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生新闻同质化的思考

2010-08-15 00:44李智彦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同质化台州新闻节目

李智彦

(台州电视台,浙江 台州 318000)

关于民生新闻同质化的思考

李智彦

(台州电视台,浙江 台州 318000)

地方台民生新闻这几年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节目定位、题材、报道角度、主持风格相同等问题。同质化新闻对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损害,同一传媒集团下的同质化竞争无异于内耗。为提高收视率,易导致民生新闻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民生新闻要避免同质化必须创新,要明确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加强品牌维护,为观众量身定做新闻节目。

民生新闻;同质化;地方台;危害;创新

“民生”是时下最流行、最得人心的话语,而“民生”也逐渐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催生了“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民生新闻刚出现时,由于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确实成为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因为它以平民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使民生新闻在贴近性上为其他新闻样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但是,当一种新型节目样式产生之后,马上就会有人来借鉴、模仿甚至完全照搬。同时,面对各种传媒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专业媒体不断涌现,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原来形成的模式就会慢慢演化、同质、变质,民生新闻的发展就存在这一问题。现如今,几乎每个省台甚至县(市)级电视台都有民生新闻,一些复制模仿者只是简单的 “拿来”而缺乏创造性。同时在媒体的相互竞争中,单一的媒体要想获得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各个媒体之间的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过俗过滥现象。有的甚至一个台在不同频道不同时段出现多档民生类节目,只是在栏目名称、包装上作了一些改变,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相互雷同,让观众也是眼花缭乱。

虽然目前民生新闻仍是中国电视领域的热点,但是面对新闻内容的趋同和模式的雷同,新闻同质化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影响下的各种民生类新闻栏目的路子越走越窄,收视效果每况愈下,导致部分观众对民生新闻从开始感觉新颖,到现在一看到“民生”两个字就浮躁。民生新闻似乎正在失去市场。

笔者试以浙江的台州广播电视总台为例,作一些探讨。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是一个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于一体的多媒体综合性传播实体,其中下设新闻综合频道、影视文化频道、公共财富频道,且每个频道都有新闻栏目。在三个频道的新闻节目中,几乎都有同质化的影子。在笔者看来,这三个频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各地电视民生新闻中。新闻同质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新闻设置和定位上都基本相同。自从新闻从业者认识到民生新闻的优势和拥有较高的收视率后,各个地方台或电视频道的自办新闻栏目纷纷变脸,向着民生新闻方向发展,把新闻报道的内容定位于民生,提出各种“做老百姓爱看的新闻”的口号来关注民生民情,在节目中百姓疾苦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百姓主张得到最大限度的反馈。如台州影视文化频道的《600全民新闻》和新闻综合频道的《百姓说话》以及台州公共财富频道的《直通现场》,它们都是定位于民生类的新闻节目。

(二)题材来源的有限性导致新闻内容相似。因为各频道的新闻栏目定位都是做民生类,所以所播出的内容基本离不开当地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出现节目报道内容的类似或者相同就很难避免了。加之为了争夺收视率,各频道的新闻节目时间也在不断延长,这就导致本来就不多的新闻资源被不同的频道轮番播出,所以题材相同也就变得很普遍了。

(三)报道角度雷同。一般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最常见的内容就是家长里短或者天灾人祸,播出的新闻题材琐碎,但基本上都是以较低的平民视角和平实的叙述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生计,原本这样的报道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可是如果画面、语言、解说以及现场拍摄都是一样的话,这样的新闻就没了个性,而且更多的共性会让观众忘了自己看的到底是哪个频道的节目。

(四)主持风格类似。这一点观众的感觉最直接。和以前播音腔很重的主持人相比,现在的新闻播报更加平实、更具有亲和力,但是有很多新闻主持人的播报方式还是存在较大的局限与模仿,也就是小台学大台,地方台学省台,省台学央视诸如此类。这种简单的模仿反映了对新闻内涵缺少独到的理解而流于表面,对新闻的实质剖析不够,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肤浅和形式化,较难引起观众的认同感和信任,这样容易使整档栏目平淡如水、缺乏生机。

那么电视新闻同质化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对媒体自身和受众是否都会有伤害?以媒体自身的角度来看:

(一)同质化是对新闻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所有媒体都围绕着民生新闻做文章,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那势必导致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方式都出现雷同。如果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的新闻类栏目,那么不仅容易造成某类信息传播过量,形成低效重复,更无法满足当今观众对多元化电视节目的需求。

(二)同一传媒集团下的同质化竞争无异于内耗。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一些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地方报纸、都市报、晚报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和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充斥其间,争夺受众,这样反而弱化了一些真正需要被关注的民生新闻,同时也弱化了媒体之间的差异和个性。

还是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 《600全民新闻》、《百姓说话》、《直通现场》三档存在于不同频道的民生类新闻竞争为例,在节目的定位上它们都基本相同,而这三档节目也是台州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三个电视频道主推的民生类新闻节目。在广告份额上,它们几乎都占了各个频道广告份额的一大块。但是,在台州电视传媒有限的广告资源前提下,不管哪个频道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对于整个台州广电总台的总体收入来说没有明显增加,相对于整个总台来说却增添了运行负荷。再加上民生新闻的受众基本上是平民百姓,缺乏高端具有消费实力和能力的收视群体,这就会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广告资源进一步消耗。

(三)新闻同质化易导致恶性循环。新闻同质了就容易使报道内容走猎奇、暴力、血腥路线,以提高所谓的收视率,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民生新闻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比较突出的就是“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定位于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报道的重点。于是,恶性交通事故、欠薪民工跳楼、垃圾占道、污水横流、绑架人质等,成为民生新闻的典型题材。更有甚者,有些节目将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无聊至极的琐碎小事搬上荧屏,让那些垃圾镜头麻痹民众的感官神经,好像这些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媒体很容易走入一个彻底庸俗化的误区,其结果是直接导致电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从近些年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里我们不难发现,同质化倾向、题材狭窄重复、小题大做等等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但从现实角度看,民生新闻表达平民百姓的意愿和呼声,为平民百姓服务,反映中国社情民意,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那么,如何在民生新闻内容提供和制作上有所突破就成为克服同质化的主要方法。

其实很多媒体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面对新闻节目同质化趋势的时候,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

(一)创新。民生新闻要避免同质取得突破,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对于许多地方电视台,现有的模式不论是借鉴现成的还是自己稍加改变的都没问题,关键是适合自己,并在这个前提下加大改造力度和置换程度。可在观念上、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如改变新闻播报方式方法、画面的拍摄剪辑、主持人主持形式、观众的参与等等。可以说,创新是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

(二)明确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明确定位是减少甚至杜绝新闻重复报道的前提条件,也是媒体创造特色、体现个性,提高传播效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定位明确,才能明确受众对象,才能明确地域分布,也才能明确应该报道什么样的民生类新闻。仍以台州台为例,目前三个电视频道在专业化上逐渐进行了区分,一些差异化的栏目逐步开辟,如时政报道、重大事件报道、帮忙节目、维权节目、法制节目等。如台州一套的《大民讨说法》就是一档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力的新闻节目,而台州二套推出了新闻实事评论员,对当下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点评,增加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这些节目的开辟都是差异化经营的例子。同时各个频道加大了新闻策划的力度,围绕新闻主题制作个性化新闻,特色性极强的节目让荧屏更加的丰富多彩。现在各新闻栏目都在培养自己的收视群体,这也使得有限的新闻资源扩大化,对广告资源来说利用更加充分,差异化的收视平台正在形成。

(三)加强品牌维护。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民生新闻”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电视新闻而言,品牌是提高和扩大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受众选择的就是你的“品牌”。有了品牌就会培养固定的收视群体,增加观众的认知度。要知道,“人问其名”,一档名牌类新闻节目不但能代表频道的形象,更对收视率和广告份额有巨大贡献,因为观众都有从众心理和收视惯性,认准了就不会轻易的放弃,这也是很多电视台以品牌节目立台的理论依据。

(四)为观众量身定做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出现的确给电视新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让新闻节目内容向民本、人本回归,并开拓了很多新的新闻样式。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同样应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相信不管现在多么红火的民生新闻,总会有降温的一天,在数字电视、付费电视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分众化是个必然。在下一轮电视新闻竞争中,提供“量身定做”的新闻节目,是未来传媒发展的方向。

总之,民生新闻同质化为害不浅,面对电视新闻的同质化,也并非没有解决的方法,只要充分认识到同质化对新闻节目带来的危害,就能减少或杜绝新闻的同质化。我们相信民生新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地方电视新闻的主流,成为融合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多种新闻体的综合性节目形态。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单一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观众不断变换的收视需求,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避免新闻同质化不利的一面其实就是如何做好吸收和创新的平衡,这不仅是个经济上的学问,也是新闻传播学的一门艺术。

[1]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2006(8):69.

[2]陈长弘.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职大学报,2009(2):53.

[3]陈关庆,吴彦.关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0(1):63.

[4]朱琳.解决电视综合新闻同质化的两条思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97-99.

[5]姚中福.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和民生语境的形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95-98.

Thinking on Homogeneous Civil News

Li Zhiyan
(Taizhou TV Station,Taizhou,Zhejiang 318000)

Though civil news of local TV stations has been developing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homogeneous problems happened on program positioning, report viewpoint and broadcasting style. In order to improve audience rating, homogeneous news are more and more made which is harmful to the news contents and is a kind of resource wast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has to innovate the news,clear the position,operate it differently,enhance brand management to make the news suitable for audience.

civil news;homogeneous;local TV station;harm;innovation

G223

A

1672-3708(2010)05-0094-03

2010-09-03

李智彦(1976- ),男,浙江临海人,助理记者。

猜你喜欢
同质化台州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浅析产品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