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强化思想建设

2010-08-15 00:45
党史文苑 2010年14期
关键词:农民思想农村

李 宁

(中共诸城市委党校 山东诸城 26620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农村和谐的前提是农民的思想和谐。只有人的思想和谐,才能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充分认识和谐思想建设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和谐思想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奉献、关爱,首先取决于人的思想。从思想和谐到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依次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因此,加强和谐思想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2.和谐思想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伟业。完成这项伟业,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做起。当前,诸城正处在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同步发展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3.和谐思想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同样也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谈及和谐社会,有些人往往只讲重大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执法不公等等,把社会不和谐的责任归咎于政府、推诿于他人,却对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量的、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和谐行为闭口不谈,认为细枝末节无关痛痒,实际上和谐就发生在我们每个公民身边。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二、当前农村社会不和谐思想的突出表现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得到了提高、供给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总体说来,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仍滞后于总体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公共服务供给速度仍滞后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仍滞后于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民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即给予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近些年来,尽管农民的权利保障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农民与工人的“同工不同筹”,已使“农民”成为了贫穷的代名词。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欠公平。农民没有节假日,只要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就要终生劳作,不出力、不工作生活就无从保证。相对来说,城市工人的社会保障面则更宽。第三,受教育机会、发展机遇等政治待遇的不平衡。种种不平等现象,必然引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抵触情绪,势必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是农民的集体观念淡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自由,这造成个别农民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对村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集体的收入减少了,村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村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受到影响。当前,农民与村集体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房有地不用你,有了困难就找你,出了问题就告你”,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和意识越来越淡化。

四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由这些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权益问题是矛盾的实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是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另外,农村干部体制和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也是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疏远和紧张的重要原因。

五是农民对农村未来的困惑。近年来,广大农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纷纷从土地上走出去,寻找新的生活出路,农民的厌农情绪也越来越明显,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状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 “温饱陷阱”。不少农村目前存在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的现象。也即是说,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是,下一步怎么走,生活来源在哪里。对此,农民又陷入了新的困惑,思想上进入了彷徨状态。

三、充分发挥和谐思想建设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以和谐思想建设统领经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当前,诸城正处在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转变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把和谐思想建设作为推动诸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和谐思想建设,进一步破除广大农民的思想障碍,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破除广大农民“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更高的标准,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切实增添工作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二是破除农村发展“只要数量、不管质量”的 “急进意识”。重视加快经济发展与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并重,使农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三是破除基层干部 “重工轻农,抓大弃小”的 “政绩意识”。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以和谐思想建设促进干部作风建设,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和睦融洽。目前有些农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削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只有搞好干部作风,让人民群众感到干部身正言正,确实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干群之间、党群之间才能建立血肉联系。在干部的作风中,思想作风是第一位的,它对干部的作风状况具有基础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如果思想作风不正,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作风。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切实做到 “权为民用”、 “情为民系”、 “利为民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3.以和谐思想建设规范公共道德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关心农村弱势群体,倡导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把村庄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打实根基。通过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生态文明单位以及和谐家庭等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观,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而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道德体系。

4.以和谐思想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虽然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正在全面推进,但农村社会的运行要想完全纳入正常的法治轨道还需一定的时日。如果所有的社会纠纷都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现有的法院规模根本无法承担。同时,农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有些问题既不能通过诉讼解决,也够不上治安处罚,更不能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因此,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消除群众的思想认识误区,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民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