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角度的选择

2010-08-15 00:47陈劲松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铜陵角度

陈劲松

(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浅议新闻角度的选择

陈劲松

(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记者在面对同一新闻素材时,写出的新闻作品各具特色、而且层次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如何选择最佳新闻角度。应该说,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抓好新闻素材,选择好最佳的写作角度,写出能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好新闻。

新闻作品;层次;最佳新闻角度

一个新闻事件包含很多新闻角度,一个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可能有多个,一篇报道不可能全面涉及。这就给不同的报道者提供了同源不同质的竞争空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众多记者面对同一新闻素材时,采写出稿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层次也尽显不同,当然,产生的受众效果更是不一样了。

分析其原因,就在于记者如何选取最佳新闻角度。

善于创新角度,想人之所未想,另辟蹊径,发现和运用新的角度,人有我新,就能在同质新闻竞争中独树一帜。而新闻工作者做到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何谓新闻角度?

简单来说,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我们通常理解的“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就是站在不同位置,对所报道的事物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反映这个事物的切入点。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同媒体选取角度是不一样的,党报党刊有其选择的特点,晚报、晨刊、都市报刊等也有其自身风格,前者更趋于上层,政治性较强,而后者,则以百姓所想出发,从下视角,来透析新闻的内涵与神韵。此外,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及网络媒体,较纸质媒体而言,就其表现性来说,也是有细微差别的。

所以,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就要以创新思维探索这些新闻主题的最佳角度,并选择新的写作角度,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这样才能使自己采写出的新闻,更好地起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如何选取最佳新闻角度呢?

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知识及时更新,善于把握当前工作中心和重点,把握宏观政策要点,做到其与新闻点的有机结合。这些无疑是新闻角度选择的“基石”。

如何正确判断选择的角度是好或是次,至关重要。

首先要有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读者一直就喜欢变化。一种观点、一种形式,第一次出现,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了。党和政府的许多中心工作需要反复宣传,难免“老调重弹”,但我们在写作上不妨来个“旧酒装新瓶”?——用新的角度去反映老一点的内容。《铜陵日报》2007年曾刊发《市委书记细算复印账》的消息,说的是建设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问题,记者处理稿件时,就没有从大道理上说开去,而是从市委书记和基层干部算复印纸的成本、双面复印利用问题,从一年下来能省多少办公经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说明厉行节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这个角度切入,就显得新鲜多了。作者对“节约”这一老主题,选择新的报道角度,提出“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问题、新形式,跳出了常规俗套的圈子,把报道引向深入。此稿获得当年度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一等奖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要做到“三贴近”。新闻在现场,新闻在基层,新闻在百姓身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好新闻,汲取到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当前的新闻报道出现一些不好现象:日常报道针对性不强,角度的选择和受众关注点的分歧是影响针对性的重要因素,对人民群众痛切感受的事情报道得少,或报道浮泛,主题先行,流于概念,缺乏针对性;正面报道“一头热”:正面报道动用大量采编、版面资源,但往往是一厢情愿的“热”,读者没有热切回应。究其原因,正面报道角度单一,报道雷同,缺乏层次感。典型选择、挖掘时,较少考虑群众视角,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主流信息不贴近:在党务、政务信息报道上,不善于从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解读,而是泛泛而谈,内容呆板、语言干巴,有用信息被淹没在流于一般化、表面化和雷同化的文字中,读者识别不出该信息的价值;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内容单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模式化,把领导的讲话照搬上版面,使读者读后味同嚼蜡。

要使正面宣传报道有影响力,必须坚持“三贴近”。“三贴近”既体现了对新闻宣传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央对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更说明其与新闻“讲角度”的辩证统一性。

再次,要坚持精品意识。一篇文章,一个节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以“生花之笔”加以润色,使读者从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中除得到信息外,还能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铜陵日报》曾刊发《市委书记实名回复网友获赞许》的消息,以平民角度,把市委书记亲自上网回答网民疑问,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网友提出的批评、建议,铜陵的网络问政之风由此兴起的新闻写实、写出新意。角度要选得准、写得实、报得活,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信。报道从平民角度着手,突出个性色彩,使人物有血有肉,突出多角度、层次感,突出多元性,突出人物的丰富性,使其有现实感,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使其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这篇新闻不出意料再获年度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一等奖。

总之,写好新闻,表现好主题,要有技巧,而技巧,首先要“巧”在一个“角度”上。同样一个报道题材,同样一件新闻事实,选择一个好角度会给文章增色,使新闻价值成倍增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刘明华,徐 泓,张 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仇学平.怎样使新闻角度新起来[J].军事记者,2009,(12).

[3]张 征.漫谈新闻采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陆冰梅.深度体会寻找新闻“第二落点”[J].中国记者,2010,(3).

[5]高 虹,郭 健.新闻角度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蒙 应.浅议最佳新闻角度的选择[J].新闻爱好者,2009,(15).

(责任编辑:吕 进)

G212

A

1671-752X(2010)02-0030-01

2010-03-16

陈劲松(1973-),女,安徽枞阳人,铜陵日报社记者部记者。

猜你喜欢
铜陵角度
神奇的角度
捡拾
亲亲的鸟
春风早知道
其实冬天不可怕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