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2010-08-15 00:46王春来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公益性服务体系全民

杨 冰 王春来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开封 475001)

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杨 冰1王春来1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开封 47500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的优化。运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就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对“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应合理把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应从投入与融资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法规保障机制等不同层面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应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社会化管理模式,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亟需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运行机制

1 研究目的

全民健身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更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体系是由若干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1]构建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需求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体育健身事业发展战略。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元化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现状,并据此提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与相关访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讨论审定后进行了效度检验,对郑州市的6个中心区(二七区、管城区、惠济区、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269份,其中包括个人问卷200份和针对于各区、乡镇群众体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性问卷69份。针对群众体育管理部门的访谈性问卷69份,回收69份,回收率100%。个人问卷的发放对象以社区、俱乐部为主,具体方法是在抽取的区或乡镇中再随机抽取社区或俱乐部,选取管理者进行讲解后,委托他们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97.5%,有效问卷为183份,有效率为94.3%。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本文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作为调查样本,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为中原地区最大都市。根据郑州市体育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郑州市在籍总人口为752.1万人,扣除7岁以下人口80.2万人,70岁以上人口73.9万人(2项合计154.1万人),郑州市可统计的7~70岁的总人口为598万人。[2]郑州市现有社会体育人口比例为22.9%,学校体育人口比例为22.5%,以上两项数字相加,则郑州市2009年体育人口比例为45.4%。

3.2 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形式及参与体育项目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按比例大小顺序分别为公园、广场、公路街道边、单位体育设施、免费的健身场所、收费体育场馆。总的来看,居民体育锻炼主要是在露天、非正规的运动场所。体育组织形式大多数选择自己单独锻炼,或与朋友熟人、家人一起锻炼,而集体锻炼最少,只占锻炼者的10%。这说明居民锻炼多是自发的、分散的,政府或社会组织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力度不够。从群众选择的活动项目来看,散步或者跑步最受群众欢迎,其它是健身操、球类和武术等项目。

3.3 居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了解和关注度分析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经过各方努力和宣传,人们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及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调查显示:不同区域对全民健身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中心城区的居民对体育健身了解和关注程度普遍高于偏远城区的居民,这说明有关部门体育健身宣传工作的力度还有欠缺,人们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3.4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培养,全国已经建立起有20多万人组成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活跃在各种体育组织中为群众健身服务。[3]从调查结果来看,所调查的69个群众管理部门中,有57个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例82.6%。一般县以上体育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健全,乡镇没有专门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有75.5%的活动点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按技术等级结构划分,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小,90%以上都是二、三级体育指导员,30%左右的群众体育管理处未及时对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培训。从整体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3.5 居民对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态度分析

居民对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态度是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调查表设计的五个问题中,“有兴趣”人数为89人,“很有兴趣”的人数为36人,“兴趣一般”的人数为42人,“没兴趣”和“无所谓”选择的人数较少,分别为15人和13人,所占的比例较少。这说明很大比例的居民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及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持肯定态度,认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对改善自身体育健身服务会有帮助。

3.6 体育管理层对公益性全民健身制约因素观点分析

从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群众体育管理层对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几大制约因素有着清楚的认识,所占比例较高的分别为:缺乏经费、场地设施不足及缺少科学指导。此外,其它几个关键因素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宣传力度不够、体育活动组织较少等,都是制约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键点。由此看来,要建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上述的制约因素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4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4.1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模式被打破,政府职能开始从很多社会生活领域中逐渐弱化,这为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空间;同时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逐渐兴起和发展,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实践主体;政府和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有效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逐渐形成制度性的持续互动,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也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提供了一个良性运作环境,但这离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极不平衡,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十分突出,这无疑影响到全民健身体系的形成,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设。[4]

4.2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定位

建立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群众体育的系统构建,有利于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有利于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管理,提高群众体育与体育大环境的适应性,促进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服务。[5]本文认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政府、市场或社会组织兴办的,为广大居民提供非营利性的体育健身服务保障和服务体系。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属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完善和补充。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服务权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向公众提供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

4.3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4.3.1 政府主导、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原则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一条重要形式就是成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所需费用的投入主体。政府投入的一个方向是要进行公共体育健身资源的建设和维护,另一个方向是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发展经费。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进程中,为构建科学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贡献力量,逐步形成以政府稳定投资为主,各种社会力量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6]

4.3.2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原则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体育学科领域中的一个新概念,我们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律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现实复杂问题要认真理清,要视具体情况具体斟酌,务求实效;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尤其还有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等,创造满足各类人群都能参加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打好坚实基础。

4.3.3 统筹协调、突显公平原则

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以注重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社会公有性、社会公享性和社会公用性特征。构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普遍性原则,努力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服务权益。在推进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合理配置公益性体育资源,打破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的行政级次分割和区域分割,打破对人民群众获取公益性体育健身产品与服务的身份限制、地域限制,统筹公益性体育设施、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形式等资源。对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在政策和扶持力度上加以倾斜,以促进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协调发展。

4.4 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4.4.1 “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需求

2006年2 月下发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7]所以,在公益性全民健身设施的投资和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和健身服务供给的落后状况,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在全民健身服务上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

4.4.2 建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管理模式

建立相对科学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即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管理模式,其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内外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及居民等,通过平等参与机制,共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过程。这一模式要求各参与主体,都要依靠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共同协作,平等交流,确立共同目标并相互信任。

4.4.3 加大公益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程度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广大居民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有关部门应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体育健身活动的舆论宣传形式,使人们充分了解公益性全民健身的性质和内容,以提高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顺应体育公益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保障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加强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宣传,有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社会力量吸引到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来。

5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指在合理划分与配置全民健身管理权限的基础上,为保证全民健身服务的高效和有序运转,通过制度安排和部分社会与市场功能的介入,而形成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方式。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该管理体制是否具有内在发展动力和活力,是否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运行机制正是决定这种动力和活力程度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讲,只有建立了规范的运行机制,体育管理体制的功能才能得到优化和实现。[8]

5.1 建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投入与融资机制

建立相应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的投入与融资机制,是实现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各类基金会参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作用,探索企业等各类民间组织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式,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部门应通过自身工作的开展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渠道融资,如社会捐赠等。

5.2 建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机制

体育资源是制约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要保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公益性体育资源整合机制。在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其内部成分将越来越复杂,因为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主体不仅仅有政府,民间组织也会以各种组织方式参与其中。要确保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运行,需要我们对公益性全民健身各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运作。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5.3 建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法规保障机制

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部门是体育发展事业的一部分,我国体育事业部门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构成了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部门的发展不能脱离这个大的环境。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之初,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指导性文件、优惠政策以及经济政策等都还不健全,会造成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遭遇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只有尽可能快地完善关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才可能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基本的宏观外部环境,使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投入、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早日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实现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属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完善和补充。

6.1.2 加快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证处于弱势群体人民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

6.1.3 研究表明:要建立相对科学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即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社会化管理模式。

6.1.4 研究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根本在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和彰显,同时也是构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要坚守的根本价值标准。

6.1.5 要保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投入与融资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法规保障机制是关键点。

6.2 建议

6.2.1 公益性全民健身运动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它直接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群,因此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6.2.2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运行应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构建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应该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原则,不断完善、巩固、提高,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的体系。

6.2.3 大力发展公益性体育公共设施,鼓励个人、集体与社会投资合办公益型体育场所。

6.2.4 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管理部门应通过自身工作的开展向社会展示自身价值,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融资,多渠道增加公益性体育资金的来源,如开发体育彩票、发展体育产业等,确保公益性全民健身的有序运行。

6.2.5 采用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活动舆论宣传形式,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公益性全民健身的性质和内容,提高公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体育事业的程度。

1 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4~5

2 郑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zzstjj.gov.cn/Articles/Show-40509.html

3 张发强.贯彻“三个代表”,抓好“三个环节”,乘势发展“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事业[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4~5

4 乔玉成.构筑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1):41~42

5 陈燕等.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7(4):21~22

6 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10~11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02-21

8 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

The Research of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on Construction an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Problems of China

YANGBing,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Since”National Fitness Program”was enacted,many factors has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By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research,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in the”system”structuring in respec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ng factorsof Chinese citizens’body-building service.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the public nationwide body-building cause should reasonably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trategy of the”system”structuring,and it should ensure the efficient function of the”system”from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inpu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resources conformity mechanism and law safeguard mechanism,etc.Gradually,a social mode of management of nationwide body-building service system can be formed,which is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society,and much more popular among citizens.After all,it is urgent that more social forces take part in the study of public nationwide body-building service system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

public welfare;the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Structuring of service system;operating mechanism

杨 冰(198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公益性服务体系全民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相关政策文本分析
关于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策略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公益性气象信息大众传播力提升方法研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