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2010-08-15 00:52王新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8期
关键词:海绵状轻中度海绵

王新民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王新民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脑内型占69.05%,脑外型占30.95%;CT平扫脑内型均匀增强17例,轻中度增强8例,不增强4例。脑外型明显增强5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28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4例,未见明显增强9例。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MRI优于CT,有助于明确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CC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1.9%~6.0%,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11%~20%[1]。可发生于颅内的任何部位,CT和MRI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临床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其在组织和病理上有基本相同的特点,临床与CT、MRI表现各有不同。因此,正确诊断对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对本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CCA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 例CCA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1个月~1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12例,头痛10例,癫痫发作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6例,视力障碍4例,小脑症状2例,内分泌功能失调1例。

1.2 方法

CT检查30例,采用GE Lightspeed QX/I2.0System多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 kV、200 mA,平扫加增强扫描11例,头颅轴位扫描,层厚5~10 mm,间隔10 mm;冠状面扫描:层厚 2.5 mm,2.5~5.0 mm,间隔 0.5~1.0 mm。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用量90 ml,注射造影剂60 s病灶处延迟多次扫描。MRI检查40例,采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1.0T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平扫27例,用Gd-DTPA增强检查13例,行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的轴位T1WI、T2WI、FLAIR、梯度回波(T2-FFE)和矢状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6 mm,层间距为1 mm,矩阵256×256。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注射完后立即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扫描。CT加MRI检查28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①本组42例,脑内型病例29例,占69.05%,病灶以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多见,其中幕上13例,左、右颞叶各4例,右额叶3例,右顶叶2例;幕下2例,左小脑半球1例。脑外型13例,占30.95%。均为单发海绵窦瘤,位于斜坡区3例,左、右侧海绵窦区各5例。②大小:脑内病灶病变的形态多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类圆形17例,不规则形10例,分叶状及结节状2例。病灶边界清晰25例,不清晰4例。最大直径为 1.5~3.5 cm,平均(3.20±0.21)cm;脑外病灶最大直径 1.2~5.9 cm,平均(4.35±1.25) cm。 病灶形态:圆形及椭圆形8例,不规则形4例,分叶状及结节状各1例,病灶边界清晰11例,不清晰2例。

2.2 CT检查结果

CT平扫脑内型病例29例,表现为高密度小结节11例,等密度10例,低密度8例;其中,明显均匀增强17例,轻中度增强8例,不增强4例。其中2例病灶出现钙化,病灶中心部位呈斑点状。CT平扫脑外型13例表现为高密度小结节9例,等密度3例,1例病灶表现不明显。其中,明显增强5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

2.3 MRI检查结果

MRI平扫脑内病灶29例,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15例,混杂信号11例,高信号2例,等信号1例;而T2WI呈高信号20例,典型的爆米花样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2例。轻中度增强28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13例表现于海绵窦区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8例,颈内动脉受压推移4例,颈内动脉被包裹1例,其中明显均匀增强4例,未见明显增强9例。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CA)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脑内CA是脑血管畸形中的隐匿性类型,目前认为是非真性肿瘤,是起自脑内毛细血管水平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中CA所占比率为25.1%。CA发生在大脑半球占77%~90%,半球的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区。按发生部位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分别起自脑实质或硬脑膜的血管系统,脑外病灶相对少见,主要发生在颅底,尤其是海绵窦区[2]。本组42例患者,脑内型29例,占69.05%,病灶以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多见,其中幕上13例,左、右颞叶各 4例,右额叶 3例,右顶叶 2例,幕下2例,左小脑半球1例。脑外型13例,占30.95%。均为单发海绵窦瘤,位于斜坡区3例,左、右侧海绵窦区各5例。脑内多发CA已经证实属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异常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具有家族性,通常在20~40岁时出现症状而被发现。

以前的文献报道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状血管瘤少见,随着CT和MRI的应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提高,临床上并不少见。脑内病灶的常见临床症状为脑出血,本文病灶最大直径为 1.5~3.5 cm,平均(3.20±0.21)cm,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脑外CA好发于海绵窦和中颅窝,由于生长在脑外,有生长空间,瘤体生长大可压迫Ⅳ、Ⅴ、Ⅵ对脑神经及视神经管,常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如视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等。当肿瘤侵犯垂体或下丘脑时可引起肥胖、闭经、多尿等。镜下见病灶由密集而扩张血窦构成,血窦实质为内皮细胞衬垫的扩张的小血管团。管壁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窦内血液流动慢,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窦腔内常有血栓形成。病灶内有出血、钙化、胶质增生及坏死囊变灶,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或有机化的血块。

本组视力障碍4例,内分泌失调1例。脑内型CA 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或高密度灶,多数不均匀,随着时间的延长,出血灶变为低密度,常伴有钙化,增强后可表现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MRI表现高信号瘤巢伴其周围低信号环影,无脑水肿的高信号瘤巢伴其周围低信号环影是脑内CA最典型的MRI表现,因此MRI是目前确诊和随访脑内型CA的最佳检查方法[3]。脑外型CA一般仅局限于中颅窝,影像学特点[4]:CT表现为边界清楚等或略高密度影,均匀增强或不增强,近海绵窦的外大内小椭圆形或哑铃型病灶,增强后呈均匀强化。MRI表现为长T2的肿块,伴血栓形成时,呈混杂信号。通常增强后,海绵状型显示均匀显著增强,桑椹状型显示不无效性增强[5]。脑外CA除常见上述MRI表现外,还可表现为病灶非均质性,边界清晰,病灶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或轻度占位效应,在T2W1不均匀高信号核心及病灶周围因陈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所产生的环状低信号为特征性表现[6]。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增大、激素水平变化、毛细血管芽扩张以及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有关。

临床上脑内CA应与高血压脑出血鉴别,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好发于老年人,急性发病,血肿在基底节多见,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环状强化,MRI可见含铁血红素沉着所形成的低信号环。对神经鞘瘤,呈不均匀高信号,坏死、囊变常见,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壁明显强化,可用于脑外型CA被硬脑膜包裹表现为显著的高信号的鉴别。

[1]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161.

[2]杨继周,王继伟,李挺,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9):915-918.

[3]毛小明,史大鹏,徐俊玲,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3006,9(5):7-9.

[4]周良辅,毛颖,陈亮.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1):12-15.

[5]王微微,张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617-619.

[6]彭旭红,张雪林,许尚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206-208.

R743.9

B

1674-4721(2010)10(a)-082-02

2010-06-24)

猜你喜欢
海绵状轻中度海绵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海绵是植物吗?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