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视角下的道德反思
——《广岛之恋》解析

2010-08-15 00:42全群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道德观杜拉斯广岛

□全群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广东 湛江524048)

边缘视角下的道德反思
——《广岛之恋》解析

□全群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广东 湛江524048)

边缘视角 《广岛之恋》 本色的道德观

杜拉斯在《广岛之恋》中采用边缘视角围绕着发生在广岛的爱情展开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拷问。把个人的爱情置于广岛的重大历史之中,通过叙述发生在道德边缘的爱情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质疑和反思,在杜拉斯看来合乎人性的道德是以全人类的自由为宗旨的,以对全人类的爱为核心的、本色的道德观。

《广岛之恋》是杜拉斯在1959年为法国著名导演阿兰·雷乃写的电影剧本,这个剧本为杜拉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影响。杜拉斯在《广岛之恋》中围绕着发生在广岛的恋情展开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拷问,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剧本把弱小个体的爱情置于广岛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通过叙述发生在道德边缘的爱情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质疑和反思,衷心地呼唤一种以爱为核心的人类的新秩序,在杜拉斯看来合乎人性的道德是以全人类的自由为宗旨的,以对全人类的爱为核心的、本色的道德观。

一、道德边缘的爱情

杜拉斯创作《广岛之恋》是应阿兰·雷乃的要求——拍一部非纪录片的关于广岛的电影。关于广岛“每当人们提到它的名字,不免就要回忆起往事,于是便会立即陷入默哀之中”①。这不是一个适合叙述爱情的城市,而是一个让人无法躲避沉重历史的城市。导演想要拍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主题非常的明确。而杜拉斯不喜欢宏大叙事,不愿从正面描述广岛。她采用边缘视角叙述了最不应当发生在广岛的恋情,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为杜拉斯赢得了声誉。

剧中杜拉斯讲述了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日本男人发生在广岛的恋情。在广岛恋情的表层之下隐藏着女主人公在二战时期的爱情创伤,两段爱情彼此呼应。32岁的法国女演员来到广岛拍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在她即将离去的时候,她与一位日本男人邂逅并产生了爱情。这样的爱情勾起了她对另外一段爱情创伤的回忆。十二年前在法国的纳韦尔,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士兵。爱情使他们迷失,他们忘掉了祖国、忘掉了战争、忘记了亲人、忘记了界线。法国女演员那时叫丽娃,她逾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自己祖国的法定的敌人——侵法的德国士兵恋爱、约会,他们共同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期盼着美好的婚姻生活。可是就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她的德国情人前来和她约会时被法国人打死了。她是同胞心目中的耻辱,人们剃光了她的头发把她关进了地窖。她的家庭也为此蒙受耻辱。痛苦之极的她一度陷入疯狂,当她被从地窖里放出来的时候,人们说和平了,可是战争的创伤却无法从她的心头抹去。在经受了痛苦和耻辱之后,丽娃试图忘却,试图生活下去。十二年之后为了拍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她来到了广岛,并且和一位家住广岛、曾经在二战时期外出打仗的日本男人邂逅、相恋。法国女演员的个人经历和广岛的历史悲剧重合了,灾难与灾难遥相呼应。在这样一个历史悲剧发生过的地方她为广岛的厄运而哭泣,为遭受不公平命运的人们哭泣,为摆脱痛苦的回忆而斗争。剧本弥漫着杜拉斯作品中一贯的绝望、凄美气息。

二战时期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按照美国官方看法,“原子弹避免了对日本本土的进攻,拯救了大批美国士兵的生命,加速了战争的结束。”②可是也有大量的资料显示美国在使用原子弹时不仅把它作为一种军事武器,而且把它作为一种外交武器,用它来抑制苏联在东欧和亚洲的扩张。关于使用原子弹是否明智与道德的问题曾经在美国的政治家与科学家之间引发了强烈的争执。主持原子弹实验室的科学家说:“即使不依靠原子弹,对日战争显然也即将结束。而我们要考虑的是,原子弹在未来的文明中将代表什么。”③但是美国政府依定计划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广岛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受核武器摧毁的城市。据记载在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为2万吨TNT能量,爆炸时的温度为10亿度。据官方统计20多万人遭受伤害,死亡9.2万多人。广岛在一瞬间成为一座死亡之城。人被烧成焦壳,残骸四处可见,异常恐怖。爆炸所产生的强烈光波,一瞬间使成千上万人的双目失明,有人眼睛被烧成了窟窿;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的岁月中痛苦地走向死亡,在广岛降生的孩子多半是畸形。广岛的悲剧让世界感到恐怖,人类从此陷入原子噩梦中。但是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和平,美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恰恰给战后的和平产生了强大的威胁,之后很多国家纷纷研制核武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并进入冷战时期,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杜拉斯在创作时,冷战还没有结束,核战争的阴影还在,世界局势依然非常紧张。面对导演阿兰·雷乃的要求——写一个关于广岛的剧本,杜拉斯以知识分子的自觉站在边缘的立场上以边缘人物的命运为核心表现了广岛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塞西尔·瓦斯布罗特说:“大部分法国作家对这场战争保持沉默——就像法国社会性沉默一样……在那种深深的恐怖中,仍然对这场战争充满关注的,只有杜拉斯,从《广岛之恋》直到《痛苦》都是如此。……她独自承担起文学,独自继续寻找一种意义的‘继续’。”④对战争和死亡的回忆使她超越了痛苦。在剧本中杜拉斯把性爱的场景与反战场景穿插,把广岛的故事和纳韦尔的故事呼应,她“摒弃以恐怖描写恐怖……代之以将这种恐怖纳入爱情之中,使之从灰烬中复活”⑤。杜拉斯没有从正面去写广岛、写战争的场面,而是从边缘、从侧面突进控诉战争的罪恶,把一些被历史遗忘的边缘人的爱情置入广岛事件之中,反思和质疑社会的道德观。正如传记作家阿兰·维尔贡德莱所说:“世界的痛苦和她所说的‘死亡的身躯’,使作品进入了道德意识的层面,并且超越了它,使之踩着爱情的步伐。”⑥爱情和战争联结,个人与集体联结,杜拉斯的边缘化写作使得被历史遗忘的边缘人形象凸显了出来,被遗忘的边缘爱情浮出水面,她无声地解构了权威话语,反叛地发出了充满个性的令人沉思的声音。

二、本色的道德观

在《广岛之恋》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道德观值得怀疑的女人,你知道吗?就是怀疑别人的道德观。”⑦这种怀疑的道德恰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道德困惑。对真与非真、正确与错误、正义与不义没有什么概念,因而陷入道德深渊。

杜拉斯也具有一种怀疑的道德观,她总是怀疑他人的道德,总是不满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锋芒毕露地指责社会的道德,批判他人不敢触及的偏见,不公正的制度,起来反对压在个人身上的种种强制。她认为“成为有道德的人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⑧。而所谓本色就是对生活的爱、对自然欲望的肯定,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这种道德观以爱为核心,以世界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为终极目标。“她公开主张‘让世界走向灭亡’,这不是无政府主义的口号,而是一种选择,是试图使人人平等,是打算实行真正的民主。”⑨这种道德观是一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道德观,因此当她的道德理想和现实中的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她便常常陷入困惑。正如齐格蒙·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中所言:“道德人对其道德表现有着永远难以抑制的不满意,他们苦恼地怀疑自己不够道德。”⑩《广岛之恋》有着强烈的道德意义,杜拉斯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社会道德的局限性,控诉战争的不道德。

爱是杜拉斯道德观的核心,是她生活中特别强调的东西。爱让她积极地介入社会,爱让她卷入各项运动:18岁时参加救世军,二战加入法国的抵抗运动,加入法国共产党,战后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她写作是想要揭露某一阶层、某一群人或某一个人所忍受的不公正。“一切的根源都是无法忍受社会的不公正,也就是爱:这种爱一直是我的政治。”⑪所以在《广岛之恋》中杜拉斯也是从她的道德理想出发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爱情,看战争时期的道德观的。

爱情是人类至纯至美的情感体验,爱是人的权利,是人的自然欲求,是应当得到肯定的。但是人有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爱情应当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在《广岛之恋》中女主人公丽娃的爱情恰是社会道德所不容的,爱上一个来自敌国的士兵,这样的爱情注定是悲剧。战争时期的人们敌我界限非常分明,丽娃的大胆行为不被同胞接受,他们被有着正常秩序的社会拒之门外。剧本中写到:“任何艳遇都不能越过爱国主义的界线,越出界线的艳遇就必遭扼杀。”德国士兵最后被满怀爱国精神的法国人所杀,丽娃也受到了同胞们的惩罚。一对无辜的情人毁于残酷的战争。人们带有沙文主义倾向的爱国观念把一对年轻人美好的爱情扼杀了。在杜拉斯看来法国小姑娘和德国士兵的爱情同样是美好并应当得到尊重的爱情。狭隘的爱国主义者打死了前来和女友约会的德国士兵是不应当的,没有人可以随意残害他人的生命,更何况德国士兵是来约会并没有伤害法国人的本意。尽管他来自敌国,但是并非所有来自敌国的人都是敌人。他是德国人,但是他不可能为他的国家的所作所为负责。任何对生命的践踏都是不允许的、不道德的、没有人性的。罪恶的应当是战争,是发动战争的人,而不是战争时期的爱情。法国同胞更没有理由剃光丽娃的头发没有人性的把她关进地窖。正如英国哲学家鲍曼所说:“在一个理性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系统之内,人性就是最主要的失败者。”⑫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以人的存在为最高目的,爱应当是博大的。就像剧中女主人公愤怒谴责狭隘的爱国同胞说的那样“我希望再也没有自己的祖国。我要教育我的孩子们什么是恶毒和冷漠,什么是智慧和爱情。爱他人的祖国,爱到死时方休。”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都是充满偏见的,人类社会真正的爱是不分国家和民族的大爱,杜拉斯“衷心地呼唤一种人类的新秩序,统治整个社会体系的是爱”⑬。正是这种以爱为核心带有乌托邦倾向的道德观使得她为道德边缘的爱情鸣不平,对灾难性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正义感。正如传记作家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所说:“在她的作品里,乌托邦是行动的酵母和希望的准则,其基础是对灾难性历史的根本拒绝。”

杜拉斯在《广岛之恋》中以弱小个体为对象表现战争对个人带来的不幸,更加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危害。她亲历过战争的痛苦,她的丈夫曾经被关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她的第一个孩子在出生时由于战时医疗条件有限而死去,她的德国朋友贝蒂·费尔南德兹在法国解放后作为法国的敌人被逮捕,剃光了头发游街示众……战争给了她无限的痛苦。她憎恨纳粹,憎恨战争。尽管在战后杜拉斯曾一度对德国法西斯充满了仇恨,可是她的丈夫罗伯特·安泰尔姆告诉她:“只有对人的尊重可以让我们再在一起重新开始生活。仍热抱着仇恨不放,以恶抗恶,只能将我们永远关在战争的牢笼里。同样,面对复仇的狂热,面对秘密的谋杀,面对毫发无损的胆小鬼……我们说:不。”⑭在写作《广岛之恋》时,杜拉斯表现了痛苦并超越了痛苦。在她看来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反对战争,祈福和平。在《广岛之恋》中她把同情给了所有受到战争伤害的人,给了广岛无辜的平民,给了丽娃和德国士兵,告诉人们学会遗忘,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在作品中她号召人们必须反对“一些民族对另一些民族原则上的不平等,反对一些种族对另一些种族原则上的不平等,反对一些阶级对另一些阶级原则上的不平等。”站在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她控诉原子战争的罪恶。这些控诉都是基于“爱”,基于她的乌托邦式的道德理想。具有人道情怀的杜拉斯认为,人才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最高目的,新的世界应当是人与人之间以“爱”相依的世界。“她同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们都在所有人面前对一切和所有人负责,在这方面我比所有其他的人都做得好。”

杜拉斯从边缘突进执著地宣扬着她充满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理想:博爱、人道、民主、自由、平等。这是人类终极的追求,是人类终极的目标。一切从爱出发,以爱为核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实行完全的民主,这种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道德观尽管是乌托邦式的,但是它在精神上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人类共同的追求。当今世界战火并没有结束,人类的安全仍然受到核扩散的威胁,所以杜拉斯在《广岛之恋》中的道德反思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①② 崔向华.陈大鹏.广岛遗恨:第一朵蘑菇云及核武器走势[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222.186.

③ 陈必祥.段万翰.世界五千年(现代卷)[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1221.

④[法]塞西尔·瓦斯布罗特.写吧,她说[A].刘云虹译.杜拉斯著.写作[C].曹德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139.

⑤ 杜拉斯.广岛之恋[M].边芹,郑若麟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7.

⑥[法]阿兰·维尔贡德莱.真相与传奇[M].胡小跃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68.

⑦ 杜拉斯.广岛之恋[M].边芹,郑若麟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48.

⑧[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杜拉斯传[M].徐和谨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238.

⑨[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杜拉斯传[M].徐和谨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04.

⑩[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11.

⑪[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杜拉斯传[M].徐和谨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99.

⑫[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68.

⑬[法]劳拉·阿德莱尔.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295.

⑭[法]劳拉·阿德莱尔.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271.

(责任编辑:范晶晶)

E-mail:wing07003@sina.com

全群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观杜拉斯广岛
杜拉斯:你会一直看到我,在不朽的文字里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爱情里的愚蠢问题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奥巴马在广岛再提“无核世界”
七国外长参观核爆纪念地 克里拒绝为核爆广岛道歉
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