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振兴产业的基准选择

2010-08-15 00:43翟云堂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产率基准发展

朱 涛,翟云堂

(1.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2.河南省通讯管理总局,郑州 450008)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为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计划。理论上讲,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同,选择重点扶持产业的基准也有所差异,政府只有按照一定的基准选择产业才能使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绩效。那么,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选择振兴产业时应遵循哪些基准?按照基准,政府应选择哪些产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在对前期产业基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一、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回顾及其评价

1.产业关联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关联度基准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2.比较优势基准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可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

3.收入弹性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与下面要提到的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提出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收入弹性大于 1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 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是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基准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面向市场的选择基准。

4.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率,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这一基准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是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立足于生产的选择基准。

5.增长后劲基准

增长后劲基准和后面的短缺替代弹性基准以及瓶颈效应基准,是我国学者周振华提出的,又称为周振华三基准。这类基准以“结构矛盾缓解来推进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基本框架的,其主要立论是:(1)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有效供给不足,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2)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而不是总量矛盾;(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瓶颈”制约,而不是笼统的资源制约。增长后劲就是指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产业体系整体发展提供深刻和长远影响的力度。以增长后劲作为基准,就是要重点扶持那些对产业体系整体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业。也许这些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并不高,但它们所创造的供给具有支撑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功效。

6.短缺替代弹性基准

短缺替代弹性考虑的不是替代弹性大的需求,而是没有替代弹性的需求,即无法强制替代的需求。以短缺替代弹性作为基准,就是要重点扶持那些具有无法替代的短缺性的产业,以满足社会最迫切而又必不可少的需求。

7.瓶颈效应基准

从产业之间投入产出的关系来说,不能只考虑前向或后向效应,而更应考虑产业关联中瓶颈制约的摩擦效应。瓶颈制约越严重,摩擦的强度就越大,从而摩擦的传递和扩散就越广。以瓶颈效应作为基准,就是要重点扶持那些瓶颈效应大的产业,以减少瓶颈制约所造成的其他产业生产能力的非正常滞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运行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振兴产业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化解或缓解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的问题,并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那么,我国目前与产业有关的经济运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 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失业率 =城镇失业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失业人数 ]×100%,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 (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 (男 16~50岁,女 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

据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 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 4000万 -5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 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蔡昉 (2009)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危机对就业的伤害要大于对 GDP的伤害。其次,受冲击的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所以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这次危机冲击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当中,灵活就业的三分之二,约9000万人。然而,由于这部分人很难在现行的就业统计体系中得到反映,不仅他们失去就业岗位的严重程度容易被低估,他们被社会保险和就业扶助措施覆盖的程度也很低。

2.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能源短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很突出。中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 1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以年均 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 1.67%。油气生产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长强劲。据预测,未来 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年需求量在 2.1亿吨的基础上,到 2010年将达到 3.5亿吨,将成为世界主要原油进口国之一。

其次,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度差。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 2020年需求的有 26种,不能保证的有 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等现象。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 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0%-20%;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 40%;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中,没有利用的价值达500多亿元。据调查,中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 75%左右。

最后,环境破坏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总是要破坏环境,而环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同时他们将工业化阶段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业一般是破坏环境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即环境资源的耗竭。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依然是传统型产业,发达国家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或将原料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将环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之中。

3.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 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 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 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 260万吨。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 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 800万辆。这些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从目前趋势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抓紧解决,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我们要十分珍惜并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必须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选择的基准及产业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目前应该从就业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比较优势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 5个基准来选择振兴的产业。

1.就业基准

就现阶段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各类产业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其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再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为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资本积累。根据郭克莎 (2003)的研究,提供一个就业岗位需要固定资产最少的 10个产业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是指在区域经济运行中,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三种效应,即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按霍夫曼的产业关联基准理论,在选择优势产业时应选择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越强,产业在地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越大,影响经济的能力也越强。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电子通信、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黑色金属、化学制品、纺织、普通机械、专用设备。

3.比较优势基准

振兴产业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禀赋,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等。某种行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是否与其要素结构相一致。比较经济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表示: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集中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利税率系数。目前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钢铁制造业、运输设备业等产业。

4.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各个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制造业部门中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产业,根据李京文等人 (1993)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在 1981-1987年和 1987-1995年两个时期的考察,认为制造业中 TFP增长快的产业主要是机电产业、化工、纺织和服装、橡胶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

5.可持续发展基准

可持续发展性已成为选择振兴产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资源消耗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来。已有研究表明,符合可持续发展基准的产业主要是:医药、饮料、印刷、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电气、机械、运输设备、服装、塑料制品、食品制造、家具、文教用品、金属制品。

基于上述 5个基准的分析,我们目前急需振兴的产业是:纺织产业、轻工业、钢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造船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有色金属业、石化工业等产业。因此,我国政府应对上述产业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5-14.

[2]周振华.产业结构政策的选择基准:一个新的假说[J].经济研究,1989(3):34-39.

[3]周咏梅.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之探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7(3):317-320.

[4]何景明,卢旭.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探讨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4-27.

[5]李京文,乔根森,郑友敬,黑田昌裕.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吕志元.开放条件下中国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与政策构建[J].江汉大学学报,2008(1):33-36.

[7]叶国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及应用: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生产率基准发展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下期要目
跟踪导练(三)4
应如何确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