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0-08-15 00:47王中林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的情感

王中林

(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安徽 枞阳 24673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王中林

(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安徽 枞阳 246732)

语文学科是美学的有效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的地位日趋重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因此,实施审美教育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是思想教育的百科全书,是美育的大观园,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把学生带进美之宫殿,让学生去采珠撷宝,探幽访胜,在审美中陶冶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实现语文课的审美价值,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量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将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不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

(一)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才有助于其语文能力的培养。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并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深化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汲取审美的营养,就能在结合自身感觉的审美情境中完成自己的审美选择和审美思考,对审美对象作出积极准确的审美判断,使文学欣赏真正变成陶冶心灵的艺术享受,这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情感,既是审美化教学的手段,也是审美化教学的目的。情感性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凭借情感的牵引,创造多条渠道,或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把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或把学得的语文知识,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去发现、理解和应用;或通过课文与课文的新旧联系,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合作,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异同比较,丰富情感体验。只有实施情感性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得以培养,积极性和能动性才得以调动,审美教育才得以实施。

(二)和谐性原则。美的本质力量在于唤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给学生带来审美快感,审美教育的实现要依赖于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包括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都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化的必然要求。而和谐境界的获得,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个性与创造性,能由普通的审美体验升华到高级的审美创造。

(三)渗透性原则。成功的语文教学并不把智育、德育、美育看成毫无关联、各自孤立的板块,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融合渗透的整体:智育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德育是美育的灵魂和方向,而美感则融汇于美德和智慧之中。审美教育是借助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感染,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完全不同于抽象的政治说教,若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学习简单等同于理论灌输,将思想教育简单等同于教训,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四)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性,教学就失去光彩,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表现美、创造美。只有对传统及现代的教学程式大胆取舍、重新组合,开展独具风格的教学活动,采用创新的审美教学手段,才能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素质的全面创新。

三、准确定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因素

(一)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美学的渗透。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之美,拓展审美教学的领域和范围,并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审美氛围,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生活中的美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丑恶、荒诞,就没有善良、美丽,我们开展审美教学,就应帮助学生了解和审视生活的千姿百态,让学生在美丑的对照中识别鉴赏,在强烈的震撼中吸收美学的滋养,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

美的体验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朱自清说过:“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所以语文审美教育应发挥审美主体——学生的能动性,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撞开学生的心扉。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重视学生个体的感悟,呼唤他们的审美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让学生沉醉在美想、美悟之中,从而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

美的载体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就是带领学生走向美的最好载体,那激情飞扬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情节跌荡的小说,或描绘绚丽的自然风光,或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或抒发人间的美好感情……尤其是那些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不仅展示了美的艺术境界,而且给人美的遐想,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让人振奋;“小桥流水”、“水村山郭”的纤巧让人沉醉;“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大气让人激昂;“晓风残月”、“寻寻觅觅”的柔情让人断肠。每篇教材都是美的结晶,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作品的潜在的结构美、感情美、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音韵美、童趣美、哲理美……

(四)优美的教学过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

语文是美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更是创造美的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把教学过程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味感受到美,并进而学会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才能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

1.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跨越的时间不同,人的阅历、情感、经验的差异,都给理解作品增加了难度,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营造美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在美,达到培养审美感知的目的。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审美内容鲜明化、直观化、审美化,创设优美的教学境界,比单靠教师用言语分析强得多。多媒体的声、形、画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人,用直接可感的方式表达出难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品味美的内涵。而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教师可配上优美的音乐反复朗诵,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感悟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感知力。

2.采用优美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教态是教师的仪表风度在课堂上的展现,这不仅是教师讲台形象的外观,也是其内在素质光芒的折射,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作为美的使者,教师要注重仪态美,衣着服饰应质朴大方,既有个性色彩,又有文化内涵;课堂举止应优雅适度,表情姿态要和蔼可亲,动作手势要准确自如,以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教学语言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应该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不仅能加强教学效果,还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板书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好的板书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新颖、生动有趣的板书不仅具有提示要点、辅导记忆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全面渗透美的理念。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假如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小天地,很难完成审美素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促使学生真正将美内化于心。首先要立足于课外阅读这一领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当学会拓宽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精品佳作,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其无穷魅力和美妙之处,还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并随时沟通交流阅读信息,总结阅读经验。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其次是强化作文训练,在练笔中提高审美创造力,作文教学也是实施语文美的教育的一片沃土,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之美,社会、人生之美和自己美好的思想情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通过对作文、日记、阅读心得等的批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以防跨入审美误区。最后教师应注意中学年龄学生的猎奇心态,适时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条好途径。如创办校园文学社团、自办主题小报、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领域、陶冶情操,激发爱美情感,调动追求美的热情,自然也就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元培.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苏霍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吕 进)

G424

A

1671-752X(2010)02-0096-02

2010-01-12

王中林(1976-),男,安徽枞阳人,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