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及其成因

2010-08-15 00:44李凤云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人类生态

李凤云

(苏州职业大学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104)

试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及其成因

李凤云

(苏州职业大学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104)

始于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经过不断的累积和演变,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至今日成为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人口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人扭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资源,造成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及生态危机全面爆发,给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同时还要求全世界各国人民采取共同行动,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遏制全球性环境恶化的局面。

全球性;生态危机;加剧;成因

20世纪末期,世界处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后期,社会经济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使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生态相对稳定的循环链条一次次被局部打破,由此造成人类与地球生态平衡的破坏日益严重。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

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至今,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已经成为21世纪困扰全球的三大显性危机,成为当今舆论社会的焦点。

(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首先是耕地资源匮乏。地球上的可耕地仅占陆地表面积的8%,由于土地沙漠化和非农业占地日趋增大,全世界每年有500-7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1]目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仅以我国为例,自1996-2006年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就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减少了近1.3亿亩;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2]75

其次是淡水资源短缺。地球表面70%的水中,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可用的1%的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他生活用途,然而地球上仅有的1%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用水资源”,却在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面临淡水资源匮乏,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2/3的人口缺水。[3]41-42

再次是能源危机。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能源中,90%是不可再生能源。据对50个国家的统计表明,人均GNP与人均能源消耗成正向关系。人均GNP不到1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标准煤以下;人均GNP达4000美元时,人均能耗在10000千克标准煤以上。可见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是以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如“我国2007年GDP增长11.4%,但能耗增长高达17.4%。”[2]74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之中,能源危机已近在眼前。

(二)全球环境污染加重。首先是温室效应。人类在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工业化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了30%以上,其中10%是近30年人类的大规模排放造成的。加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温室效应”愈发严重,造成全球气候反常。

其次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辐射中99%的紫外线,挡住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使地球臭氧层连续不断地遭到破坏,科学家1995年发现南极臭氧层出现2.5107平方公里面积的空洞就是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一个显著标志。[3]41科学家探测还发现,目前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臭氧层正在变薄。臭氧层一旦破坏就会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海洋生物繁殖。

最后是酸雨蔓延。酸雨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到酸雨危害的地区,会出现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加拿大,酸雨毁灭了1.4万多个湖泊,另有4000多个湖泊也濒临“死亡”。[2]75

由于各国在工业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和酸雨危害的程度都在进一步扩大。

(三)生态平衡遭到空前破坏。首先是森林锐减。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500年前地球2/3的陆地覆盖着森林,总面积达76亿公顷,到2007年减少到不足40亿公顷,约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0%。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2]75森林的减少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并降低其净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作用,同时许多生物种类将面临绝迹的危险。

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狂捕滥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动物灭绝的速度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4年一种;20世纪初至80年代间,平均每天有一种物种灭绝;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 140个。[3]45

最新的科学证据表明,全球许多生态系统正接近危险的限度,北极冰覆盖已变薄了42%,世界27%的珊瑚礁已消失,全球在最近10年内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已达6080亿美元,相当于之前40年自然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4]

二、全球性生态危机加剧的成因

(一)人口激增是导致世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的基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人口恶性膨胀,必然使粮食、土地、森林、淡水、能源等消耗急剧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地球生态圈负荷的紧张,损害生态圈的结构和功能。目前世界人口总数67亿,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现在全世界人口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会突破90亿。全球人口持续激增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爆炸,引起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索取,或消耗一空,或作为出口物品换取生活资料;另外,经济发达国家纷纷以福利国家自居,借为国民追逐最大福利的名义过度从事经济活动,不惜破坏自然资源而盲目扩大生产,从而导致世界人均资源日益减少,生态失衡。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生态危机加剧的直接原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工业能源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和粉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造成水土污染,尤其是有毒化工废水和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对人类的威胁更大。工厂生产出来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工产品的广泛使用,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数事实证明,由于工业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引起空气、水源、土壤、动植物的污染;自然净化能力下降,自然资源再生能力衰减,致使环境污染发展为公害。当工业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吸收消化能力时,自然就造成了污染。当矿山开采等施工忽视了水土流失时,生态平衡自然就遭到了破坏。同时,近代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由于城市集中、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超前,增大了水、电等各种消费资源的需求量,其使用量甚至远远超过了可供量,同时也增大了污染物、生活垃圾、噪声等的排放量。

(三)现代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扭曲是引发生态危机加剧的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原因。首先是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观念。机械论世界观强调绝对的主客二分,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思想。它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也没有任何精神意义上的联系,人只有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性;它还主张只有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世界是客体,作为主体的人有权主宰和统治自然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宗教的渐次衰微,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和操纵,一方面是理性文化的巨大成就,但同时又造就了人同自然、人同上帝的疏离,造成了人同社会、人同自己的疏离,使人‘三重’地异化了。理性文化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强调理性的万能,在于它漠视物排斥人的非理性,在于它纵容理性的无限僭越和滥用,在于它使人‘抽象化’和‘片面化’。”[5]这种思想用人的主体的权威代替了上帝在自然面前的权威,虽然大大促进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它弱化了自然的地位和作用,置自然于被征服、被利用的境地。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以无所不能的方式征服和控制着自然。人类在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也日益加剧,这也注定了人类所取得的大多数成就将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或者说以生命和自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

其次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泛滥。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广为流行,它是以上述机械论世界观为哲学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出发,坚持人是大自然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性价值。并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把自然看成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在这种观念驱使下,人类完全无视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联系,并错误地认为人的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就是征服和控制自然,这种征服和控制后来演变成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在现代社会中,自然赤裸裸地成了人的“加工材料”和“储备物”,它完全失去了自在自为的独立性,随之人类自身也成了 “无保护”的“被抛”于世的存在,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拯救自然及本身。

再次是现代人的价值信仰危机乃至其更深层面的文化危机。西方启蒙时期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宣扬人的现实生活与幸福高于来世,甚至否定来世的客观存在,反对宗教式地对彼岸幸福与至善的追求。这种文化精神在启蒙运动初期显示了积极作用,打消了中世纪人受制于上帝的消极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观念也显露出它自身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其突出表现就是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感召”下,现代人对自然的暴虐在一天天加深。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把物质财富当成了这个时代的图腾,当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基础。在这种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功利主义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国家层面,对财富的崇拜表现为对GDP的增长速度的追求;在企业层面,则表现为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个人层面,又表现为贪婪无度的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为达到上述目的,他们疯狂地扩大生产规模和生活消费,进而导致对资源疯狂地掠夺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现代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在市场统一性逻辑的操纵下,使人自身的欲望人为地、无限制地向外延伸,从而遮蔽了人的原始的基本的自然性的存在意义和界限,反而使现代人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失去自我批判与反思的能力,使人类自身沉迷于商品‘拜物教’的狂欢中……现代人始终固执于一个信念,人生有限,应该及时行乐的现代心态。”[6]信奉这种人生信条的人们,对其子孙后代的衣食住行是否能有保障都漠不关心,就更不要指望他们对这个“冷冰冰”的地球的哀怨怒吼会发出半点忏悔和怜悯的心声。

三、驱散生态危机阴霾,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魔咒,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恩格斯告诫我们:“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7]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8]为此,人类必须改变对自然的工具性态度,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绝非依附于人类而存在,并且人们爱护大自然不应该完全出于人自身的功利性考虑,更重要的应该是出于对自然的内在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敬畏。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把自身从财富拜物教和功利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把人的活动视野引向超越个人的狭隘生存与享受层次,引向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变革,内含着节约降耗减排的生产文明观和享乐有度的消费观,内含着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规制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人”的美好形象,也许只有在这个境界上人类才能真正将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理想付诸实践。

(二)冲破国家民族界限,全人类共同应对危机的发生。地球生物圈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体,因此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超越国界、民族、文化和宗教及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他多么强大,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全球问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的挑战面前同舟共济,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即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世界科学界、文化界、经济界和企业界以及各族人民,要在真正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设计出总体的、战略性的解决方案,并通力合作,尽快使这些方案措施付诸行动。

(三)加速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切实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活动遵循生态规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经营融为一体,全面实现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型、环保型先进实用技术,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科技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要探索实施“绿色GDP新政”。绿色GDP核算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减耗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懂得资源有价、环境有价,并使人们看到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

(四)控制人口规模,改善消费模式。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受教育程度;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节制的消费方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过程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对废弃物品等的合理处置方式;三是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注重环保和节能,实现可持续消费。[9]

[1]王木林.生态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探索,2008(2):95.

[2]周光讯,武群唐.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3]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面面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宋乃平.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8(1):45.

[5]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4.

[6]张彭松.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J].求索,2005(1):105.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9]季开胜.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7.

Discussion of the Worsening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its Causes

Li Fengyun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04)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which occurred 200 years ago has made today’world the most civilized and also has done a huge amount of ecological damages on earth.Due to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he twisted understanding of worldview and personal values of modern citizens,natural resources has been spoliate extravagantly,which has caused a lack of energy source,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ecological imbalance and ultimately the burst of ecological crisis.Such crisis is a threatening to human beings’sustainable living and developing conditions. To stop the worsening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to be eco-ethical value orientated and a scientifically effective solution must be implemented as soon as possible.

global;worsening ecological crisis;aggravation;the cause

F713.55

A

1672-3708(2010)05-0090-04

2010-08-05

李凤云(1965-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类生态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