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诗词接受史解析

2010-08-15 00:42朱春俐广西电视大学来宾市分校广西来宾545116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李清照文人诗词

□朱春俐(广西电视大学来宾市分校, 广西 来宾545116)

朱淑真诗词接受史解析

□朱春俐(广西电视大学来宾市分校, 广西 来宾545116)

朱淑真 女性文学 传播 评价 伦理 诗学

朱淑真是我国宋朝与李清照齐名的著名女诗词作家,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文学的特征。但在对其作品的选择和接受上受封建伦理观、传统审美观以及受众的男性视角等影响,接受史较为曲折复杂。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之后的宋朝著名女诗词作家,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其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魏忠恭《断肠诗集序》)。但相比李清照,淑真的接受史却曲折复杂得多。直到当代,高校通用教材版本,从20世纪60年代的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到90年代末完成的袁行霈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她只字不提。纵观文学史,对朱淑真的诗词的选择和接受史有个较为曲折复杂的接受历程。

一、淑真诗词的结集和传播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传播形态往往较特殊。一般开始只作为一种文体形态在闺内或诗友中流传、欣赏,还未能为社会所承认。朱淑真的文名在宋代并不彰显。与同为女性作家的李清照相比,朱淑真诗词的结集和历代诗词选的收录情况较简单。她的诗词的传播也像大多女性文学一样,最初是一些所谓“好事者”或出于对朱淑真身世同情或出于猎奇心理对其作品的传诵。直到魏忠恭收集整理出《断肠集》,朱淑真的诗词才正式结集流传。

朱淑真在封建时代得不到正统文人的选择与接受,作为俗文化的部分却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通俗类书词选本如《绣谷春容》就收录了她的词作。朱淑真故事及其诗词,在中国小说、戏曲及杂记都有记录。毛晋本《断肠词》跋语谓朱淑真词“又见一阕于‘十大曲’中”。“十大曲”是元代流行于歌坛的十首歌曲。朱淑真《生查子·年年玉镜台》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同列其中。《水浒传》第十六回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者,公子王孙把扇摇”,亦模仿朱淑珍诗《喜雨》、《苦热闻田夫语有感》。由此可一窥淑真在俗文化部分得到广泛传播。历代俗文学对朱诗词的选择与接受具有与正统诗词选或传统诗词学观不同的特征。

二、历代文人的研究与评价

1.宋元的被忽略

李清照生前文名已著,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已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易安)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朱《萍洲可谈》云说“: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与浩如烟海的研究李清照的专著与论文相比,朱淑真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朱淑真的文名在宋代并不彰显。当时临安王唐佐曾为她作传却又早已亡佚,只留下魏忠恭根据传闻而作的一篇序言,是宋人记录朱淑真的唯一资料。魏忠恭在《断肠诗集序》说“:旅邸中好事者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三叹也。”就此感叹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于是立志收集整理了朱淑真的遗稿,名《断肠集》。宋代对朱淑真嘉许的文人主要从其技高一筹的诗艺和不同凡响的才情对其进行探索,而对其零落的身世只给予深深的同情或忽略不提。

2.明清的纷争

自明朝起,朱淑真的诗词逐渐引起文人们的关注,评论者的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这时期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从“诗学”主题和“伦理”主题进行开掘。

对朱淑真诗词“诗学”主题给予较大关注的是晚明出现的题名钟惺的《名媛诗归》,该书是一部较为特殊的评选集,所选评的对象主要是明代以前的女诗人348位。其中选取最多的是宋代的朱淑真。该书评朱诗“气清,贵在能润;景细,贵在能幽。兼之则骨高而力厚矣”;又称其“文章幽艳,才色清丽”。钟惺是晚明竟陵派重要理论家,主张“反对复古模拟、崇尚自然真实”。他的品评和选择体现了对朱淑真自然真实的诗风的肯定。

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朱淑真文采斐然,且多与李清照并提,为古代女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但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偏见,还是存有不少贬低之语:明杜琼有《题朱淑真梅竹图》评其作“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惜乎其人才情及行事”,“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四库全书》总目174集部27别集类存目一;断肠集二卷)。四库馆臣的意思很明白”,淑真词得以流传是因为身世受到后人的同情。

与“诗学”评价还有些争议来看,对人的评价几乎呈现一边倒的现象。除少数赞其才貌、叹其身世外,大多是挥起“伦理”的大棒对朱进行贬斥。明代杨慎率先在《词品》中发难“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此后对朱的失德进行抨击的言论一时汹涌,一直影响到清后期。董谷说“朱淑贞者,伤于悲怨,亦非良妇”。

朱淑真一生都寄希望于一份美满的爱情,然而到最终也没有实现,还因此被历代文人批判了近千年。

3.现当代批评的多元化

近代研究者评价方面多承袭了清人陈廷焯的论调,以李清照为首,淑真为次。认为淑真才力逊于易安。香港学者黄嫣梨《朱淑真研究》是近年来较为全面地反映朱淑真研究成果的一部力作。她认为“在比较易安及淑真的才力方面,若以词论,淑真确实稍逊于易安;若以淑真的全部作品观之,则其识见,自不在易安之下”。90年代以后,胡元瓴注重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朱淑真诗词,认为应改变男性视角的研究局面,为朱淑真研究开掘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曲折接受的文化心理现象的根源

古代文人对朱淑真诗词的选择与接受具有曲折接受的过程,究其因由,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封建伦理道德观。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男子价值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对作品的接受研究是一种在男性文化浸淫下生长起来的文学研究惯性。历来的评论家都是以男性视角和评价标准去要求、衡量一个女诗人,以男性心目中女性形象来要求女性作家。同为女词人,李清照的被接受还与中国文人的情感理想关联。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才子佳人,感情甚笃,琴瑟和谐。赵明诚酷爱金石学,李清照陪伴左右,二人不只是举案齐眉,且诗词唱和。古代文人对相互理解、志同道合的伴侣关系都有强烈认同感。

朱淑真没有李清照幸运,她遵照父母之命,所嫁非偶,虽志趣不合,但毕竟符合封建道德。她的丈夫热衷于功名也是符合封建社会价值观的。朱淑真偏要抗命,公然在诗词中抱怨丈夫,她的“桑濮之行”触犯了男权社会的道德准则,必然被男性正统文人所轻视、忽略。

2.受众的审美趣味上的偏好。“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主张在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使中国诗歌审美心理整体上呈现中和之美。淑真在诗词里甘冒天下大不韪,在《自责》二首里用词尖锐,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迂腐不堪,为女性的不平疾呼。还在《问春古律》中高声呼喊:“东君负我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七夕》中“嘲笑天孙,无理无伦,拟议悲怨”(钟惺《名媛诗归》)。淑真在诗词作品里大声指责,怒形于色,爱恨炽烈,其直露本真的情感表达方式完全置诗学传统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于不顾。引起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的不满。

3.题材的狭窄和个人化的书写方式。封建时代女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它的封闭性,即内容的单薄。往往由于女性作者被强力规范于闺阁之中,生活空间狭小,社会生活内容简单,造成视野有限。朱淑真才情堪比文坛大家,以作品题材而言,未免窄小。李清照曾经历了北宋末的家国之痛,在颠沛的生活中,接触到社会的现状,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后期之作,多有大气,从而为士大夫所推崇。相比之下,朱淑真在遇人不淑之后,质疑妇女的传统生活方式,向往闺阁庭院以外的世界,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不能脱离闺阁。她的作品题材大部分是闺阁之作,与闺阁题材相适应,文风偏于弱质。《四库提要》关于朱淑真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的论断是就此而说。中国文化传统是把个人放在末位的,文坛上的书写往往以社会国家之类宏大主题为正统,朱淑真诗词开启的是个人化书写方式,是对女性私人生活经验和独特生命体验的细致挖掘,这种纯女性情怀的书写并不为封建士大夫所认同。

朱淑真诗作也有咏农事咏史诗,虽不乏佳作,毕竟限于视野,难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气魄和见识。

朱淑真毕竟是个才情不凡的文人。其诗词真挚自然,其内容表达了文人共同的心意:渴望表现自我,清高等,得到了文人内心的接受和认可。淑真曾在《掬水月在手》诗序中说:“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儿。”朱淑真的书写纯粹是表现心志“不平则鸣”而已。造成朱淑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公正评价,是时代的原因也有文化传统的原因。“抛开男性垄断的文学标准,那么闺阁正是女性作家唯一生活的空间,真实地写出这一空间并展示出男性笔底所无的艺术特色,这也是女性文学价值之所在。朱淑真诗词恰恰在这一方面达到了极其深微的程度,展现出更加细腻的闺阁世界,塑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闺阁中人。”

[1]白贵,李世前.词话与女性词的保存和传播[J].河北学刊,2006:(1).

[2]张若兰.论明代中后期词坛对宋词的选择与接受[J].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4]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朱春俐,广西电视大学来宾市分校讲师。

猜你喜欢
李清照文人诗词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点绛唇
如梦令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文人吃蛙
诗词之页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