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

2010-08-15 00:48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才本科课程英语专业

王 胜

(铜陵学院外语系,安徽铜陵244000)

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

王 胜

(铜陵学院外语系,安徽铜陵244000)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进行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具有其自身特点,其课程目标兼顾“厚基础”和“实基础”,课程结构具有学科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课程模式体现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应要更好体现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应用型;英误;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是全国高校中开设最多的专业。[1]为了应对新时代对新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深刻的变革。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运而生。他们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1在《大纲》指导下,各高校英语专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增设了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等。

为了应用型本科这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外语专业要从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的专业,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3]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若干意见》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与地方发展人才需求,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用型英语本科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一、兼顾“厚基础”和“实基础”的课程目标

“高校课程目标是高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4]1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课程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复合型英语人才”,[2]2同时《若干意见》指出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3]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以“外语”为核心。所谓的“复合型”并非是两个专业的简单相加,《若干意见》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并且说:“过去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的专业实质上也是复合型专业,而现在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更多的是需要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 ——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3]3

复合型人才的核心是外语能力。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英语专业人才的根本,是英语专业特色的体现。《大纲》明确指出:“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2]3语音、词法、句法、章法等语言知识是基本功的基础,在课程建设中要强调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即“厚基础”。“厚基础”强调厚实的理论知识,主张理论知识不仅精深而且宽广。但在外语的课程目标中,“厚基础”应注重基础知识够用、适用,而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厚的语言知识只是基础,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才是语言基本功的最终内涵,这就是所谓的“实基础”。“实基础”强调知识的实用、适用,这样才能符合市场的要求。“实基础”是外语人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技能,是外语人才突出个性的标示。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兼顾“厚基础”和“实基础”,以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为核心,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语类人才。

二、学科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4]2现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组合仍强调学科取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主要是围绕以人类已有的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形成学科组织课程。多数英语本科高校现在还是以传统的英语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内在逻辑来设立相应课程,如《大纲》提出,英语专业必须开设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2]4课程体系中仍然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为主体,按《大纲》要求,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67%和15%。“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以来没有实质的变化,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沿袭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只是在相关知识类课程板块有一定的拓展,给各校自主发展留出有限的空间”。[5]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也只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大纲》规定所占比例为总学时的18%。现在由于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刚从专科院校升本不久,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多以选修的方式开始,且又缺乏“双师型”教师,因而教材及授课仍以汉语进行。这样的培养方式隔离了相关知识课程与英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的联系,并不能培养出《大纲》所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学科往往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如课程以学科科目相对应设置,就会造成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知识、社会、高等教育的关系已由过去的“高等教育 ——知识 ——社会”转变成“社会 ——知识 ——高等教育”。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的组合与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根据社会对外语类人才质量的要求进行设计。社会的需要才是真正决定课程的最后标准。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建设应强调社会取向,应优先与社会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学科建设不再主导课程建设,而是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课程体系要做适应性调整,反映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三、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专才教育的目标一般是通过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达成的;而通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多层次能力的培养达成的。我国英语本科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培养英语文学及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专才教育,这显然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趋势要求英语本科教育培养以英语为工具或工作语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复合研究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颁布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将英语本科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属于专才教育;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专门知识为目标的专识教育。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主要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是培养以英语为工具或工作语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通才教育。

《大纲》对英语本科课程设置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不过在实践中各高校具体操作可能有所不同。《若干意见》指出:“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3]4如:华东政法大学强调英语专业知识与法律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在相关知识模块设置了一些理科课程。但这些学校的相关知识课程设置“并没有发挥选修课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多元发展的作用,也没有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缓解就业压力。”[6]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设置不仅体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更应注意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全称定义中“外语”应为核心,不能废弃、削弱。也就是说“专才为主,通才为辅”。[7]此外,在体现通才教育的相关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充分考验学时的兴趣和爱好。“至于选哪个系的课程,应让学生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去选择,最好不要由系和教研室领导包办代替”。[8]在新形势下,英语本科教育目标,尤其是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应用型英语本科的课程模式应是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

应用型英语本科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课程设置必然要体现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类人才的教育目标。

[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6大学评价报告[R].武汉:武汉大学,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教育部高教司,2000.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高教司,1998.

[4]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基安.高校专业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A].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75-181.

[6]王金生,朱黎辉.彰显个性与资源整合基础上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学科教学,008(5):122-124.

[7]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8]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2-5,9.

H319

:A

:1673-1794(2010)04-0095-02

王 胜(197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2009-11-15

猜你喜欢
专才本科课程英语专业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考后复盘评析短课设置研究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