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学中“群体心理”的思辨

2010-08-15 00:49裴如意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群体心理语言

裴如意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大班语言教学中“群体心理”的思辨

裴如意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大班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难于管理和驾驭、教学程序化、学习积极性丧失等现象是当前大班语言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既有的研究显示出诸多的认知视角,而本文试图从心里哲学的角度出发,把“群体心理”的研究引入到语言教学及教学管理中,这将有助于在新的层面揭开问题的奥秘,探寻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

大班;语言教学;群体心理;思辨

一、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语言教学中出现“大班型”已是不争的事实,大班型很好地解决了“效益”的问题,但是出现了质量普遍不高,问题突出的矛盾,如:不利变项增多,课堂秩序较差;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面狭窄[1]。教师的教学影响好比磁场和电场一样,人数越多、班额越大,教师的“影响场”越弱,课堂控制力越差,学生“假参与”现象就越严重[2]。面对这些问题,在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息事宁人,怨天尤人,不知所措等纷繁复杂的反应。而这些外在现象正是“心理群体”(psychological group)[3]的表征,凭借这一概念便于更清晰地看到复杂现象背后的脉络,有助于探寻一套更加理性、务实的语言教学及管理之路。

二、“群体心理”的描述

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认识到集体心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德•索绪尔认为集体心理并不依靠纯粹逻辑的材料进行活动,我们必须考虑到人与人的实际关系中使理性屈服的一切因素[4]。弗洛伊德[3]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勒邦对“群体心理”的阐释:由心理群体所表现的最惊人的特性如下:无论组成心理群体的个人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是相似还是不相似,他们被转变成一个群体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拥有一种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这种集体心理使得他们以完全不同于他们每个人在独处时的方式进行感觉、思维和行动。除个人形成一个群体的情况之外,某些观念和感情就不会产生,或者不把它们本身转变成行动。心理群体是由异质因素形成的暂时性存在——它们暂时被结合在一起,正像细胞通过它们的重新组合而构成一种生命体一样,这种新的存在物展示出非常不同于每一细胞单独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从“群体心理”这一概念的阐释中,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第一,个体容易获得群体归属感、对群体的认同感,从而形成集体意识;第二,个人易融于群体而失去自我意识,易受制于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或者受到群体积极和消极环境的影响和冲击;第三,群体则以一个新的生命体而在思维和行动。在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所面对得与其说是一个个个体,不如说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声音。

语言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透视群体的心理,展开与群体的对话,综合考量学生群体心理中地理特点、心理年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如何生活,它是指在文化、价值观、人口统计、个性特征、社会阶层和参照群体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兴趣和看法[5]。语言教学就是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获得他们的认同感。

三、“群体心理”的特征

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他所表现的更多的是群体的共有性格特征,弗洛伊德[3]继续援引勒邦的阐释:认为他们(群体)展示出他们先前不具有的新特征。

第一种因素是,构成群体的一个部分的个体——仅仅从数量上考虑——获得了致使他屈从于各种本能的强烈感受,要是在他单独情况下,他就会约束这些本能。他将会不那么有意地检点自己,因为他想:群体是无名的,因而可不负责任。这样,总是控制个体的责任感就完全消失了。

第二个原因是感染,它也介入来决定群体中人们特殊性格的显现,同时也决定他们所持的倾向。感染是容易确立其存在的一种现象,但不易做出解释。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动都是感染的,这种感染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个体易于让个人利益牺牲于集体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本性非常矛盾的态度,除了当一个人是作为群体的成员外,他几乎是不会这样的。

第三个尤其最重要的原因,它决定了群体中个体的特殊性格——时常与单独的个体所显示出的性格完全相反。我是指暗示性,而且,上面叙及的感染仅仅是暗示性的一个结果。

在“群体心理”特征的阐释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其实已经失去他自己或者自我意识,他(通过感染和暗示)不是受其个体意识而是群体心理的控制,在集体心理的作用下自动地采取行动,是一种本能或潜意识的冲动。

因此,语言教学特别是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在与群体的对话和交际中,需要首先了解学习者的集体心理因素,透过其课堂表现,深入挖掘其心理,找到对策(这可能不是语言教师单独能完成好的,或者他有较好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培植一种健康、向上的集体心理。

四、“群体心理”研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语言教学是教与学相互接触和融合的产物,“群体心理”的研究则成为服务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在语言教学的系统工程中,涉及全局的关键因子尤为突出地显现出来,以关键项作为突破是目前大班语言教学中亟待采取的措施,是“群体心理”研究带来的启发和反思。

1. 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的营销手段,再好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若教学方法不对路, 学生就不会产生 IDEA。教学方法与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也可以视为路径,有明显的导向,关系到把学生引向何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6]。教学方法是动态的、弹性的,教师应依据学习者的性别因素、年龄特征、生活方式、学习阶段、教材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适应“心理群体”的教学策略。

大班语言教学中,教与学实际上系统中两个对立统一面,在长期的语言及情感交互中,教与学在相互渗透、不断融合,即语言教学的成果是以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表现在展示和证明的,衡量的尺度是单一的,责任也往往在教师这一方,所以以“群体心理”为出发点的教学必须以尊重语言学习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摒除一切消极和颓废心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家长式心理定位,在认识学习者“心理群体”的同时,不断反思,采取措施,真正把课堂变为智慧及情感交融的场所。

2. 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集图、文、声、像及网络于一身,推动了大学语言教学的技术化进程,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曾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样一种新鲜感在铺天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当中正逐渐地淡化。各种问题正逐渐显现:缺乏既精通大学英语教学又精通计算机的人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在多媒体投影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不够,交互性、个别化教学不足[7]。大班多媒体语言教学课堂秩序失控,难于管理,学生无心听讲则成为突出的顽疾。现代不等于先进,媒体的选择不能一窝蜂,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强项,用传统模式,学生英语水平同样能达到标准,也非常好(转引自蔡基刚[8])。

大班语言教学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离开了技术课堂教学就会成为盲目的回退,离开了教学的有效实施技术难成其就,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技术应用不是语言教师的长项,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他们总有难以逾越的瓶颈,而这一瓶颈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学习打破的。除了利用常规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博客、语料库、百科全书等网络资源,丰富和深化语言教学的内容,提升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层次,启发学生迈入信息高速公路,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渴望,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

3. 努力实现课堂活动多元化

大班语言教学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室大、学生多、互动少、管理难都是其突出的表现。若是驾驭不好,教师会被迫采用一种“安全模式”,即:师生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如教师会选择做一名投影放映员,学生则各行其是,而课堂无序或是低靡的状态却难以改变。要创设一个健康、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实现自我超越,超越思想的束缚,了解“心理群体”,反思自我,研究教学,与时俱进,才能洞察学生的群体需求,优化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是语言课堂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是改善大班语言教学呆滞状态的有效策略,也是最具挑战的系统工程。为了寻求适应不同环境的教学方法,语言学家、英语教师等专业人员结合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英语教学展开跨学科研究,从而促进了多元互补的“后教学法”(post-method)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教学也正面临着“后教学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9]。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是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所起作用最形象的写照,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着积极的影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1]。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要有真爱,没有真爱的教育无法拉近师生间的情感,传道授业解惑也自然失去其基础,到最后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一种约束性的常规,而文明的传承也只能浮于飘渺。

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创设交流的绿色通道,无论气氛如何变化,都能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对话平台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使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学会领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体验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了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境界[10]。

五、结语

大班语言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往往是学生群体的心理表征,而在语言研究中引入心理哲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新的尝试,这将带来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一场心灵的对话,那是人与人之间一次新的交流之旅。

[1] 王德才. 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2] 冯展极. 试论大班额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技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 九州出版社,2003.

[4]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商务印书馆,2009.

[5] 植静. 研究当代消费者群体心理行为是广告学教学的第一要素[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

[6] 夏纪梅. 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J]. 外语界,2000,4.

[7] 莫锦国. 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J]. 外语电化教学,2002,5.

[8] 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9] 戴俊霞. 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

[10] 陈晓莉,侯新杰. 建和谐师生对话关系的对策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06,33.

The Speculation on Psychological Group in Teaching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PEI Ru-yi

It’s becoming one of the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teaching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that teachers are hard to manage a large class,teach on a routinization and students losing their interest. The past study on this issue avails on various layers, bu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psychological philosophy by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group” ,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unveiling the things behind and finding practical solutions.

a big class; 2nd language teaching; psychological group;speculation

G42

A

1008-7427(2010)11-0123-02

2010-08-22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

猜你喜欢
群体心理语言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语言是刀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