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选择

2010-08-15 00:44葛素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群众

葛素华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选择

葛素华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进宣传方法和手段,提高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增强兼容能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等方式和手段,从而达到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路径选择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要求以来,理论界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正面临着诸如多元文化冲突、多元价值谱系的相互激荡、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多样化等全新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的范围和特定群体中还存在着社会心理认同的缺失和信仰危机,其吸引力不强。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在新形势下,为了有效地化解和协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全面协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必须切实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我们就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加强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引导和管理。在舆论调控已经成为实现对社会调控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的今天,如何通过新闻宣传来引导舆论、控制舆论,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①。他多次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针对互联网在传媒中的作用日益强大,胡锦涛同志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②。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时说:“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而重视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衡量讲不讲政治的重要方面”;“各级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强化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③这就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占据舆论主渠道、教育主阵地、公共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远引领社会思潮。

2、必须始终如一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价值观念多样化、阶层分化的现状,并由此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局面。比如,有的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甚至主张用“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认为只有西方的私有化才能救中国,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要警惕“西化”和“分化”的挑战。所谓“西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要求我们放弃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所谓“分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一些台独分子企图分裂中国,然后分而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我们视为主要的对手和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不断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瓦解,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混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④

3、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把它当作静止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创新,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还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⑤从根本上增强其吸引力。第一,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理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抓住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从而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推进理论创新,才能正确揭示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提炼出更加科学的内涵和更加先进的传播途径,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更好地实现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从而持续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支持和拥护。第二,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在逻辑的严谨性。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都会在演进过程中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从而形成极为严谨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不断通过推进理论创新,才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汲取时代的精华,从而修正自身的理论缺陷,优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⑥这一科学论断,既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潜力所在,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内在逻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改进宣传方法和手段,提高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加速推进,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和方法还存在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状况,迫切需要进行改进,以改善宣传效果,提高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1、切实改进宣传方法和手段,提高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式方法决定其宣传的效果。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大小虽然与其内容息息相关,但离不开必要的媒介和手段。传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和呈现方式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目标期许太高,以致于曲高和寡,难以进入公众的领域。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中脱离公众、远离现实生活,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等弊病,严重地影响了群众对媒体宣传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严重削弱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实践经验证明,更新宣传方法,就必须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实质的表达既准确生动,又通俗易懂,多些平民风格,多些亲和力。亲和力是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前提,是使之扎根人民,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为民众提供美味可口的“心灵鸡汤”,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应有的熏陶。⑦

宣传手段是主流意识形态争取受众的媒介,故与群众认同效果直接相关。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尽如人意,究其根由,原因很多,但与宣传手段的不适应性密切相关。其改善的路径必须由更多沿袭传统手段向更多关注现代手段转变,即从局限于做报告、读报纸向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段转变;由习惯于依赖单一行政手段向遵循文化自身规律转变,即用文化交流、比较、竞争的方式引导群众的选择;由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向贴近群众的需要转变,即由形式比较单一向区分受众心理层次、形式多样化转变;由立足于对人的教育改造向对人的关心理解转变,即坚持以人为本和满足其利益的原则。⑧

2、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只有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功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没有群众的认可,主流意识形态想发挥其社会功能无异于天方夜谭。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执政主体为巩固其执政地位服务的。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被群众认同的过程,就是其被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将其提出的奋斗目标形成为群众的集体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的过程;主流意识形态被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也是其赢得群众赞同、拥护和支持的程度;另一方面,它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也只有在群众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变成社会实践而得以实现。再好的理论,如果仅仅被束之高阁,就没有任何意义。故群众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功能的前提。⑨

三、增强兼容能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能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能割裂和排斥其他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以其作为底蕴的文化,要与时俱进地吸取各种意识形态的积极因素充实、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兼容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从而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1、增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兼容性。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发展,这就要求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注意体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呼声。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其它政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极力避免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只反映和代表党的利益和部分党员的利益,寻找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兼容性的途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吸引更多民众的支持,增强其执政的合法性,扩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不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的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自我更新,从而赢得成员的持续认同与忠诚。”⑩因为从本质上讲,政党代表的总是社会中的某个特定阶级的利益,任何阶级的政党都很难同时把所有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利益表现出来。但在政党执政的背景下,执政党既然掌握了公共权力,而它又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各项社会整合,努力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力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各阶层成员才会永久支持和拥护执政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这种客观事实的出现,要求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吸纳新生阶层并反映其利益和客观需求。当然,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也应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吸收社会各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在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增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兼容性,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开放性和和包容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一环。

2、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同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相对立的,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但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批判地吸取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就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要善于学习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充实、健全、改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精神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从而“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⑪。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时候,提出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必须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文明成果,做到为我所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⑫。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之间的相处与共存,对于我国今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应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性质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应该在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并存和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⑬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又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1、充分关注和维护人的利益,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想取得民心,就必须以民众为中心。“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化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⑭而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总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充分关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反映和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呼声,才能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真正深入人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解决人们思想上的问题与解决其生活中的现实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与人们的利益需求相脱节,无法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而“弥散在空气之中”。历史和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关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能够充满吸引力和凝聚力,什么时候忽视或违背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2、充分尊重人的意愿,体现人文关怀,增强自身的理论魅力。主流意识形态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充分尊重人的意愿,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今中国,我们党的任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人本实践就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本”价值观念深刻反思和理性选择的结果。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⑮。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要求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逐步改变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年代意识形态主要立足于教育人、改造人的做法,更多地立足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和激励人,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③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④⑫《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⑦孟轲:《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时代挑战与科学应对》,《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⑧⑨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⑩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⑪童世俊著:《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⑭戴焰军、李英田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⑮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B036

A

1671-2994(2010)02-0047-04

2010-02-27

葛素华(1984-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吸引力1
吸引力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跟踪导练(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