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回顾与展望

2010-07-05 01:1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王必亚
地理教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 3) 于 蓉 王必亚

自2002年秋至2010年暑期前,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已历时八年。在此期间,广大地理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奋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顾几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心路历程,总结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指导思想: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各项要求,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江苏的实际,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借鉴国内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积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推进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在江苏的全面实施。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地理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加强全省义务教育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切实实现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使全省每一个初中生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实践和理论上积极探索和总结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果,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体系做出江苏应有的贡献。

二、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 地理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经过八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践,广大地理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起初对新课程的被动接受,到逐步积极适应、主动参与。如今教师们对地理新课程的认同感普遍增强,地理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师们在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逐步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已经将转变地理教育观念放在了首位,自觉努力转变自己的地理教学观念,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由过去较单纯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指导者、合作者转变。

2. 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地理教学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合作探究。教学时,地理教师或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学生互相问答、平等对话;或者组织学生搜集地理资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地理信息,处理加工地理信息;或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或者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思维发展的空间。他们不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 地理教学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在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地理教师积极转变地理教学评价方式,由过去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在地理课程评价中,地理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法被教师广泛应用,档案袋中记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学生体验学习的感悟、探索求知的成果,也有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应对失误与挫折后的成长与进步。有的教师鼓励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制作简易地理模型、野外实地考察,并将这些成果引入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地理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试题编制中积极改革,在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如将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引入到试题命制中,更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和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有效地发挥了“考试”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导向作用。

4. 初步建立起地理校本教研制度,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初步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要积极发挥校本教研的功能,在充分发挥校内优秀骨干地理教师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们建立起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了互助合作的教研团队。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们不仅研究了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还进一步研究了如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如何从地理课程开发的层面上认识新课程等问题。同时,校本教研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是采用沙龙的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挥;有的采用专题讲座,教师围绕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有的还将“头脑风暴”引入教研活动中,针对某些新的观点,大家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获得有益的启发,开阔了眼界。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们还加强了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有的教师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分析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不足,进而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对策。有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自己创建了博客,并将自我反思呈现在网络平台上,与“网友”一起分享。同时也在互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使教学反思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中,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促使教师由过去“你要我来做”的被动适应转变为“我自己来做”的主动参与。新课程实施期间,一批优秀的地理教师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

5. 将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和教学纳入地方课程

乡土地理的教学始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以来,江苏省中学乡土地理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形成了较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乡土地理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成绩斐然,20世纪90年代初,曾受到原国家教委的表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了乡土地理在地理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在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的同时,特别说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强调“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在全省各地的实施,若缺少乡土地理教学则是不完整的新课程实验。自2004年秋,全省已将《江苏地理》以及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纳入全省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规划中,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2005年,《江苏地理》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作为江苏省地方课程教材,供各地选用。《江苏地理》的教学安排在16课时以内,并至少要求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6. 一些市、县(市、区)已将地理列为中考科目,积极发挥了中考对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中考对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对地理学科来讲也不例外。地理学科未列入中考科目是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严重偏科,对地理课程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些市(县、区)已逐步认识到要客观看待中考在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积极发挥中考对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用,不应以片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由而削弱地理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地位,或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削减地理课程为其它中考课程让路。目前,南京市、徐州市、镇江市、盐城、无锡的宜兴市及南通的如东、如皋市正在实验性的将地理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并以一定比例的分值记入中考总分。这些地区自地理课程列为中考科目以来,地理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遍有所提高。

7. 推进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与贯彻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有机融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在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两者的有机联系和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将地理课程的目标与环境教育的某些目标有机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地理教师在理解、开发、实施、推动地理新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对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自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理解渗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中,有力地促进了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积极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江苏省的普及。

三、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仅仅确定为知识目标,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其中涉及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往往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下,将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和人文特征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教师的要求。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些比较零散的区域知识,而无法构建对区域整体的认识。地理新课程中提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区域的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分析其它区域的时候能举一反三。

课程标准相对于过去的教学大纲较为概略,留给教师操作的余地增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教师不知如何恰当地把握地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选择性。例如在世界地理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样,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只需选择一定数量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教学,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区域尺度地理的基本方法。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往往担心会考或中考命题出现,而不敢有所遗漏。

探究性学习缺乏有效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仍然有不少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无法产生认知矛盾,缺乏探究的价值。有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没有将学生的活动任务明确化,导致学生在“热闹”的讨论后,所获甚少。

2. 部分学校地理教学的课时安排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由于一些地区和学校囿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地理新课程仍存有偏见。一些地区或学校“考什么重视什么”,使地理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主要由于教育法规意识淡薄,一些地区、学校对地理课时的安排,缺乏严肃性,随意删减课时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较为严重。在教学进度方面,一些学校不遵守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地理课时安排的相关规定,随意调整地理课程的教学进度,使地理课程的教学早早结束,草草了事,为其它中考课程让路。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理轻文的现象亦较为普遍。虽然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但往往被视为单纯文科课程而不加重视。

3. 激励性、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评价仍相对滞后

尽管许多教师已认识到开展激励性、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性评价时仍然感到困惑。例如,如何设置过程性评价标准,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评价,如何将评价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此外,还有很多教师仍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以纸笔形式为主,练习题的对错率成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有些地区、学校乱订、乱用练习册,而这些练习册往往难度较大,致使教学要求不断拔高,学生不堪重负;在评价的内容上,更加关注的是地理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4.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教材与过去地理教材相比,知识内容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虽然知识变浅显了,学习更容易了,但是许多教师却感到教材中可教的知识太少,教学难以把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理教师没有认识到,地理教材虽然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材中具体知识的减少,是为地理教师留下更大的空间,开发和利用其它地理课程资源。若教师缺乏开发潜在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仅仅就教材讲教材,就会使地理教学变得单调呆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不佳了。此外,有些地理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潜在地理课程资源,但地理课程资源类型较为单一。地理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校内的地理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外的地理课程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地理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调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地理现象与地理事实的能力。

四、继续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对策与展望

1. 多学点教育哲学,全面、科学地把握地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哲学阐述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揭示了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教育哲学过于理论化,离我们的教学实践相距太远,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深受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哲学,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并运用教育哲学是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地理教师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地理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深化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中学地理新课程具有战略意义。我们要辩证地认识继承与创新、旧课程与新课程、知识与能力、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传授与指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素质教育与考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科本位与学科交融、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方面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是在以往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决不是在全面否定以往课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一套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的新体系。新课程是以往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往课程的辩证否定。不难设想,一个缺乏教学哲学素养的人就容易以其昏昏,而误导别人了。

2. 文理兼容并举,努力提高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和自然地理素养的使命。尽管很多教师接受了地理专业的高等教育,但并不代表这些教师已经完全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文理兼容并举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文理兼容并举,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促进江苏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平时注意积累自然科学、教育、哲学、文学、社会、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尽量做到文理兼容并举。

3. 创设多种平台,促进地理课程改革经验的交流和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

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无论是地理教师还是地理教研员都应该将其善加利用。从教研的层面上,地理教研员要懂得去欣赏教师、赞扬教师、鼓励教师,同时也要积极为教师提供指导,做好服务。教研员应积极为地理教师创设多种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交流自己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经验,并能彼此分享这一过程的教学心得和体悟。具体做法有:召开地理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师和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地理教学和地理教研服务。广大地理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成果,使之成为网络地理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实现网络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扩大受益面。地理教师可以创建个人网络教学日志,或在BBS中,与其他地理教师建立联系,随时进行切磋和交流。这些相互交流与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的教学问题,而且也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它攸关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地理教师、教研员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此次课程改革的重任,怀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坚定信念,为进一步推进地理课程改革,使每位学生都具有初步的地理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