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的概念及其翻译

2010-08-15 00:48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译法俗语术语

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的概念及其翻译

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对“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概念及其含义分析,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英文译法。认为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而那些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就是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即国俗词语。“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可以分别翻译为“culture-bound terms”和“culture-loaded terms”.

“文化词语”;“国俗词语”;术语翻译

1982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重点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关系,这是我国较早的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论文。[1]而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普遍肯定。一些有关词语分类的新概念逐渐出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有关这两类词语的研究论文很多,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二者的异同之处,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英文翻译更是鲜有人问津,于是我们虽然能够看到五花八门的各种翻译,但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的译法。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概念及其含义的分析,意欲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英文译法,并抛砖引玉,希冀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术语翻译的规范和统一。

一、“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

1.“文化词语”

1995年黄金贵教授和常敬宇先生分别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和《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了“文化词语”、“文化词汇”的概念。前者认为:“根据语言反映文化的不平衡性,作为全部词语总和的词汇,可分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文化词语和无特定文化色彩的通义词语。”[2]后者则提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3]并列举了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界定的两个特点。苏宝荣于1996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些词语一开始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属文化词语。”文化词语“是专门为表示文化意义而创制的词语”。笔者以为,这三种定义是有差异的。黄金贵和常敬宇先生无意间都扩大了文化词语的范畴,因为语言中的大多数词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文化色彩,都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反映。这样的分类无疑会使词汇分类本身失去意义:文化无所不包,几乎涵盖绝大多数的词语,这样的文化词语几乎就等同于词语本身。所以,笔者支持苏宝荣的说法,认为: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如:“华表”、“闰”。文化词语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时间性和地域性,因为所谓“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某一特定的民族为了一定的需要创制了某些词语。“闰”的出现就是为了古代历法和祭祀礼节的需要而产生的,闰月,即馀分之月(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的差数,多余的称之为“闰”)。[4]此外,文化词语还具有意义单一性:只具有文化意义,并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以此观照,文化词语的数量事实上也便非常的少,因为多数词语都是既有一般(语言)意义,又具备一定的文化意义的。黄金贵和常敬宇先生关于文化词语或词汇的定义混淆了文化意义与词语的文化意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2.“国俗词语”

“国俗词语”是“国俗语义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术语。“国俗语义学”是王德春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苏联语言学的发展情况时结合我国的语言研究提出的,最初称为“语言国俗学”,后来王先生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语义的基础上,将其改称“国俗语义学”。“国俗词语”是“国俗语义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简言之,即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5]这里所谓的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5]如:中国人以“风烛”比“残年”,以“红烛”代“教师”,这里,“残年”、“教师”就分别是“风烛”、“红烛”的国俗语义,风烛、红烛就是国俗词语。

3.“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的异同

王德春认为,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意义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国俗语义”,而国俗词语的重要特点是“在其他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可以看出,词语的文化意义与国俗语义的所指基本上是相通的,国俗语义的范畴大于词语的文化意义,它还包括一部分词语的上下文意义。[6]文化词语只是词语中那些生来就只有文化意义而没有语言意义的词语,其范畴也就大大小于国俗词语。对于文化词语概念的出现及其分类(词语被简单地分为文化词语和通义词语),笔者是不同意的,认为这样的分类和定义没有实际意义,文化词语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难题,需要专门的训诂学和考据的本领,即便如此,有些词语意义的来源仍很难确定或者说不能被广泛接受。另外如果将“文化词语”定义为“具有文化色彩或文化意义的词语”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的文化词语将包括几乎所有的词语,分类的作用就失去了。在术语林立的今天,笔者以为不妨采用“国俗词语”来研究那些具有民族社会文化特色的词语,而不要使用诸如“文化词语”一类定义困难或含义过泛的表述。

二、“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的翻译

利用CNKI知识搜索中的翻译功能,可以查出如下一些有关“文化词语”的翻译:

⑴cultural words;⑵cultural terms;⑶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⑷culturally-loaded words;⑸culturally loaded words;⑹cultural-bound words;⑺culture-bound terms;⑻culture-loaded words;⑼culture-based words;⑽culture vocabulary.

下面分别来分析以上译法。

乍一看“cultural words/terms”似乎正是“文化词语”对应的英文翻译,但是笔者咨询了学校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外籍教师,他们认为“cultural words/terms‘far too vague to understand’”,既然译文的对象都不甚了然,说明此译法不当(culture vocabulary显然也就不适当了)。那么“cultu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也就自然不适用了。“culturally-loaded words”虽然有包括许国璋先生这样的大家使用过,但是其构词方式并不妥当,这里的连字符是多余的,应该是“culturally loaded words”(这个看法得到了外教的支持,他们也认为这里不应使用连字符),不过这样的译法使得词语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不像是一个专用术语,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至于“culture-bound”则是可以找到依据的(cultural-bound可由此认为不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收录了该词,释义为:“adjective,restricted in character,outlook,etc.,by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可见这种表述是成立的,那么它是否可以用来翻译“文化词语”呢?笔者依据自己关于“文化词语”的定义:“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认为是可以的。那么“词语”是用“words,terms”,还是“words and expressions”呢?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使用“words and expressions”,作为一个术语,“terms”更加正式一些,我们可以使用“culturebound terms”来翻译“文化词语”。而“cultureloaded words”和“culture-based words”在构词上是可以成立的,不过在语义上似乎并不妥帖。它们更接近于“国俗词语”。

同样,利用CNKI知识搜索中的翻译功能,可以查出如下一些有关“国俗词语”的翻译:

⑴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⑵culturally-loaded words;⑶culture-loaded words;⑷terms of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ly-loaded words”前面已说明是不当的表述,“words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明显不适合做一个术语的译文,结构不够紧凑且啰嗦。“national culture”之说已属赘言(culture本身已经兼有national的含义),“terms of national culture”这样的结构也不够妥当。其实,上面提到的“culture-loaded”和“culture-based”当可一用,而“culture-specific,culture-laden”皆可用,因此,“国俗词语”可以翻译为“culture-loaded/culture-based/culture-specific/culture-laden terms”,为了统一译法,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culture-loaded terms翻译“国俗词语”。

在科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层出不穷,新的术语也就应运而生,然而这些纷繁的术语往往相互交叉,又各自为营,让人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术语的统一、术语翻译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广大翻译者必须根据术语的翻译特征,参照术语翻译的一些标准,给出统一的术语译名。术语翻译具有单义性,它代表能指和所指,名称与概念之间的单一的、可逆的关系。这种关系一开始就存在于某个专业语言中的语言单位和它所代表的概念之间。术语的单义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也就是说,术语只有在某一特定的科学范围内才能显示其单义性、明确性,它所表达的是在某一科学范围内使用者行为的确定性与一致性及独立性,即使有一个以上的新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概念,这种单义性仍然存在。如精神文明现如今统一的英文译名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是较之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而不能把精神译成“ethical”或其他。另外,组成术语的所指部分是根据居于同一领域内的全部所指的关系来定义的。换言之,术语不是孤立存在的,看待一个术语时译者需要将它与一个语义整体联系到一起。无论在何种范围内,术语始终处于某个特定领域之中。脱离了背景环境来理解术语只能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会造成术语翻译的片面和变质。如三角债是指多方欠债,因此应按英语固有的习惯表达译为“debt chain”,而不是“triangle chain”.最后,术语具有科学性,即用严谨且恰当的科学的语言体现事物的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保证术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易于在不同阶层的受众之间传播,并能为其所接受。[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依据“文化词语”和“国俗词语”概念的分析,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它们可以翻译为“culture-bound terms和culture-loaded terms”.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自序[J].杭州大学学报,1994,(4).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苏宝荣.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撰[J].辞书研究,1996,(4).

[5]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6]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况新华,潘铮.政治术语译名的统一规范化思考[J].科技信息,2009,(35).

〔责任编辑 王小风〕

Wenhua Ciyu,Guosu Ciyu and Their Translations

Wang Ha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Gansu 741001,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into the concepts of wenhua ciyu and guosu ciyu and their meanings,the paperstud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wenhua ciyu and guosu ciyu in the hope of bring more attention to term translation.

wenhua ciyu;guosu ciyu;term translation

H315.9

A

1671-1351(2010)06-0073-03

2010-08-20

王海平(1972-),男,山西保德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译法俗语术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