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视角下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的关联

2010-08-15 00:49张小媚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经济发展

张小媚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公平正义视角下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的关联

张小媚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和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依赖。

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发展经济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温家宝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就是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1]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和逐步提高的历史进程。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依赖。

一、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公平正义的二维理论分析

1.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和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所有障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把公平正义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贯彻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

2.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3]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4]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断解决,公平正义程度的不断提高,最根本的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加快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前提,贫穷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公平不是先验的,决定经济关系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才有可靠的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6]因此,必须用发展的办法,不断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来解决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物质利益矛盾,为社会公平正义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中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相关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向人回归,归向人的生存与价值,归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最终归结。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和逐步提高的历史进程。

把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切入点。正确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始终明确人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服务的,应使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发展市场经济,增加物质财富,不能束缚和限制人的发展。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为了解放人、实现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人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现实保证,开拓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它进一步拓展了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进一步扩大了人的活动空间,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只有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以经济增长去促进人的发展,又以人的发展去优化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有利于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现阶段促进公平正义的路径依赖: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手段是不同的。当前,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在以人为本中促进公平正义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人民是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也是判断当前政策、体制等是否合理、公正的根本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8]因此,促进公平正义要从“人”开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依靠全体人民的发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中,精英分子的作用增大,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要创造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公正参与社会实践、都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支持人们创造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满足人民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须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兼顾好。一方面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和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弱势群体,特别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

2.在发展经济中促进公平正义

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状况如何,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发展是硬道理,但片面的经济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公平正义,反而会造成人与人利益关系的紧张,在发展经济中促进公平正义,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和持久动力。

首先,发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国家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必需的可持续的财力支持,为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坚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因此,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是实现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过大、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不公正现象非常不满,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即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当前要突出解决好公平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做好;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关心和解决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实际经济利益问题,要把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权力机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之,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因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有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党和政府就当前形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我们一定会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

[1][6] 温家宝.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 人民日报,2008-2-26.

[2] 胡锦涛.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4-4-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人民出版社,200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人民出版社,1964.

[7]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07-10-25.

[8] 江泽民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2006.

C912

A

1008-7427(2010)11-0067-02

2010-09-10

广东省梅州市社科联、嘉应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SKA18。

作者系嘉应学院社科部讲师。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