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之思考

2010-08-15 00:44胡晓毛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论语学者孔子

胡晓毛

(海南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 海口 570228)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之思考

胡晓毛

(海南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 海口 570228)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论语》;为己;为人;教育思想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155这就是《论语》对于“学”之目的的明确阐述,可惜现在有部分人望文生义:古代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学习,现代的人都是为了别人而学习。而且时下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当前的道德处于滑坡状态,教育也存在着畸形的发展,与此曲解也不无联系啊!看来要纠正此种错误认识和不良态势,还必须从孔子的“正名”的方式开始才行。

一、 为 “学” 正名

(一)古之学者为己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朱熹注释道:“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1]131意思是说人要修身,要战胜个人的私欲,并且符合“礼”的规范才能够达到“仁”的境地。试想一想,如果把“为己之学”解释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学习”,这不与“仁”是背道而驰的吗?虽说如此,可能还有人会把“克己”机械地理解为“克制自我”,更有甚者会联想到要恢复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状态中去,其实那是对朱子的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而且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朱熹的意思无非也就是要求人们摆脱其兽性、动物性,或者说是身上尽量地少一些自然属性,多一点社会属性。如此看来,“为己之学”也就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为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而学习了。假如说这是一厢情愿的理解或是有意的拔高,我们再来看《论语》中说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1]10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189

第一句话中,孔子首先就否定了“学”“至于谷”的观点,但还是讲得不很明白,既然是“不至于谷”,那“学”到底有何作用,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学生子夏就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是“学以致道”。所谓“道”者,不外乎“天道”、“人道”。上参“天道”,若有所得;下适“人道”,怡然自得。能达到此境界的人,不言而喻,定然是自身修养极高的成德至圣之人!

既然学是“致道”的,所以孔子反对专一才能的学习,故曰:“君子不器”。对于樊迟的问稼,孔子表现的是不屑一顾的神色,也就不难理解了。

儒家是一脉相承,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253所谓的“求放心”,也就是返归道德的本心,荀子说:“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2]376

(二)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所生活得年代正是处于奴隶社会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此时的人们普遍地注重于功利、功效、名誉和地位。诸侯国中有齐国的管仲和秦国的商鞅,个人之中有苏秦和张仪等人。在这种氛围之中,孔子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了。《北堂书钞》引刘向的《新序》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据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桓荣传论》记载:“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程子也说:“……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由此可见,《论语》中所说的“为人”,其实际意义却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利益和社会地位。

二、 “学”与 “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释道:“说,悦同。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颐也说:“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1]47这段话朱子重在强调学有所得,而程子则点到了关键所在:“学者在我”,这与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是何其的一致啊!李泽厚也认为“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3]25可见“学”与“说”有着内在而又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描述学习时常常用到“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一些词语。透露出来的实际状况就是:学习是很艰难,很辛苦的,是份苦差事儿。那么现代人与古人对待学习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一)《论语》中的学习的起点、内容与现代教育就不一样

班固在《白虎通义·辟雍》中是这样说的:“学之为言也,悟所不知也。”稍后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解释“学”为“觉悟”。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且看《论语·学而》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50

子夏的这段话谈到了夫妇之间应以德为重,子女与父母之间应以孝为先,君与臣之间以忠为主,而朋友之间以信为则,这些都是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也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 “自觉”、“自悟”到的。所以子夏才断言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试想一想,在日常生活有这样的所得,这种“学”能不让人“说”吗?而我们现代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就教授一些既不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又令幼小学龄儿童不能理解的基础性的知识,长达十几年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孩子们对此产生持续而浓烈的兴趣呢?不产生厌学逃学那才是怪哉!

(二)“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有莫大的差异

1、我们先看看孔子这位老师的教法有没有效果,能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95在何晏《论语集解》中引郑康成的说法是“心愤愤,口悱悱”,让人还是感觉意思有点模糊。朱熹则依照这个意思说得更为清晰明白,“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这种“求通未得”,“欲言不能”的郁积了饱满的求知欲的情况下,孔子给予开启知识的大门,把学生受阻的困惑之心打开,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的心境犹如久旱之秧苗正逢甘露一般,学生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事例在《论语》中是不在少数的,有如《学而》第十三章子贡与孔子谈论贫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52-53

而在《论语·八佾》篇中,启发式教育不仅让学生子夏快乐地学习,同时也让作为老师的孔子愉快地有所获,这正是教学相长的典型性案例: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1]63

这种让师生身心愉悦的“启发式”教学,不仅与现在部分教师使师生双方都感到疲倦厌烦的 “填鸭式”教学有天壤之别,也和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打着启发教学的旗帜,实际上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方式迥然不同。他们只是学到了启发式的形式(一问一答),而没有落实其实质(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前,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急急忙忙把答案告诉给学生)。

2、接下来再谈谈“学”,看看他们是怎么“学”的。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上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1]47这段话主要是说学习要效仿、取法他人,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论语》中也包涵有此意味。试看《论语·述而》第十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98

这种“择善而从”就是在学习仿效他人,而所仿效的对象如若有“不善”之处,也足可以警醒自我,使自己有更高的觉悟,这种学习是没有任何的身心负担,不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今天的学生有着背不动的书本,做不完的作业,其课业负担如此之沉重,哪能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诚然,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效仿的层面上,《为政》第十四章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7字面意思是说,只知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有所得;反过来,不学习而一味地空想,也会精神疲倦而没有收获。孔子认为学习要讲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与“思”是紧密结合的,二者缺一不可。孔子还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学”其实是个吸收吸取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思”则是一个消化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真正地做到了有所得,内心自然“说”,如果只“学”不“思”,一头雾水,“说”从何来?

学习还要“温故知新”。朱子注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新所得。言学能时旧闻,而每有新得。”[1]57这话是很有一番道理的:“故”是“新”的基础,“新”则是“故”的发展。常常温习以前学过的东西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这是在抑制遗忘,与现代心理学可谓是不谋而合。

(三)学习的态度和目标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1、好学。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勤奋好学而又乐以忘忧的人。有一次楚国的叶公问子路,说你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竟然没有答上来。回去以后,子路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师。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奋所图者,无非“学”也;“学”有所得,则“乐而忘忧”;并且这种好学的劲儿至老不衰。所以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向是很谦虚的。但是在爱好学习这件事情上,他一点儿也不显得谦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83

不仅孔子是如此,他的弟子也是很好学的。据《论语》的记载,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向孔子提到了同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当然,孔子的回答前后是一致的:“有颜回者好学……”

2、乐学。有了好学的态度,当渐入佳境的时候,那肯定是乐学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89

“知之者”可能是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有可能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还有可能是把所知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工具来看待。前一种人是没有求知欲的;第二种人有可能还会迷惑而不知所措;最后一种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无论哪种“知者”,他们都没有进一步探求的意向,知识也就仅限于他们当前的那一星半点儿。“好之者”则不然,他总有一股“好”而求的劲,不会浅尝辄止。“乐之者”是以此为乐,乐此不疲。如果非要从《论语》中找出这三种人的代表,冉有、子贡、颜回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97

朱熹引程颐的话解释道:“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孔子曾经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87

就生活的境遇来说,此二人是多么的相似。既没有锦衣玉食,也没有显赫声势,都是粗茶淡饭,那他们所乐者到底何事呢?当然是孔颜之乐乐于“道”!试想一下,现今的人们,如果能象他们那样不急躁、不浮躁,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学问,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儿?可是,我们现在的人,不论是哪个行业,只要刚刚做出了些成绩,或者研究有了些进展,就坐不住了,不是成天去宣扬成果,就是被提拔成了领导,干行政工作了。所以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拿不了诺贝尔奖,于这种教育及其用人制度不无关系。而今天的教育,个别的地方政府把它当作产业,当做赚钱的工具;学生把学习当作升学的阶梯,就业的敲门砖;教师们则把学习、做学问、发表论文当作晋级加薪的必由之路,没有哪一个是把学习当作自我的需要来看待的。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学习能有快乐吗?

三、 “学” 与行

孔颜之“学”尽管是为提升自我的安贫乐道之“学”,但孔子绝不是要让所有学者都这么做。“内圣外王”、积极入世是儒家坚守的信条,孔子周游列国、干谒诸侯,也就是为了把所学所知尽量运用上。

子曰:“ 学而不行,可无忧与?”[1]164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以对;虽多,以奚以为?”[1]143

孔子的第一句话虽是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可是这种反问的语气比普通的肯定显得还要坚定些。“学”,却“不行”,那才是他最大的忧患,最为担心的事情。他的第二句话具体谈到学《诗》的作用,既要能施政,又要能言辞。总而言之,要能够做到学以致用。[4]79

荀子也曾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2]247这就是强调了“闻、见、知、行”四个层面上,“行”是最为重要的。

那么“学”与“行”,孰先孰后呢?

《论语·先进》中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子路让子羔去费这个地方任“宰”一职,孔子说这等于害了子羔,然后子路就辩解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甚是生气,说了一句:“是故恶夫佞者。”个中意味不言自明,孔子是希望,或者说要求学生现行把书读好,把学问做好的。可见“学”是“行”的基础,“行”没有所“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会影响到其实践的效果。从文中我们就可以猜测到,如果子羔就这么去当“宰”的话,那这个“宰”是做不好的。

西汉时的扬雄也讲到“君子强学而力行”。可见要“行”,要实践,“学”必须放在“行”之前,而且须“强学”才行。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

君不见:多少大学生在校学习不到两年就步入社会作兼职;多少大学本科生刚到大四就开始求职;又有多少大学生连大一、大二都没有好好读书,不得不反复补考。据今年中广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显示,浙江一高校年初开学时,补考人数达9400人次。甚至有的大学生声称,没有补考经历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这种认识不能不令人堪忧啊!

四、结 语

“古之学者为己”,这种“学”是自得于己而直指内心的,是超越了功利性物质性的,是为求得内在充实和人格完善的“学”。先哲先贤们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求学雄心,[5]55而我们这些“今之学者”虽只能仰望其项背,但如能少一些名誉地位、物质利益,把教育真正的当做一项伟大事业来做,教育资源尽量均衡化,做到公平和正义;把读书当做净化人类的心灵来看,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畅饮,在知识的海洋中浮游。还教育一片净土,还学习一片明净,那又何尝不是和谐社会、愉悦人性的事情呢?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4:2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79.

[5]李薇薇.《论语》中“学”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观察,2008(3):55.

Thinking on Learning for“Ourselves”and for“the Others”

Hu Xiaomao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 Sciences,Hainai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The Analec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concerning the Qin religious philosophy,politics,history,literature,education,lifestyle and so on.On education,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t is discussed very comprehensively,as the“study”has been mentioned over 40 frequency,embodied in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thought.The idea“learning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e others”is mainly discussed from educational purpose.It is found that the ancients varies widely in learning content,psychology,methods,and its final objectives from modern person.The ancients study for self-personality perfection and pursue pure“science”,while mod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on efficiency and pursue materia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for ourselves;for others;educational thought

B222.2

A

1672-3708(2010)05-0024-04

2010-09-08

胡晓毛(1976- ),男,江西上高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思想。

猜你喜欢
论语学者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学者介绍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