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2010-08-15 00:44刘旭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旭东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刘旭东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课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实现研究普及队伍的专业化、理论的通俗化,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最终把落脚点放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雄辩地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巨大的指导价值。“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为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应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以及基本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必须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科学理论,具有特指性。而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追根溯源。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③。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2、大众化。《辞海》对“大众化”是这样解释的:“亦称‘群众化’,文艺的大众化要求文艺作品表现出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便于群众接受、掌握和流传。④

早在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联系中国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运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先河。后来,“大众化”一词主要用于文艺领域。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⑤毛泽东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虽然这里强调的是文艺创作,但与今天我们提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根本意旨上是完全一致的,主张语言通俗易懂,才能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1963年8月,周恩来《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民族化就是大众化,就是要以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兵为基础”,“民族化就是大众化,大众就是工农兵,这是划等号的。”周恩来还进一步指出,大众化就是“要使广大工农兵看的懂,听得懂,能产生共鸣。”⑥可见,大众化蕴含着面向全国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要求文艺创作贴近群众,为我们今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保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为通俗易懂的理论,进而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再度实现大众化,从而指导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则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把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及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毛泽东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⑦。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新的理论来源于新的实践,来源于新的实践中获得的新的经验总结,因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恰恰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大人民群众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进而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发展下去,必将极大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当代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决定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来未曾停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趁虚而入,价值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判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巨大的挫折,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和挑战。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我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然举措。古往今来,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国民思想政治素质的竞争是关键,国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甚至国家的兴衰。当代中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肯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主观世界的改造,对于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说硬实力是一种物质力量,那么,软实力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时代,提高硬实力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和道义力量。”⑨当今世界,软实力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软实力较弱,甚至制约硬实力的提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⑩为此,必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大众的精神信仰,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最终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1、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普及队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教育界、文化界、传媒界协力同心,形成合力。队伍的专业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而这支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效果。首先,要政治坚定。他们必须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其次,学术精深。他们必须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善于创新,能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再次,贴近群众。他们还应经常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实困难结合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群众在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是很难将这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研究普及队伍,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语言抽象,其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望而却步。因此,要拉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就必须以人民群众实际的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及思想感情为依据,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现实生活的实例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且印象深刻,使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问题上,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善于引用谚语、典故、俗语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⑫,毛泽东用这两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在讲战争全局时,毛泽东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⑬,说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部分制约整体,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下棋这样,战争也是如此。毛泽东运用“闭上眼睛抓麻雀”、“瞎子摸鱼”⑭来比喻党内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风气。毫无疑问,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以史为鉴,用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3、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私人文化生活领域。显性教育是一种明显的、直接的、目的性很强的教育方式,而隐形教育的特征是隐蔽性、间接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抽象性、复杂性,有时,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隐性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的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隐性教育是一种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的重要方式。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私人文化消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文化产品的消费,已成为广大群众接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最主要领域,这也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在私人文化生活领域内,西方大众通俗文化对私人文化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在文化产品中巧妙地渗透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使文化产品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对群众有吸引力,让群众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无意中为群众所接受,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

4、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手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等在理论宣传中一直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兴媒体——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的传播媒体,网络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碰撞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打赢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这场持久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的争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关键的。例如,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就是民族分裂分子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煽动起来的。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顺应形势,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开辟理论宣传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增加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牢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动权,把大众化的网络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

5、要着力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⑮,理论是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取决于它能否指导实践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只重于理论的说教,而轻于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那无疑是本末倒置,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目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尚不能充分得到满足,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解决群众普遍关心问题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饱含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密联系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实际困难不断得以解决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和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也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然接受。可见,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根本途径,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所有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③⑩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3页。

⑤⑦⑭⑮《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001、796-797、1515页。

⑥ 《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⑧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319页。

⑨俞可平等著:《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⑪《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页。

⑫⑬《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88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1

A

1671-2994(2010)02-0008-04

2010-02-11

刘旭东(1984- ),男,山东昌乐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