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意义

2010-08-15 00:44余超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理论建设

余超文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室,广东 韶关 512026)

“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意义

余超文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室,广东 韶关 512026)

“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一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可与推崇,彰显了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无论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于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地区、西方发达国家都具有启迪意义。

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有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方面的一系列惊人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模式”由此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什么关系?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诸如此类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作深入的探讨。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搞资本主义私有化;既坚持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既坚持深化改革,又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精神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原则”的紧密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一,“中国模式”的运行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第二,“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第三,“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第四,“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本身就蕴含了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视野。

1、在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上:邓小平既摈弃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的陈腐观念,又破除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做法,提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思想,认为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认清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2、在社会发展的任务与目标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的内容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要高度重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在社会发展战略与策略问题上: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主张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实行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国策,“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②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开放,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强调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必须争取和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国内建设。

5、在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问题上: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在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社会发展方针策略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基于现实与历史的思考,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的思考,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想,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内容丰富而缜密的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模式”使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与推崇,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高度评价。

1、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具有启迪意义。第一,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④明确地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在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中,发展问题尤其突出,是核心问题。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惊人的相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上,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不懈地进行艰辛而富有成就的探索,但在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究其原因,突出表现为没有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问题。第二,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邓小平认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⑤中国现实的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的依据。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必须依照国情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努力探寻适合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既不盲从于西方发展模式,也不迷信西方的“经典”发展理论。虽然冷战思维已经不合时宜,但应当清醒认识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乃至军事的手段,推行自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总是图谋资源与市场控制权。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视本国实际情况,迷失自我,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其中的教训既深刻又沉重。第三,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⑥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邓小平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⑦对外开放是吸收学习国外先进东西的手段,目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反观一些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要么闭关锁国,拒斥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交流,没有及时吸纳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没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促进自我发展,要么不设防地对外开放,被动落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宰的全球经济体系,发展日渐艰难。

2、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具有启迪意义。第一,邓小平准确把握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态势。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并科学论证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是和平的依靠和战争的制约力量,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力主“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理念,大力倡导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重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双边或多边磋商来解决分歧或纷争,应对全人类面对的各种挑战。第二,邓小平主张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⑧虽然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任务显得尤其迫切,但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发展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如何防止发展衰退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第三世界国家得不到发展而继续贫困下去,发达国家在能源和市场等瓶颈制约下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发达国家必须克服旧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思维范式,摈弃将不发达国家视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的陈腐观念,倡导“在互利中实现共赢”的发展理念,共谋世界发展大计。

3、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对于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与地区尤其具有启迪意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成为众多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竞相学习的榜样,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度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分庭对抗的绝对力量。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惑,也引发了人们许多的思考。时至今日,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与地区的启迪意义是最为直接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表明: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将苏联模式神圣化的做法,曾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两大通病,至今仍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⑨他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获得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拨乱反正,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⑩第二,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分别阐述过这一问题,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等,并最终概括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⑪的精辟论断。第三,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邓小平反复强调:“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⑫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改革是革命性变革,它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另一方面,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成分,使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逐步的改革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体制的改革与转轨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它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超越了当代西方种种社会发展理论所设计的各种模式,为世界总的发展图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独创性地解决了后发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立足于中国当代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首先是属于中国,同时,它也回答了一系列普遍性的、世界性的发展问题,因而也属于世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0、219、372、105、252、266、3、282、3、373页。

⑨⑫《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250页。

责任编辑:许如江

A849.1

A

1671-2994(2010)02-0022-03

2010-01-15

余超文(1976- ),男,湖南常德人,中共韶关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