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及其优化

2010-08-15 00:44俞桂红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新建课程体系

俞桂红

(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MPA,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317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及其优化

俞桂红

(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MPA,浙江 金华 321004;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317000)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蓝图和实施方案,现阶段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有待深化、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培养特色等维度进行修订和优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优化

人才培养计划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其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价值主张,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有待深化、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培养特色等维度提出修订和优化的途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背景

(一)宏观层面。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点由过去注重数量增长转到质量的提高。从2005年1号文件提出 “在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2010年7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育质量”等,无不体现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人才的质量,国家才能早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从社会经济科技方面来看,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科技发展的高速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要求地方高校不断地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培养各种能力、特长、个性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变性。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方面来看,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进入了大众化的“过渡阶段”。[1]跨国界教育活动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提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等教育呈现终身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定位,为社会培养多类别、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蓝图的培养计划,因此人才培养计划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

(二)微观层面。从学校生存发展方面来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截止到2009年4月,地方本科院校约占全国高等院校的90%(普通本科院校770所,独立学院322所)。[2]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承担着大众教育的培养重任,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升格的历史较短,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规划;规模扩大较快,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地域无优势,难以吸引高水平的老师前来执教;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国家筹划和出台的政策法规难以惠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重点是“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内一流高校和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处于一流的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夹缝中,该如何立足地方,如何求得较快发展,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而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就必须涉及到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问题。

从学生发展需求方面来看:学生对上大学需求的动机主要是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获得理想的社会地位等。同时还把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期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层次不同,自身实际不同,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既区别于一流大学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或行业领军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征选择适合其发展需要和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重选新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学分选修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多方面地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和特长的学生的潜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使培养的学生在目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现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模糊性,主要相对于国内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985”、“211”这类一流高校,他们一方面考虑市场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在基础学科、前沿学科领域的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都淡化学科学术性,更多考虑的是应用性甚至实用性。而处在两者之间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定位的模糊,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目标趋同。社会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各种人才的要求和养成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规格也要有所不同。但是最近几年,追求学校层次,追求“高、大、全”成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指向标。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盲目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看齐,致使众多高校追求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少有独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和相应的培养模式设计,结果不同地方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是千人一面,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和“通用件”。第二是目标虚设。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不相吻合。正常情况下,培养目标确定后,应有培养规格作具体阐述,有培养计划作具体落实。但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出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相脱离的现象。如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些学校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学得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然而,一些院校特别是几处办学的院校,其办学条件和教学制度并没有跟上,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度也没有配套执行,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形同虚设。第三是目标偏高。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没有对学校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区域发展条件、学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的情况下,就盲目的照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激烈竞争中相互攀比,在办学目标上朝着“高水平”、“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力图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其目标制定过高,偏离学校实际情况。

(二)课程体系有待深化。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体系建构是否科学、合理,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能否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不明确,致使作为其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的课程体系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第一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和高科技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发生巨变。这种变化反射到课程体系上,就要求课程设置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的新需要。但事实上,目前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时代相脱节的现象。如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共道德意识缺失等问题,地方高校应设立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然而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未做出及时的反应。第二是课程的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育中,学生生活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课程体系的内容的选择更多的关注理性知识的价值,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课程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合理建构,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学以致用。第三是内容重复太多。一方面表现重复中学的课程内容,缺少大学的衔接和深度;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如经济贸易类的财务管理课程与管理会计课程。

2、课程结构单一。廖哲勋认为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4]各要素间的不同组合比例,直接影响人才质量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共必修课尤其是两课的课程比例,几乎占了课程的一半,挤占了大量的专业课时。二是专业通识课与专业选修课比例失调。在素质、创新为主导的全面发展人才观的指导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改革是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然二者的比例配置如何才算是合理的,这就成为难题,导致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消弱,人文底蕴明显不足。三是忽视实践课程。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集中性实践课程明显不足,而且不同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大体相似,如“军训”、“专业见习”、“毕业论文”等,缺乏对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还有就是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存在着基本实验多,创造性实验少的现象。学生只能观察实验的过程,记录实验的数据,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及培养目标同质化日益明显,加之大部分学校以国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参照物,简单地进行加减课程加工处理,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够鲜明。特色是一所高校以其优势获得社会的称誉,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它是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经过一定时期被社会认可的。是由内涵生发出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它的形成必须和历史、客观环境、主观条件等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及他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表现和贡献,是显现和检验学校有无特色、特色鲜明与否的重要条件。如湖南的吉首大学,朱基总理视察时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骄傲之处就是特色,学校特色体现在第一,它面对湘西地方,完全根据湘西的需求来培养人才;70-80%的中学教师是吉首大学的学生,50%以上的州干部是吉首大学的学生,还有大量的医生、名种艺术体育人才。难怪当地人民把这所大学看成是自己的大学。第二,它有许多民族专业的特色。吉首大学的生命科学就研究湘西独有的、宝贵的植物,他们研制的猕猴桃又大又好,年产值1.2个亿,使10万湘西农民脱贫致富。这就是吉首学院独有的特色。现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还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千人一面,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在华遭遇人才短缺,许多用人单位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十分稀缺,市场上甚至出现了“高薪难求高级技工”的现象。人才市场上的“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也折射出人才培养计划蓝图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类型,准确定位,以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获得社会的认同,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优化的维度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实践型与应用性。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又是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前提。潘懋元教授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发展》一文中指出,大多数学校定位是立足地市,服务地方;朝着职业性技术型本科(5B)或专业性应用型本科(5A2)发展;成为单科性或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本科,教学型或教学型为主的教学研究型。[5]根据这一理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型应用性人才。地方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是既有别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又别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前者如香港理工大学自称为“应用型大学”,清华大学也明确提出其人才培养要体现“应用性”,他们培养的应用性人才更加突出其高素质和创新性,通常为行业领军人物;后者培养的人才体现为具体行业、职业的适应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的实践型应用性人才更加关注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他所掌握的扎实的理论与知识如何与特定行业的实际相结合,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和调整结构。“实践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改革并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核心地位的课程体系。第一是课程设置:建立开放的、多元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群的融通和结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二是课程内容强调“基础”与“综合”结合。要借鉴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思路,对系统性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注重基础课和综合课的教学,精简课程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除此之外,还要纳入学科前沿的成果、论点,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是课程结构比例:一是突破过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分类,将其直接简化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减少专业必修课总量同时精选部分专业核心类课程以保证相应学时。二是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发展。选修课设置的数量要视各校校情而定,不能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高,要避免“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努力建立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归还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三是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实践课程“长流水、不断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构建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职业生涯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课程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努力打造培养特色:错位发展和依托地方。所谓错位经营,即与其他竞争者(大学)在市场细分、细化的前提下,依据各大学的实力和经营特点,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瞄准和锁定自己的消费群体(包括生源和用人单位两方面),从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管理方式上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满足特定层次和类别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应避开其它类型学校的锋芒。“最好的竞争就是避开竞争”,这是北京某一民办文秘学院领导在总结办学经验时所说的话。他们扬长 (人才锁定在小型企业,基层单位的文秘,多面手,什么都能够做)避短(在文秘专业的细分上肯定比不上重点或普通本科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很有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营造自己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打造地方品牌。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培养能为地方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如宁波现有十二三所高等学校,围绕着宁波特有的地方环境,其形成的特色都是各不雷同。如服装专业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宁波有全国几个大的服装企业,还有2000家中小服装企业,很需要这些方面的人才。再如北仑港高职。其定位在北仑港的工厂,替它培养高级技工人才。二是打造传统的品牌,传统来源于长期的积累,不能邯郸学步,看到别人搞了新项目就盲目紧跟,轻易丢掉自己几十年日积月累的传统。第三是打专业品牌,新建院校的综合实力不能和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相比,但是在特有的一些学科专业方面是有优势的。如四川的标榜学院设置的发型、服装专业在国际出名,培养的人才很受欢迎,成为一个国内不知名而国际知名的院校。四川师范大学的附属的二级学院——影视学院,其中培养主持人的专业,西南各个省的好多电台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从那儿培养出来的,而且在全国领先。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各自层次、类型定位,错位经营,力创特色,以其特色争创一流。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培养特色的打造等方面的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新建地方院校只有立足实际,大胆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才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成为有影响、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2.

[3]蒋承勇.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3-6.

[4]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1.

[5]潘懋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发展[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9(3):1-5.

[6]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9-12.

On Revi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of Newlyupgraded Local Universities

Yu Gui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A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blueprint and the guideline of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local university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faced with such as indefinite plan objectives,imperfect course design,and indistinctive talent cultivati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for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to ponder over how to spot a niche through orienting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optimizing their course design and shaping their distinctive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is vital for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talent quality and promote thei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ocal;newly-upgraded;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alent cultivation plans;evision; optimization

G42

A

1672-3708(2010)05-0073-05

2010-09-08

俞桂红(1976- ),女,浙江台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新建课程体系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