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实证研究

2010-08-15 00:44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边疆民族古镇

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边疆民族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实证研究

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后进国家和地区追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云南资源丰富,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办事处以旅游业为产业基础和动力机制,通过发展旅游小镇实现小城镇与特色旅游的有机结合,为云南旅游业创建了新的发展模式,更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边疆民族地区;后发优势;束河古镇;实证研究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后进国家和地区追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从美国、德国、意大利,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直至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情况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为什么有的后进国家或地区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赶上先进国家,为什么有的后进国家或地区又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呢?类似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有没有可能变劣势为优势,获得持续而长足的进步,追赶上发达地区呢?本文从回顾后发优势理论入手,重点研究后发优势的实现途径,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办事处的跨越式发展为例,分析边境民族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经验和启示。

一、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意义

1、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后发优势”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Gerschenron)提出的。在格申克龙之后,阿伯拉莫维茨(M.Abramovitz,1986)将后发优势论提高到一般性的理论层次,提出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的追赶假说。南亮进、金泳镐等通过对日本、韩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将后发优势论应用于拉美、东亚经济发展的实际,印证并修正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和阿伯拉莫维茨追赶假说,使其更有广适性、更具解释力。伯利兹、克鲁格曼等(Brezis,Krugman,1993)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蛙跳理论,认为先发国基于原有技术的沉淀成本、资产专用性及技术转换的高机会成本,可能会延滞对新思想新技术的采用,而被锁定在原技术水平上,而后发国因为后发优势及选择性政策干预,更愿意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潜力很大的新技术,通过更好地把握新技术和机会,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不仅体现于跟随性的模仿创新,而且体现于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蛙跳效应”表明,历史既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又有跳跃性和更替性,先进与后进、发达与不发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发国与后发国是会兴衰交替的。

我国专家学者对后发优势也有很多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复旦大学的陆德明教授在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后发经济体的概念,认为“后发国家”更一般化的概念应该是“后发展经济体”,“后发展经济体”应包括后发国家、后发区域、后发部门和后发企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先发展经济体。“后发经济体”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应用范围,使后发优势理论扩展到区域的层次,形成了区域后发优势理论。

2、发挥后发优势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义。(1)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后发优势”理论指出,欠发达地区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下,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对这种发展的实现途径作了理论研究。这对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2)有利于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边疆民族地方通过后发优势及后发优势转化途径的研究,一是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发展政策,选择一条有别于先行者的道路。二是可以通过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锻炼出的一批较为成熟的制度、技术等现代化文明成果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从而缩短摸索的时间,使本地区经济发展起步风险小、成本低、收益大。三是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利用后发优势,吸引外部资金,从而大大缩短资本积累的时间。四是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历程,为实现追赶赢得时间。(3)有利于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在吸取部分先行者“先污染、后治理”的反面经验教训后,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时,更为注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目标之间的均衡,有利于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办事处发挥后发优势的实证研究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办事处以束河古镇的旅游业为产业基础和动力机制,通过发展旅游小镇实现小城镇与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旅游业、小城镇与周边乡村协调发展。小城镇拓展了服务功能和空间范围,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催生传统农业向具有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加工业的延伸,带动了农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文化娱乐、地方工艺品制作和蔬菜、水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发展,实现了多种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云南旅游业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为云南旅游业创建了新的发展模式,更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1、束河办事处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束河办事处距丽江古城4公里,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下辖龙泉、开文、黄山、中济4个社区,居民2450户,9957人,居住着纳西、汉、藏、白等6个民族。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由仁里、中和、街尾、松云、东康、文明等村社组成,居民1022户,5658人。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传统民居近千幢。1997年,束河古镇以它“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房舍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纳西古建筑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丽江市提出扩大旅游开发的范围,塑造丽江旅游新景点,丰富丽江旅游的内涵。2003年,引进丽江昆明鼎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对束河古镇实施旅游开发。随着束河古镇旅游的开发,小城镇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周边农村的村容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束河办事处束河古镇开发的成效。(1)以旅促农,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大量来丽江的游客慕名涌入,旅游业综合收入达6000多万元,同时,为农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费市场,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管理部门以原有的黄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种植蔬菜300亩,林果及观赏性树木30亩,下派科技人员引导农民搞特色种植,400多户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接近千亩。畜牧养殖业得到长足进展,养殖大户已超过15户,蛋、奶、禽、肉市场购销两旺,效益明显。(2)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农民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值,实现了增收致富,另一部分农民的土地依法合理流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成为富余劳动力。旅游业成为支柱后,大量的餐饮、客栈、酒吧服务行业落户束河,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和岗位。通过与劳动部门协办,先后举行了10余期保安、厨师、服务员等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就业和再就业的难题。同时,古镇办事处与辖区的各企业协商,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优先安置本镇农村富余劳动力。(3)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束河茶马古镇影视拍摄基地的建成,以及束河古镇相继进入“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名镇”和“4A级全国风景旅游区”行列,束河古镇已成为游客观光的首选和商贾云集的集镇街道。纳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的成功推出,更使地处纳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核心和枢纽的束河古镇蕴藏无限商机,广大居民顺势而上。据统计,目前已有60多户本地居民从事旅游餐饮业,共有150多户本地居民出租自家房屋参与商铺经营,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即达700多万元,另外,前来束河古镇旅游的游客平均每天有5000多人,旺季时达12000多人,这些游客在古镇内的消费使居民获利颇丰。(4)扎实有序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除必须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外,还必须具有坚实的人文旅游资源。为此,束河古镇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成效显著。一是在音乐广场上每天组织古乐演奏,下午表演歌舞和传统民族体育节目。二是通过上级支持、村民集资,共修建8个活动中心,为村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提供方便。三是成立残疾人艺术团,增强了残疾人的自强自立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四是村民自发组建了15支打跳队,每天义务在茶马广场、音乐广场和老四方街载歌载舞,向四方游客展示古老的纳西民族文化。五是古城书画协会定期开展活动,组织书画爱好者举办书画展,吸引区内外书画爱好者前来参展和参观等。今天的束河古镇,鸟语花香,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生活方式健康、科学、文明。

三、束河办事处发挥后发优势的经验与启示

1、要善于发现资源的优势,对资源实施整合和科学规划。束河古镇是丽江古城大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拥有较好的人文资源,距“三江并流”、“玉龙雪山”等优势自然资源很近。在丽江旅游大发展的初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002年丽江旅游开发范围扩大后,束河古镇的优势才得以重新审视,并得到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将整个古镇分为三个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古镇核心区,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区外围保护区,所有建筑不得超过规定样式和高度。三级保护区为新城区与古城的结合带,所有建筑控高,使整个古镇与外界自然过渡。三级保护区的划分和实施,使束河古镇的整体建筑风格实现了规范统一,纳西传统民居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宁静和谐的高原水乡风貌自然形成。

2、树立新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束河古镇的建设起源于丽江旅游业开发范围的扩张,更得益于引进昆明鼎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实施以市场为核心的开拓模式,重点依托休闲旅游理念,整理推出不同于四方街商贸观光旅游的休憩游思路和产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来自大城市繁杂生存环境的游客,变普通的观光游为深度体验游,大大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后发优势的发挥需要新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支撑。用全新的理念去开创全新的局面,创建一套适合市场经济特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能有效发挥资源优势的制度,是后发优势得以发挥的保障。

3、培养后来居上的群众性、地区性发展精神。群众积极参与是束河古镇后发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激发群众的忧患意识、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有效地发挥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后来居上的群众性、地区性发展精神中,一是要正确引导群众、帮助群众分析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通过成功和典型事例的教育,鼓励群众大胆创新和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即要将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和要求转化为发展自己、建设家乡的推动力。二是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共同参与、共建家园的精神,通过苦干、实干,共同拼搏,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4、拓宽要素的获取渠道,加强要素的相互配合。边疆民族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对后发优势的认识,也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取与相互配合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资金的获取,二是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的配套能力。为此,要通过改善投融资环境,大力吸引外部资本进入边疆民族地区。例如,强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金融信贷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激活民间资本,把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增强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和范围。资本的投入可以有效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相互联动的有效成长体系。

5、保护与开发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束河古镇在开发中对保护区内城镇空间、建筑等历史环境要素原样修缮,修旧如旧,对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风貌进行协调改造,对生活环境加以改善,留住原住居民;收集整理、保护传承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手工艺、传统建筑工艺,有效地保护了民族文化资源,延续了历史文脉,保存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实现了人与自然景观的美妙结合。这种开发模式,不仅使束河古镇建立了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的独有特色,支撑了休憩的理念,为游客建构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心灵园地,同时,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6、加大政府服务和支持的力度。在束河古镇开发的过程中,省、市、县各级政府给予了相应的扶持资金,专项扶持旅游和小城镇的发展。帮助规划;安排专家协助挖掘整理资源;协助宣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在束河古镇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政府可通过制度改革、经费支持、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等方式指导旅游小镇的发展,并使其对周边乡镇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8

A

1671-2994(2010)02-0064-03

2010-01-13

祁苑玲(1972- ),女,云南腾冲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管理。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边疆民族古镇
古镇之旅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千年古镇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