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元宵中秋特别风俗考证

2010-08-15 00:44卢如平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临海民工台州

卢如平

(中共临海市委宣传部,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元宵中秋特别风俗考证

卢如平

(中共临海市委宣传部,浙江 临海 317000)

我国重要节日元宵节和中秋节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而台州元宵节在正月十四,中秋节在八月十六,宁波、舟山中秋节也是八月十六,分别提前一日、延后一日。在台州、宁波流传着多种有关这两个节日起源的传说,考证地方历史,较为可信的是元宵节正月十四起源于初唐台州筑城,中秋节八月十六起源于元末方国珍起事占领甬台温,为纪念其母而改。

台州;元宵节;中秋节;特别;风俗;考证

元宵、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可是在台州,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却与众不同。元宵节比别处早一天,是正月十四,而中秋节却比别处晚一天,为八月十六。为何在台州这二个节日会与全国各地大相径庭呢?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一)孝子改节说。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秦曾任南京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中秋推迟一天。

类似的还有明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谢铎(太平人),元末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的方国珍(黄岩人),清台州知府刘敖侍母至孝而改元宵、中秋的传说。

(二)戚继光抗倭说。计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

爱民说: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解粮官张里道将军来帐前禀报,说大批军粮第二天上午才能解到,而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而且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了,怎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让张里道回去再想办法。张里道想来想去,想出了一顿饭两顿吃的办法,他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这种糟羹。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剿敌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入侵的倭寇。倭寇无船出海,只得往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有的躲进橘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继光率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燃烛,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每片橘林,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并在房前屋后、橘林内外点灯燃烛,后来相沿成俗。

庆功说: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三)史氏误期说。明州(今宁波)鄞县史浩、史弥远父子在南宋期间先后担任右丞相,其中史弥远在南宋一朝任相时间最长,宁宗时执政17年,理宗时9年。在宁波,中秋延期传说与史氏有关。

史浩孝母说:史浩是孝宗时的丞相,侍母至孝,他母亲的生日是八月十六,而每年过中秋他只能向皇帝请一天假,若陪父母过中秋就不能再给母亲祝寿。于是史浩想了个办法,把明州的中秋推迟一天,这样,既陪皇帝过中秋,又能转天从临安(今杭州)返回老家孝敬父母,忠孝两全。明州百姓以出了丞相为荣,当然全力配合。从此,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马祸说:相传有一年,史弥远(一说为史浩)决定中秋回家团圆,明州百姓接到中秋要大庆的通知,便早早地做好了迎接史丞相的准备。但左等右等,直到十六才见到史弥远。原来史弥远十五早晨从临安出发,不凑巧碰上了暴雨,途中马失前蹄,不得已在绍兴过了一夜,直到十六日傍晚才赶回家乡。于是大家就在他到达的这天过中秋节,以后便相沿成俗。

罢职返乡说:史弥远被罢相。史为官几十年,家室一直留在明州,逢年过节,不能共享天伦之乐。如今罢官回乡,恰逢中秋临近,于是急派家仆飞马寄书,报与老母妻儿,约期中秋,合家欢聚。谁知返回明州老家已是八月十六,全家老少已苦等了一昼夜。史弥远一下马就向老母赔罪:“儿误时了!”史母笑容满面地说:“不误,十五的中秋,咱们就十六过吧!”对门的邻里水沓先生接口说:“对!对!八月十五正团圆,十六中秋有情缘。”乡邻们也记挂着至期未归的史弥远,大家都自动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

迟到的御赐月饼:每年中秋,南宋皇帝总要赏赐一些礼品给重臣及其家属。这一年八月十五,史浩收到皇上的御赐宫廷月饼后,马上派人快马加鞭送回鄞县老家,因路途崎岖,送到已是十六日,于是史府只得把所有庆祝活动都改到了八月十六。为了避免往后几年再出现这样的尴尬,百姓顺水推舟把十六过节的习俗延续下来。

(四)唐初筑城说。开工说:相传唐初大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征来大量民工修筑台州城。开工这天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冻得民工双手麻木,连工具也拿不住。任凭筑城官催逼,工作效率依然很低。这时,有个民工心想:天气实在太冷,只有喝酒才能御寒。可是民工都是穷人,哪有钱买酒。于是他向筑城官建议:“老酒糟里有余酒,去酒坊里弄些酒糟来,加上菜、米粉,煮几锅羹给大家喝,暖和了身子好干活。”筑城官一听,觉得有理,当下就派了几个人,弄来几担酒糟,烧了大批“糟羹”给民工喝。民工喝了糟羹,果然周身发热,干活也有劲了,筑城进度很快。城造成后,人们为了以志纪念,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

海盗说、犒军说:唐初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抢,当时刺史尉迟缭(又说大将尉迟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开工时,正值民间闹元宵,海盗趋机在台州湾登陆。尉迟刺史得知后,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当晚,风雪交加,造城进度很慢。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些什么食物夜里送去慰劳筑城的将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可尉迟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将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筑城进度大大加快。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风俗,便在台州流传下来(类似还有一个传说并不涉及海盗,仅是 “天寒以犒军,遂成故事”)。

竣工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组织大批民工筑台州城,正月十四竣工。民工回家,家人团聚,但过年已近半月,好吃的东西也差不多没了。每户人家尽其余留年货合煮,团聚而食,谓糟羹,从此相沿成俗。

尉迟恭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坐镇台州筑城(又说刺史尉迟缭),时近年末,天寒地冻,材料又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蛎灰浆都严重短缺,眼看工程进度慢了下来,一位老农献计说,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粘度效果很好,一试果然。筑城是重体力活,一民工因不堪饥寒,偷吃了筑城用的米粉糊,按律当处理。尉迟恭仁慈体民,遂将一部分米粉糊拌黄泥筑城,一部分掺菜、笋等烧成羹给民工当点心。民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筑城速度大增。因此事发生在正月十四,故台州的元宵改为十四,并吃糟羹。

(五)方国珍改节说。元末黄岩人方国珍起事,占领了台州、庆元(今宁波)、温州三路。台州的元宵、中秋不同于全国各地,许多传说都与方有关,除上述的孝子改节说之外,还有以下传说。

起事说:元末中秋节起义,农民在月饼里暗藏传单,分送亲邻,约定在八月十六日晚上一同举事。后为纪念把中秋改为十六,沿而成俗。

防敌说:方国珍为防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部队利用节日的机会来偷袭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

方妻说:方国珍的夫人董氏生日是正月十四,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方母说:方国珍的母亲周氏生日是八月十六日,所以把中秋推迟一晚。

方国珍生日说:方国珍是八月十六日出生,遂于得势后将所割据地区的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关于台州元宵、中秋节俗的传说,笔者管见所及,就有20余种之多,孰真孰伪,莫衷一是。笔者愚见,窃以为应从流传的地域入手进行考证。因而,笔者对台州周边区域进行了一次调查:台州各县市区除温岭、玉环两县市的闽南籍渔民后裔外,均以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宁波地区的宁海、象山两县以正月十四为元宵,其它县市区均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而所有县市区均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舟山地区的元宵均为正月十五,中秋均为八月十六。温州地区元宵均为正月十五;中秋原来大部分地域为八月十六,现在基本上为八月十五。绍兴、金华、丽水三地均以正月十五为元宵,八月十五为中秋。

以正月十四为元宵的除了台州各县市区外,还有现宁海县和象山县。宁海县,自晋太康元年(280年)立县起,长时期属于台州(临海郡),1958年划属宁波专区;而象山县,系唐神龙元年(705年)分宁海县和时属越州的县置,立县时属台州,到广德二年(764年)改属明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越州置],故元宵为正月十四的地域系唐前期的台州地域。

舟山地区原属宁波(明州、庆元),1953年分宁波而置,故以(含曾以)八月十六为中秋的是历史上的台州、宁波、温州三府之地域。

在明确习俗的区域后再来考证各种传说。

关于孝子改节说。秦鸣雷、谢铎中状元、进士后,开始都担任翰林修撰、庶吉士等中低级文官,这样的职位要改变州级区域的习俗,似乎影响力尚嫌不足。到晚期,秦鸣雷曾担任南京礼部尚书,谢铎曾担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权力是大了,但这两人已分别是54岁、65岁了,秦鸣雷伯母却己亡故20多年了,[1]而谢铎的母亲是否健在值得探讨。再则,传统的节日除了元宵、中秋外,还有七月半是七月十五日,春节是正月初一,若为母亲吃素而改,为何仅改前二者,而没改后二者?而方国珍起事后曾占领台州、庆元、温州三路,要改变节日时间的权力是有的,但若统一改变则为何形成习俗的区域不同?再则,方母周氏在方国珍起事不久而尚未形成足够势力时即已病故。而刘敖改节说则更加离谱。综上所述,孝子改节说似乎证据不足。

关于因戚继光抗倭而改节之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最活跃、最猖獗的时节,主要是每年清明节之后的农历三至五月间,以及重阳节之后的农历九十月间。查明史、台州有关方志及戚继光的有关书籍,未发现有记载戚家军于元宵、中秋前后在台州抗倭的战事。故笔者认为因纪念抗倭而改节证据也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定了为患数百年的倭寇,台州百姓为感恩,因而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在宁波流传的史氏误期改节说。如果从史氏的权力和影响力等角度分析,在宁波有一定的说服力。舟山因历史上地属宁波,故而自然向宁波看齐。然而,从来不属宁波管辖,风俗民情与宁波相去甚远的台州、温州,又何至于受宁波影响如此之大?而原来长期与宁波同属一州郡、风俗民情相对接近的绍兴地区却又为何没有一点影响的痕迹呢?故史氏误期改节说依据也欠充足。

关于台州元宵节俗的形成,还有两个与方国珍有关的传说,一是防敌说,二是因夫人生日改节说。从方国珍割据的区域、开府庆元、元宵节俗的流传区域三个因素来分析也可予以排除。这样,元宵节俗的形成就留下了筑城说。台州原为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与永嘉郡合并为处州(后改括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江南一带进入唐版图,既而州县重新设置并命名,原临海郡的地域从括州分出设置为台州,并马上组织筑城。台州城始建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系郡守辛景为抵御孙恩义军依托龙顾山而筑,范围较小,唐初大规模扩建。筑城时间与民间传说和以正月十四为元宵习俗的流传区域都相吻合;而《民国临海县志》引《台州府志》说:“上元张灯……钱时添为五日,俗以十四为重”,[2]从时空概念上解释,故事发生在唐初无疑。故笔者赞同筑城说。而围绕筑城说,又有几个传说,其中海盗说缺乏证据,方志也未有该时间段的战事记录;开工说时间又比史料晚了些;竣工说只涉及少数家庭,其影响力似乎又小了些。笔者愚见,故事发生在工程期间较为合理,犒军或者民工偷吃米粉糊引出的故事都比较可信。通过与徐三见先生等方史专家的探讨,我们认为糟羹的原材料是米粉,但粘度稍差,因而筑城采用的是糯米粉和桐油等混合材料,故笔者更倾向于犒军说。至于传说中的筑城主将,尉迟恭历史上有无到过台州,仅有《台州吊古八咏》首篇曰“尉迟故城”,似乎可以据此作为尉迟恭造台州城的凭证,而衢州城相传亦为尉迟恭率兵所建,[3]可从侧面引证尉迟恭于武德四年来过浙江,但又缺乏新旧《唐书》等文献的有力佐证;唐初台州刺史中有无尉迟缭其人,也缺相关史料。从传说角度,笔者愚见,为追求名人效应,按上尉迟恭也未尝不可。

关于台州中秋节俗的形成,发生在方国珍以外的传说,均不具备合理性,排除了其它传说以后,留下的是有关方国珍的传说。元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方国珍被仇家诬告私通海盗,遂组织亲友杀死仇家而起事。得势后割据浙东台州、庆元、温州三路。故方国珍有改变习俗的权力,而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在台州、宁波流传最广的也是方国珍说,并且台、甬、温三地自古至今相对形成一体的也就是在元末方国珍割据时期,以方国珍的势力范围,印证习俗的流行地区,方氏改节说应该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源头,故笔者赞同这个传说。而有关方国珍传说中的起事说,《浙江通史》、《台州地区志》等相关史料载,起事时间是农历十一月,[4]故起事说是错误的;而防敌说,也缺乏佐证。这样就留下因生日而改节之说,方国珍的生日在《明史》及相关史料中都没有记载,仅《黄岩志》有“十六日为方母周氏生日”[5]一语。因此,窃以为由此可认定方国珍因其母生日为八月十六,起事得势后在割据地域将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

综上所述,台州的元宵、中秋节俗传说可整理为:

元宵的传说: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唐将杜伏威战败李子通,七日,李子通投降,江南一带进入唐王朝版图,南北朝时的临海郡境域设置为台州,开国大将尉迟恭坐镇台州扩建城墙。因台州治所一面靠山,三面临水,地势复杂,修筑之始塌方滑坡时现。一天晚上,尉迟恭在苦恼中入睡,梦中见一梅花鹿反复跳入其床上用蹄推其身体,恼火中醒来发现晨曦初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雪地中有一行醒目的鹿蹄印。随着鹿的足迹追寻,发现刚好围绕一大圈。尉迟恭很惊奇,也很高兴,忙命人按鹿的足迹筑城,工程非常顺利,故台州府城又名鹿城。为纪念梅花鹿指点,尉迟恭又令手下用面粉将鹿蹄印拓下来,烘烤成形。由于太阳照射,积雪有些融化,拓下来的蹄模已不像鹿蹄,与羊蹄倒很像,故府城留传下来一种风味特色小吃叫“羊脚蹄”。随着工程的进展,台州的父老乡亲看到士兵、民工在冰天雪地中筑城非常辛苦,家家户户纷纷捐献粮食、酒菜等前来慰劳。为图省事,正月十四那一天,尉迟恭采纳了一位老者的建议,将大米磨成粉,用酒水烧开,然后加入笋、肉、菜等,搅成糊状,味道十分鲜美,又好吃又御寒。筑城的士兵、民工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干活更有劲,筑城的速度大大加快。台州民众为纪念此事,将元宵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并家家户户制作糟羹,相沿成俗。

中秋的传说:方国珍(1319-1374年),元台州路黄岩州人,其父为避恶霸对夫人周氏的调戏,举家迁移洋屿(今属路桥区),方国珍长大后以浮海贩盐为业。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方国珍被仇家土豪陈氏指控私通海盗,遂组织亲友拒捕并杀死巡检及仇家而逃亡海上,借元末各地纷纷起义之势与其兄国璋、弟国瑛、国珉旬日聚众千人而起事,劫夺官府的海运糟粮。方国珍充分利用自己超群的航海技术和组织能力,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连俘元帅扈海和江浙行省左丞孛罗贴木儿,在灵江一役中杀死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状元,曾任礼部尚书);至正十二年(1352年)六月,方国珍夺取黄岩,八月,攻占台州(临海)。其后数年,方国珍屡叛屡降,被元廷所封的职务也越来越高。十六年为海道运粮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十七年为江浙行省参政知事,方国珍控制着台州、庆元(宁波)、温州三路,成为元末江浙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方国珍对母亲周氏极为尊敬孝顺,而其母在其起事不久即病故。方国珍得势后为怀念母亲,在其割据地域将中秋节八月十五改为其母的生日八月十六,相沿成俗。

[1]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4.

[2]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上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08.

[3]浙江地名简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31.

[4]金普森等.浙江通史·元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63.

[5]严振非.黄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583.

Research on Customs of Taizhou Lantern Festival and Mid-autumn Day

Lu Ruping
(Linhai Propaganda Department,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China,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Mid-autumn day should be on January the 15th and August 15th in lunar calendar,but in Taizhou,Ningbo and Zhoushan,Lantern Festival is on January 14th and the Mid-autumn Day is a day after August 15th.According to the legend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two festivals, the Lantern Festival in Taizhou origina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and Mid-autumn Day on August 16th originated from Fang Guozhen Rebellion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Taizhou;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Day;soecial;custom;research

K892.2

A

1672-3708(2010)05-0005-04

2010-09-09

卢如平(1963- ),男,浙江台州人,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临海民工台州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剪纸作品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谁更老实?
临海变“大海”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