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2010-08-15 00:49许宛春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校园文化人文

许宛春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许宛春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本文在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透视,并对其严重的后果进行客观的分析思考,提出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要培养高校教师的素养;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

高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师素养;校园文化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院校教育中的现状

1.在培养目标上,照搬苏联模式,坚持文理分割的教育格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使高等教育的科技目标与人文目标始终处于分割状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已成为师生的口头禅。在教学上,除必要的“二课”和外语,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工课。

对人的塑造明显具有“专业研究”和“技术培训”的性质,忽视人文科学在培养人、改造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在课程建设上,坚持以“知识型”教育为基本形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在几次的院系课程结构改造中,专业越改越多,课程越分越细,结果是专业口径狭窄,学科之间森严壁垒,不可避免地使开设课程缺乏交融与弹性。各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学科之间的内容重复也屡见不鲜,这势必导致科学、教育、文化的综合性、整体性的缺损。

3.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分数”为导向,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知识创新”教育。“分、分,学生的命根”,学校乃至家长、社会对教师和学生认同的基本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无不与“分”紧密相联,高年级同学向低年级同学传授的最有价值的经验莫过于如何以最少的付出得到尽可能高的“分”,甚至毕业分配也可能“一分定乾坤”。

4.在人格培育上,把“两课”教育当做唯一途径,强调马列主义课的“特殊性”,而高扬起“只能靠灌输”的大旗,忽视了教学双方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具有明显的教条主义特征。甚至在“两课”教材的编写上,仍不忘体现文理分割,强调要分编分用,忽视其他人文科学(课程),如心理、审美等在人格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工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这种单向性的弊端,必定造成教育对象素质的先天不足。我们曾多次随机从学生试卷、社会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抽取样本,分析研究,也组织过座谈,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心理测试等,取得大量的材料看出,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离的教育模式,造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

5.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素质不高等问题。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果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最直观的表现是学生写不出文章、写不好论文和实验报告。至于大学生在伦理、审美、心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非常突出且具有普遍性,对此,各种媒体时有披露,方方面面多有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择业和就业。由于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缺 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当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而给他们自己和就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遗憾。而且由于单向的和知识型教育所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审美和心理认知造成的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他们很难适应多向的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足以令我们反思。

高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维;教会他们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驾驭事业服务社会的科学方法,使他们不仅科学地确立自己的历史定位,明确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的使命,而且能以健康的身心和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历史责任。

三、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当代优秀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知识方面,应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面,除应具有处理日常工作的基本能力外,尤其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等。为此,不仅要加强各技术性学科的联系与整合,而且还要进一步突出高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理解,不断造就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2.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精神。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在专业教学中紧密结合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某些效果甚至好于人文类课程。因此,除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外,当务之急是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并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

3.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通过多年积淀所形成的良好的校风学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和文化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它的核心内容体现着师生群体的主导价值观。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试验场和实践场,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因此。理工科院校全体师生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

4.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征。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到工厂、到农村、到街道,认识社会、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G41

A

1008-7427(2010)11-0059-01

2010-09-17

作者系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理工科校园文化人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