管理方法。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道家 “宁静致远”和 “无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和谐柔性管理理念,要尊重人、肯定人、发展人,要重视人的价值,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要因才量用观及顺人自信;为社会整体服务,以实现大局来实现小局,大公无私、为而不争、以退为进等的观念,强调了要从大局、长远利益出发,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不利为有利,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的。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广博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管理理论方面面临着一大尴尬:一方面拥有著述宏富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缺乏现代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积极的、合理的因素,都是世界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肯定某一文化或否定某一文化,而是应该站在一个高处,兼收并蓄,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来丰富现代管理理论,推进东方管理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后,许多人开始对西方的管理理念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积极的探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希望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理论方面面临的尴尬。许多人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结合西方管理的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参考资料

1.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吕巧凤.儒家的人本思想及其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契合 [J].理论探讨.2004.

4.何香杖.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J].福州大学学报.1998.

5.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陈华.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

7.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

9.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2001.

猜你喜欢
柔性理念传统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