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

2010-08-15 00:44周克庸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孙氏兵法动宾

周克庸

(浙江传媒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

周克庸

(浙江传媒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孙膑兵法》中的“必攻不守”乃是对《孙子兵法》善攻者“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扬,而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必攻不守”四字乃动宾结构,其正确的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必攻不守;孙氏兵法;动宾结构

《汉志》所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至东汉后便已失传。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竹简出土,这部兵法典籍才得以重见天日。经“竹简整理小组”对残缺、损坏严重的出土竹简进行整理考证,《孙膑兵法》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

该书上编《威王问》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中的“……”表示因竹简残缺而导致的文字缺失):

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1]42

该书整理者对“必攻不守”四字所加的注称:“指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略。”[1]46

该书由詹立波撰写的代前言 《〈孙膑兵法〉初探》一文,更专设《强调进攻战略,“必攻不守”》一节,对所谓“孙膑强调进攻战略、‘必攻不守’的思想”展开议论,认为“孙膑所指的‘必攻不守’是主张采取以进攻为主的战略……孙膑‘必攻不守’的主张,正是为了适应齐国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提出来的。”[1]46;10-11

对该书以上的解释,我一开始便大不以为然。在看到这种说法之初,我便认为,这种“失足”,未必是训诂能力方面的问题所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在当时“评法批儒”的背境下,注释者们迫于压力,不得已而曲意迎合之耳。故于“四人帮”粉碎后,我便“想当然”地以为,对“必攻不守”的错误解释,肯定早已得到纠正了。

但是,近日于网检索资料时却意外地偶然发现,时至今日,居然还有许多人仍在重复着30多年前对“必攻不守”的错误解释。兹随手摘引数例如下。

1、李延声于《黄胄:必攻不守》一文中写道:

在他的画案上有一对镇尺,分别刻着“必攻”和“不守”字样,这就是他治学的座佑铭。黄胄先生说:“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2]

2、潇水于《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一书中写道:

“必攻不守”的观点深刻体现在了孙膑未来的围魏救赵战役中。采取主动进攻魏国大梁的做法,而不做被动的助赵防御邯郸,才能调动敌人,获得战场主动权。它还有战略层面的意义:齐国背靠大海,没有险要山川以为防御,所以孙膑不主张国家防守,而是主动进攻中原,以攻为守。[3]

3、哈尔滨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国防生信息网载文称:

孙膑认为用兵最紧要的是“必攻不守”。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必攻不守”,不是狭义上的进攻和防守,而是指战略上采取攻势,反对战略上采取守势,要进取不要萎靡,要有为不要无为。[4]

4、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讲解第五讲《先秦兵家及其兵法战策》称:

一支军队最急需、最重要的则是“必攻不守”。有人说“必攻不守”是说必须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点,这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乘虚而入就没有什么区别,这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说不上是一支军队最急需、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这里所说的“必攻不守”应该是采取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即攻势战略。孙膑认为,军队保持攻击态势才能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才能调动士卒的积极性,才能夺取先机之利,使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态势。当然,“必攻不守”也不是说每一个战役都盲目地采取攻击行动,而是强调要努力保持进攻的态势;即使是打防御战,也不要使自己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而要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5]

网上各类文章,将“必攻不守”理解为“主动进攻,不消极防御”(或“主动进取,拒绝守成”)者多多,兹不赘引。

有鉴于此,我认为,纠正当年“竹简整理小组”的误说,对《孙膑兵法》所云“必攻不守”的正确意函进行重申,还是大有必要的。

上引诸文的错误理解,缘于将“必攻不守”四字误视为一个联合结构的复句,误以为 “必攻”、“不守”的主语皆是“我方”,故“必攻”即谓“我必攻”;“不守”即谓“我不守”。

但究其实,《孙膑兵法》所云“必攻不守”,乃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单句:

<必>攻 不守。

将被省略掉的成分(一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我方”,一为主谓结构式宾语的主语“敌方”)补充完整,该单句即为:

我方 ||必攻 敌方之不守。

句中充当“攻”之宾语的“不守”二字,乃是一个在先秦典籍中很常见的名词性词组。请看以下两处书证。

1、《墨子·杂守》:

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6]

显而易见,文中所指出的这五种“不守”,统统是指“守无可守”之势——即客观上“不可守”,而不是指可以守却不去守——即主观上“不肯守”。

2、《管子·幼官》:

攻不守,则拙者巧,数也。[7]

进攻“不守”之敌,则拙者亦巧。很明显,这里的“攻不守”为动宾结构,“不守”,乃谓词“攻”之宾语。

同样,《孙膑兵法》所说的“必攻不守”,也是这样的动宾结构。其宾语“不守”,是指客观上“敌不可守”,而不是指主观上“我不肯守”。

从已发现和整理出来的《孙膑兵法》残简看,孙膑与其祖孙武的军事思想,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也看不出有什么发展),二者皆强调攻防并重而从未见有厚攻薄守之议论。孙氏兵法一以贯之的重要观点是,战争的关键根本不在于取攻势或取守势,而在于通过“料敌计险”的“庙算”,在战斗之前便早已稳操胜券,从而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全胜。事实上,“必攻不守”,正是孙氏兵法这一根本观点的体现之一端。

以下是几则引自《孙子兵法》的书证。

1、《谋攻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8]35-39

用谋为上,用兵为下,是孙氏兵法的鲜明主张;即使不得已而必用兵,亦应首先考虑采取“非战”、“非攻”之术,把战争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当然,孙氏语汇中的“非战”、“非攻”,决非消极地避战、避攻,而是在“料敌计险”的前提下,积极地迎战处虚之敌,攻击其不守之地。

2、《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8]53-58

“能自保而全胜”的“善战者”,胜在“其措必胜”,即首先要谋我方之“不可胜”(即我方之“守”处于令敌方无隙可攻之势),尔后等待“可胜”、“易胜”、“已败”之敌(即处于守无可守之势的敌人)而攻之。这段论述足以表明,孙氏兵法不仅攻、守并重,而且更强调先谋其“守”尔后方谋其“攻”。同时,这段论述也明确地指出了,“必攻不守”的原因是“易胜”,是通过进攻“已败”之敌,确保我方“必胜”。

3、《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行千里之地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8]82-88

夫言太虚者,非止为敌人不备也。但备之不严,守之不固,将弱兵乱,粮少势孤,我整军临之,彼必望风自溃。是我不劳苦,却行无人之地。[8]87

攻其虚也。谓将不能,兵不精,垒不坚,备不严,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尔。[8]88

张预注云: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使敌人莫之能备;莫之能备,则吾之所攻者,乃敌之所不守也。[8]88

这段论述及其注释,已经为“必攻不守”做出了最明确的解释。所谓“攻不守”,其意即“攻其所不守”,因此我方才能够“攻而必取”;与之相对应,所谓“守不攻”,其意即“守其所不攻”,因此我方才能够“守而必固”。

《孙膑兵法》之“必攻不守”,是对《孙子兵法》有关“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思想的直接继承。而“吾之所攻者,乃敌之所不守也”的前提条件,则是“使敌人莫之能备”,或敌方因“备之不严,守之不固,将弱兵乱,粮少势孤”,“将不能,兵不精,垒不坚,备不严,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等原因而处于守无可守的虚弱之势。所以,“攻不守”的直白表述,实即“攻敌守无可守”,亦即王所说的“攻其虚也”。

4、《九地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出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8]192

快速出击,乘敌之不及,出敌之不意,攻敌之不戒,这是孙武对“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下的又一注脚。这一注脚,同样可加诸《孙膑兵法》“必攻不守”四字之下。“不守”者,即敌之“不戒”、“不虞”、“不及”之守无可守之地也。

综上,《孙膑兵法》之“必攻不守”,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其正确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1]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李延声.黄胄:必攻不守[EB/OL].[2009-10-08].http://www. dian618.com/collectorshow.asp?id=54&db=3.

[3]潇水.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EB/OL].[2009-10-08].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349/index.html.

[4]佚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人物、著作及基本思想[EB/OL].[2009-10-08].http://www1.hrbust.edu.cn/zuzhijigou/erpao/index.asp.

[5]佚名.先秦兵家及其兵法战策[EB/OL].[2009-10-08].http://www. ygi.edu.cn/dzjg/jwc/ctwh/kcheng/kcheng4.htm.

[7]赵守正.管子注译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69.

[8]郭化若.十一家注孙子[M].上海:中华书局,1962.

An Explanation of“Bi Gong Bu Shou”in Sun Bin Military Tactics

Zhou Keyo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Zhejiang 310018)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sentence“Bi Gong Bu Shou”in Sun Bin Military tactics.It means attacking the enemy purposefully to make them cannot defense it at all instead of only attacking but not defence.

“Bi Gong Bu Shou”;Sun Bin Military tactics;verb-object structure

H028

A

1672-3708(2010)05-0033-03

2010-08-30

周克庸(1951- ),男,山东庆云人,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孙氏兵法动宾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兵法大师
孙氏手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初步经验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研究*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