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研究述要

2010-08-15 00:49符欲静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连珠陆机文体

符欲静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连珠”研究述要

符欲静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连珠是文学性和逻辑性相融合的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学界的探微主要集中在连珠文体的界定、渊源和流变、逻辑推理特征以及陆机《演连珠》五十首的探讨等四个方面。而南北朝连珠亟待更深入地研究。

连珠;述要;南北朝

连珠是一种古代文体。它酝酿于先秦,创制于扬雄,繁荣于魏晋六朝,隋唐之后渐入式微。目前所知“连珠”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贾逵传》[1],说明此时连珠已取得文体的地位。但从现存连珠作品来看,西汉扬雄的两首最早,连珠的基本体式确立,录其一首:“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之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2]《文心雕龙》则列之于“杂文类”。虽说连珠无法与诗、赋等文体相媲美,然而它既丰富优化了文学语言,又使中国成为世界逻辑推论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价值颇高。综观学界对连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界定、渊源考辩、逻辑推理以及陆机《演连珠》的相关探讨等四个方面。兹将概述如下。

首先是关于连珠义界的讨论。连珠是一种微型文学体裁,融文学性和逻辑性于一身,其设譬陈义、类推论证,可谓言简意赅,既有生动形象的感染力,又有严密类推的说服力。“连珠”本就得名于它独特的文体特征,历代解说者也往往从此入手。

晋代傅玄《叙连珠》云:“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3]这是对连珠体最早的论述。刘勰曰:“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4]梁代另一位连珠妙手沈约亦曰:“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注制旨连珠表》)指出连珠语言形式上相互关联的特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说理方法,即连珠推理。至明代,吴讷基本承袭傅玄的说法,并进一步揭示连珠的一个主要特征:四六对偶而有韵。徐师曾概括得也较为全面:“按连珠者,假物陈义以通讽喻之词也。……其体展转,或二或三,皆骈偶而有韵。故工于此者,必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乃可称珠。”[5]又有清朝王兆芳的《文体通释》曰:“连珠者,连字本作联耳,联于颊丝联不绝也”,“主于排比连属,情辞圆润。”孙梅在《四六丛话·杂文序》中也有论述:“猗彼连珠,委同繁露,珠以喻其辉之灼灼,连以言其诽之累累。参差结韵,比兴为长。”当代罗宪文总结为:“连珠就是用比兴的手段,以诗样的语言,借助于形象进行说理的,是界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6]概括起来,连珠应具这样几个主要特征:第一逻辑推理。连珠推理一般有两段式和三段式两种:“臣闻(盖闻、常闻、吾闻、妾闻)……是以(故、则、是故)……”,“盖闻(臣闻)……何则(是以)……是以(故)……”。这是连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第二体式短小。连珠言约精悍,讲究藻饰及俳偶,往往用两到三组骈偶而有韵的句子排比连属,语言冼练华美,具有视觉上的审美和讽谏的社会功效。第三假喻达旨。连珠具备高度思想性,旨在说理,却不直指,而寄不尽之意于言外。另外,现今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文体专著,对于连珠体也有过描述和思考。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促进了当今学人对于连珠重新讨索。

连珠创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它的形成和产生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嬗递。关于连珠的渊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始于扬雄说。沈约称:“窃闻连珠之作,始自子云”(《注制旨连珠表》);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曰:“扬雄覃思文阔,业深综述,碎文璅语,肈为连珠”;徐师曾也在其《文体明辨》中云:“盖自扬雄综述碎文,肈为连珠,而班固、贾逵、傅毅之流,受诏继作”;清代吴曾祺在《文体刍言》中指出:“连珠始于扬子云,至后世章帝之世。以其文义如连珠相贯,故名。”目前,这一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

2.兆自韩非说。据《魏书·李先传》记载:“魏帝召先读《韩子》连珠论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韩非子书中有连语,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谓之连珠。清人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连珠》亦谓:“此体仿于《韩非》之‘内外储说’、《淮南》之‘说山’”。章学诚又云:“韩非《储说》,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7];杨慎《丹铅总录》、陈懋仁所注《文章缘起》,也都认为连珠始作于韩非子。

3.兴于汉章说。傅玄认为:“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而蔡邕、张华之徒又广焉”(《叙连珠》)。其实,班固以前的扬雄已有连珠传世,傅玄等是把连珠的拟作者视为始作者了。

4.其他观点。崔军红认为:“连珠只有在隐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形成”[8]。罗莹、耿振东等认为,连珠体起源于先秦子书。[9]李世跃又指出:连珠的结构形态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中思维方式的历史积淀,“连珠具有一种化石的重要意义”[10]。又有陈汝法认为:“连珠体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善譬传统和论说经验的合璧”[11]。这些观点较之以上诸说要更为深入,不过并不能明确反映出连珠体的渊源。

连珠体式虽短小,其推理过程却颇为复杂。连珠推理是熔演绎、归纳、类比推理于一炉的综合性的逻辑论证形式。这朵灿烂的逻辑之花,也早已引起学人重视。笔者在此,将按时间顺序,对相关研究概况粗略梳理。

首先,周文英针对扬雄、蔡邕等的连珠作品,誉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2],备加推崇连珠的逻辑特色。沈海燕亦曰:连珠“所独具的逻辑论证形式在众多的文体中可谓自成一格。”[13]其后,罗宪文将连珠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又列出连珠说理与传统逻辑推理的三大区别:它与形象的描绘结合;它不是纯概念、判断所构成的推理,而是通过比兴手法来表达用诗样的语言说出的;它一般都省略小前提,重在以情感人。[14]又有温公颐论连珠推理“可与西方的三段论、因明的三支相媲美。”[15]后来孙波又把连珠与西方三段论和因明三支论式的逻辑作一比较,并指出连珠的不足:“主要是缺乏理论上的探讨,没有给出一定的推理规则,相形之下缺乏强烈的逻辑意识”[16],其见地可谓深刻独到。连珠文学性逐渐增强使其逻辑性终至削弱,这也应是连珠在六朝以后逐渐衰微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以上对于连珠逻辑特征的讨论,的确给中国逻辑学研究以重大的启示。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连珠滥觞乃至昌盛阶段,也是中国逻辑蓬勃发展时期。只是今人除了讲亚里士多德外,却鲜有人关注连珠推理。不过近人严复最早翻译《穆勒名学》时,将“三段论法”Syllogism译成“连珠”,较为明确地揭示了连珠的逻辑意义,实可谓慧眼识珠也。

西晋时期,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达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葛洪对之评价极高:“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总结学界对于《演连珠》的研讨,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

一则,总体审视,肯定与否定兼具。沈海燕从格式、句法等五个方面,论证《演连珠》的成就[17]。而沈剑英赞誉其“才高词赡,举体华美”的同时又指出:“陆机的连珠还是免不了雕琢烦冗的毛病”[18]。之后,李秀花全面肯定了陆机的连珠地位,并总结其走向成熟的两大因素:“自身的文采与好思索现象中的道理的性格”[19]。另有腾福海评《演连珠》“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妄想”,但“正是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入乎情理之中”[20]。徐国荣亦称之:“为后来连珠体的正格”[21]。陆机使得连珠体式典范化和程式化。二则,美学、文艺学研究视角。詹杭伦以“音以比耳为美”、“虚己应物”、“观物必造其质”三首连珠为例,剖析了陆机在美的本质、美感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从而印证了陆机的文论思想[22]。陈复兴也就其美学意蕴进行了臆解,分别从“文学艺术的直观审美特征”、“艺术想象与创作天才”等七个方面进行评述[23],可谓详备之至。三则,陆机道家玄学思想研究。《演连珠》中的玄学意味极为浓厚。胡国瑞列出其中第三十八首“放身而居”释读,认为与郭象玄学中的“足性逍遥”说如出一辙,“陆机的玄学思想不仅接受了王弼的影响,而且与晋代玄学思想发展保持同步”[24]等等,此论独辟蹊径,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对陆机《演连珠》的研究思路。

然而,连珠是古代浩瀚庞杂的文体宝库中的一枝异葩,连珠的创作并没有在陆机的成绩面前停滞。陆机《演连珠》之后,南北朝时期的连珠,不仅作家众多,作品纷繁,主题得以大大开拓,而且形式多样,艺术手法也更为精湛灵活,追求词藻的华丽星铺,艺术感染力尤为强烈。正如扬炯《王勃集序》所言:“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其中翘楚者有庾信所作《拟连珠》四十四首等,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而,系统地阐发南北朝连珠的文体特征,研究南北朝连珠体的嬗递演变,这对于打开至今尚未受到充分发掘的中国古代文体知识宝库,了解它的兴衰存亡之规律,将有极大裨益。

[1]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严可均校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3] 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五十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詹鍈. 文心雕龙义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吴讷、徐师曾. 文章辨体序说•文章明辨序说[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 罗宪文. 连珠文体初探[J].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3.

[7]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崔军红. 连珠文体探源[J]. 郑州大学学报,2000,2.

[9] 罗莹. 连珠体的归类与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 古典文学知识,2007,(4).

[10] 李世跃. 从连珠体的构成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 江淮论坛,1991,2.

[11] 陈汝法. 试论“连珠体”的产生及影响[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3/4.

[12] 周文英. 连珠的逻辑性质[J]. 逻辑,1981,4.

[13] 沈海燕. 连珠体试论[J]. 文学遗产,1985,4.

[14] 罗宪文. 连珠文体初探[J].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3.

[15] 温公颐主编. 中国逻辑史教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6] 孙波. 论“连珠体”的逻辑性质[J]. 社会科学战线,1993,5.

[17] 沈海燕. 连珠体试论[J]. 文学遗产,1985,4.

[18] 沈剑英. 论连珠体. 中国逻辑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9] 李秀花. 陆机与连珠体[J].上海大学学报,2002,4.

[20] 滕福海. 陆机“连珠”理新文敏[J]. 阅读与写作,1999,4.

[21] 徐国荣,杨艳华.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J]. 暨南学报,2005,5.

[22] 詹杭伦. 陆机《演连珠》中美学观点试探[J]. 四川师大学报,1986,5.

[23] 陈复兴. 陆机《演连珠》美学臆解[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5.

[24] 胡国瑞. 论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的文学地位[J]. 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12.

Comment to the Studying of Lianzhu Style

FU Yu-jing

Lianzhu is a literary and logic Phase-integration of an ancient literary genre. Scholars on the Exploration of Lianzhu, mainly concentrated in Lianzhu style definition, origin and rheology, and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iscussions on Lu ji’s Yanlianzhu 50.The creation of Lianzhu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particularly unique.

Lianzhu;Summary;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152

A

1008-7427(2010)11-0098-02

2010-09-07

作者系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讲师。

猜你喜欢
连珠陆机文体
黄耳传书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能干的大象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九星连珠”=世界末日?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文体家阿来
“连珠”文体及其与《韩非子·储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