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010-08-15 00:44杨晓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杨晓刚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杨晓刚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当前,在外来的和内生的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也为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用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抵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维护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在外来的和内生的一些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下,价值失落、价值观混乱扭曲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凸显。这不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思想和道德障碍,也给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既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石和提供了方向,也为以思想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范畴,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主要还是集中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挑战既有国外消极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侵蚀,又有国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

1、从国外的影响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图谋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大肆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用美国的价值观攻击我国的意识形态。比如,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诋毁和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为实现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而努力的现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搞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从而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具体方法上,美国中情局的对华《十条诫令》可见一斑。比如,其中第一条规定:“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创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由此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欲实施对华的控制,重点就着眼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妄图通过思想文化的渗透,使人们的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动摇。

2、从国内来看,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也还存在。当前,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从实质上看,主要矛盾依然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问题,西方“西化”、“分化”图谋之所以在个别时候、个别地方、个别领域能够奏效,也主要是这个原因。而对于内在的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主要是:(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某种程度的削弱。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就充分估计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尽管党和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但在一些非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以及在一部分社会群体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来自“左”的和“右”的对马克思主义怀疑、否定的思潮,出现了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空想论”、“失败论”,马克思主义就是“违反人性”的“灾祸论”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对西方各种思潮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不断受到抵毁。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尽管各种试图抵毁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能自圆其说,缺乏科学性,难成气候,但不可否认,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方面,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而使得这些思潮有生存的空间和一定的市场。所有这些,无疑对主流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2)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多元性,一定程度上也冲击和影响着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由于我国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和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现实,使得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按理说,思想的多元化并不必然是坏事,但现实中,由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诚信失落、价值迷乱、善恶混淆、美丑颠倒、知行分离的问题,消极的、颠倒的、扭曲的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存在空间,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因此,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反而对主流价值带来了冲击和消解。(3)物质化的倾向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泛滥,也是威胁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领域,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特征的物欲主义大行其道,物质化倾向不断向思想领域渗透。人们重物质追求、淡化思想意识,以马克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在一些领域处于失落的状态。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核心价值体系,即对一个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的总和。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人性层面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二是从社会层面倡导共同理想或社会风尚;三是从国家层面倡导爱国主义或时代精神;四是从政治层面倡导并宣扬执政者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纲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地位和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力量、调控非主流价值等功能,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来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用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抵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侵蚀、破坏或颠覆,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文化安全的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可以有思想的多元化,但绝不能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当前和谐文化建设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拒绝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2、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蚀与渗透。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和理论上的话语霸权,对于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是很大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使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这种共同的、稳定的、主导的价值观念,那么,社会中持不同价值观念的利益集团必然沿着不同价值观念的边界进一步发生深刻的裂变,进而引发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并导致国家意志、价值观念、国民心理的全面崩溃。事实上,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苏共过渡倡导思想的多元化,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思潮,最终使主导价值观念丧失、人心涣散,其教训值得我们牢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深刻的战略意义的。

3、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引领思想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主导价值观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从文化发展的规律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有主文化、亚文化之分。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要通过建设具有感召力和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从而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整合多元思想,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增强全社会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1、要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意识形态,我们曾经和正在走着两个极端,由过去的“泛意识形态”到现在的“淡化意识形态”,两个极端都是十分有害的。当前,“淡化意识形态”在一些领域、特别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领域,甚至在一些媒体过渡泛滥,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西方企图渗透进来的东西,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生活方式上,往往在“非意识形态”思想的支配下,自动放弃了批判的武器,使得西方思想意识和封建糟粕有大行其道之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用代表先进文化的思想,对抗西方反华势力的所谓“文化霸权”、“话语霸权”,自觉扬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些,必须尽快改变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存在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僵化状况,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提升社会各层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凝聚人心。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今日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化,给我国的发展进步既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需要明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是要取消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而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在这当中,需要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主导和多元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当前,文化“渗透”和“反渗透”,“入侵”与“反入侵”正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掌控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各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要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以建设促防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文化。要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预判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形成,做到防患于未然。总之,我们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构筑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长城。

责任编辑:刘建文

D047

A

1671-2994(2010)02-0044-03

2010-02-27

杨晓刚(1963- ),男,云南剑川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