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武术执教的三种境界*

2010-08-15 00:46王晓晨乔媛媛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化境界武术

王晓晨 乔媛媛

(1.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 玉林 537000)

论高校武术执教的三种境界*

王晓晨1乔媛媛1

(1.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 玉林 537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结合专业实践和思考,对当代高校武术的执教境界进行了梳理,将其按低、中、高三个层次分为教学的境界、教育的境界、教化的境界,为高校武术教育反思提供不同的视角。

高校;武术;执教;境界

早在1916年武术就进入了学校,但时至今日,其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的地位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体育的武术和文化的武术的教育分歧使武术在众多高校其他体育项目的强势排挤中苟延残喘。对深受科学知识栽培、疏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武术处于一种“渐行渐远”的状态,有着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遗憾。面对时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尴尬局面,众多武术工作者深感武术教育改革的迫切,纷纷献言献策。“全面改革教育体制”“上升到国学的高度”“‘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与时俱进地解读”等等真知灼见相继提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武术教育改革总体呈现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味道,效果上不见起色。正如马明达先生所言:“一些问题因长时间漠然置之,迁延未决,以至积重难返。”[1]但随着世界文化的“发现东方”、国家意识、文化即软实力的增强,学界对武术文化研究的逐步系统,相信恢复武术真正的身份、充分发挥其全面教育功能的那一天为期不远。然而在这“黎明”真正到来的期盼中,立足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如何真正提高高校武术教育效果?笔者认为进行教育哲学的反思,提升教育思想从而在实践中提高现有师资执教的境界首当其冲。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境界做了通俗的解释,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按此理解,境界有程度之分,当事物达到程度极其深刻或达到极高层次时,境界中就有了意境之义[2]。基于此,高校武术教师的执教境界主要是指武术教师对自身专业教学活动的理解程度,也即如何看待教学活动,不仅指专业态度,更关键是强调教师自觉深刻地把握、理解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高校武术教师对执教所要实现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程度深浅不同,其执教境界也高低不一,因此划分和理清执教境界有利于武术教师清楚自己执教的层次,明确努力的方向。专业实践结合当下武术执教中确实存在的实际情况,笔者将高校武术执教境界按低、中、高分为三个层次。

1 武术教学的境界

现有高校武术师资绝大多数的培养模式都是按照现代体育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内容基本上是以西方体育为范式改造过的现代武术,重视武术的体育属性,凸显竞技功能。毋庸置疑,执教过程中受培养方式的影响,也会以技术的传授为全部要旨,弓马虚仆歇、单个动作的规格与劲力、整套动作的规范演练奉为教学的基本圭臬,即使是有那么两节理论课也是技法的口头描述。诚然,技术是武术内核,是武术最基本的内容。遗憾的是执教主体对武术的认识整体上仅仅停留在体育的层面,没有发挥出武术全面的教育功能,从而导致了武术教学的枯燥无味和教师执教境界在低层次徘徊。

武术课的如同嚼蜡导致了学生的“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学生选修武术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武术,而是以混混学分、获得奖学金等功利性很强的初衷为出发点。选修了武术的大学生并不能从所学的武术中悟出什么人生道理,关心的只是期末考试评价时教师所打出的分数,所以以技术传授为教学的全部理念和实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敷衍了事,考试时临阵磨枪。加之武术的复杂难记、门槛高,考试完毕也遗忘殆尽,所以大学生有“老师,非得学武术吗?打球不也一样能强身健体吗?”[3]的感慨也就太正常了。同时教师在教学上的“出工不出力”也滋生了不应有的职业倦怠,“教好那三拳两腿就行了”和“一个套路两个腿法三个拳法够用一辈子”的执教理念正是此境界的真实写照。仅仅在技术传授的范畴内踯躅,武术教学走不出体育圈。不从武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上去开拓视野,重新审视武术,就难以进入真正符合武术教学要求的境界。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说:“历史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比比皆是。”这是一种习武境界,只不过吸引先民如此日积月累地参悟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是文化魅力的吸引。教师作为执教主体,是武术宝藏的引路人,如果自己都没有这种视野,又如何引领学生?

综上,“武术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竞技体育”[4]。技术是武术的核心,但更是文化延伸的依附点,超越不了技术的体育层面,就难以实现武术的当代责任: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其境界也只能属于教书匠的理想,即教学的境界。

2 武术教育的境界

教育,顾名思义,通过教的过程而达到育的目的,是一种“明德”,更清楚认识自己的过程,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5]正如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与认识的堆积。”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经济社会理念的影响,当代教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自我迷失。“现时代的教育却把人彻底地当成了工具,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现代人越来越把自身交给了教育的生产过程,越来越成为一个可算计的工具。”[6]如今社会受经济思想的熏陶,人们更看重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作为谋取幸福大小的砝码,对幸福的渴求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对德性提升的追求。学历高找一份好的工作,学历低找一份差的工作,当代的教育很大程度有职业化教育的倾向,似乎大学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样。“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已越来越严重,不少学校已‘异化’成了某种技能人才的加工厂,教育已经沦为人们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工具化、功利型的教育模式无法实现教育的价值与功能。”[7]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如此评价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用词有些偏激,但仔细品味却不无道理。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方向还不明确,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不知道教育要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看来简单其实决定着教育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被我们忽略了。”[5]好的教育是通过一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而提炼其中的哲学道理,从而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和修养,让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如德智体中的“德”在“智”前面一样,德育的地位远比智育要高,但现代教育出现了本末倒置。其实当代武术教育也没有走出该教育理念的窠臼。高校武术真正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武术的体育属性来发展大学生的体格,用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通过身体的习练来体悟传统文化的精华,铭记其中深刻的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人生哲学的体悟,从而达到指导人生与实践的目的。这个过程还是以提高德性和修养为终极目标的过程。可现实中的高校武术教育呢?公体武术仅仅是那三拳两腿,让大学生在不情愿中被迫地流流汗,很少有教师涉及武术文化的阐释;体育专业的专业课可谓是极尽培养幸福工具之能事,学生的教学技能、表演技能等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使武术对大学生德性和修养的培养处于一种荒废状态。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武术教师也是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但执教的境界却不高,仍旧处在当代教育的短视范围之内。

综上,这种“培养谋取幸福的工具式”的武术教育,可谓是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和高校的利益,从时代发展的阶段来看,也无可厚非,但其执教的境界只能算是中等层次。

3 武术教化的境界

教化,通俗说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从而实现一种化育。《荀子·臣道》曰:“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即统治者的意志在社会中具有风化影响的效果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教化也就是教并使之习于所教,让受教育者在意识形态层面融入教育思想,达到一种自然而不是刻意流露的程度。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化育的效果。因此,“教化的过程是渐滋浸渍、潜移默化、习与性成的过程”[6],《周易》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人文可以教化天下。不难看出,教化的境界可谓执教的最高境界。

“在门类繁盛的传统文化天地里,体育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他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和延续性”[8],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典型代表,武术是一种凝练的人体文化,是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全息元”。它虽然围绕攻防技击为中心,但更关注对人的教化,即“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从而“化掉人性中的缺陷,培养武之德性,进而对人心灵进行一种全面而和谐的塑造和陶冶”[9],最终达到“知己”“成己”的目的,即武以成人。但正如武术的博大精深所表述的那样,武术在技法上的一招一式、一攻一防;在步法、身形上的进退开合、闪展腾挪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观摩研习可以获得的,但武术所蕴含的深邃的意境神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却需要个体长时间甚至用一生的周期去体悟和意会才能获得。正如《拳意述真》所谓:“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可操作上,高校武术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以现代武术为主。因此,立足现有条件如何实现武术教化境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现代武术没有传统武术的文化氛围那么浓厚,但只要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善于总结,逐步完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手段,相信阐释武术所蕴涵的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例如: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形势论、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及武术科学化所必需的中医经络、养生的吐纳和导引还是不成问题的;虽然高校武术的教学周期没有那么长久,即使时间有保证也不可能将传统文化一一阐释,所以实现教化的执教境界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操作上将其看作“师傅领进门”式的导入过程,一个充分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极点,作为一个引子要精彩纷呈。由这个短短的导入过程让接触传统文化不多的大学生有一个“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万世师表孔子说过:寓教于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学习了武术的大学生以后会主动利用武术这一健身手段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至于以后的“修行在个人”结果如何以及还有没有“修”,就要看高校武术教育作为导入部分是否成功,能否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当然,实现高校武术教化的境界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事业的核心,精于理论研究,善于总结武术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任何文化都存在三层结构,即,外显的物质层、中间的制度层及核心的心物层。关键是抓住传统文化的核心层,譬如为了讲述道家的无为境界,可将套路的学习过程看作一个由泛化、分化到自动化的过程,错误动作的纠正、多余动作的克服以至于最后达到动作高度和谐的过程,由此联想到道家最高境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再由“周身动作和谐”到“天人合一”,再到“和合文化”的逐一阐释,充分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体现。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只要有心,教化境界的教材就会逐渐趋于系统。同时教法的以人为本也很重要,就像中国中央电视台“我读经典系列”节目的讲述理念一样,作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精髓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形成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环节,如此大学生才会深深触动,从而形成一种真正的化育,就会形成中国精神的载体——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此理念为最高执教境界。

4 结语

高校武术教育处于一种迫切需要改革的状态,但仅凭专家学者开开会、圈圈画画,然后以文件的方式来固化教育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发挥武术的强大教育功能需要大家的深层反思,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执教境界的思考。此三境界可谓是时下高校武术教师良莠不齐的武术执教认知的总结,也是执教境界的逐步提升的轨迹描述。相信如果高校武术教师都有着教化的执教境界,武术教育改革已经实现了很大的飞跃。

1 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

2 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境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8(5):65

3 杨 凰.校园里,那渐行渐远的武术[N].中国体育报,2009-2-26:7

4 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武术科学,2010(3):1

5 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新华文摘,2008(9):15

6 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3.121-122

7 王新陆等.高等中医教育思想理念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4(3):1

8 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375

9 方国清.中国文化与武化论弈[J].体育学刊,2007(1):77

Discussion on Three Kinds of Teaching Realms about College Wushu

WANG Xiaochen,et al.
(P.E.Department,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interview method,combining thingk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and research the realm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wushu education,according to it’s low,mediu and high three levels,divide it into teaching,education and enlightment,to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college wushu education.

college;wushu;teaching;realm

玉林师范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10Y JQN16。

王晓晨(1980-),男,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教化境界武术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品“境界”
秋夜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