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视角

2010-08-15 00:54陈华森
关键词:原子化自由主义美德

陈华森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自由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视角

陈华森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个人;社会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社群主义是随着西方世界保守自由主义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它在批判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公共利益缺失、公共美德缺失的同时坚决捍卫人的社会性以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美德。在这一批判过程中,力图实现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与扬弃。

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古典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在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被新自由主义所代替。此后,西方世界在新自由主义的引领下出现了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然而,为了解救7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资本主义滞涨危机,保守自由主义(经济学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在8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保守自由主义重新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并保守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然而,保守自由主义又使西方社会出现新的问题,社群主义就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并作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批判者而出现。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论批判中,个人与社会关系是其批判的重点。社群主义在批判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公共利益弱化、公共美德缺失的同时探讨了人的社会性、公共利益和美德等主题,并力图对自由主义进行扬弃和超越。

一 从人的原子化到社会人

与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类似,社群主义者集中笔墨批评了自由主义导致个人原子化的现象。[1]他们基于对社群的重视而批评自由主义的个人与整体之间缺乏强有力的有机联系,批评其视野中的个人丧失了其归属感而导致个人的原子化。相对而言,他们从“整体主义的网络式的社群出发”来替代自由主义“从分析主义的原子式的个人出发”。据此,法国思想家梅斯特尔如此嘲笑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观:“世界上并没有‘人’这种东西。在我一生中只见过法国人、意大利人、俄国人等等。但如果说‘人’,我却从没碰到过。假如他真的存在,至少我不认识。”[2]在此,梅斯特尔所批评的人是自由主义视野中的脱离了社群特性的个人。对于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华尔泽担心道,当代西方社会“正开始成为极端孤立的个人、理性自大狂的发源地”,并呈现出“自由主义者制造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的面貌。”[3]因此,在社群主义的视野中,“去社会性”的光秃秃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自由主义原子化的个人观予以重笔批评。他们反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决定观并“指责现代自由主义者采取的是抽象的、个人主义式的立论。”相反,他们提倡一种“更具情景性和更敏于共同体的立论”。[4]这一共同体的立论即意味着要把自由主义的抽象的原子式个人恢复为个人的社会本性。以这一立论出发,当代社群主义者都对自由主义人的本质观进行了尖锐批评。

泰勒批评自由主义原子化的个人观把个人视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我满足的自我,在他看来,这种自我观将摧毁自由社会并导致社会成为一“自我实现者的社会,其隶属关系愈来愈被看成是可随便取消的,无法维持与政治社团的强劲的认同感,而这是公共自由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泰勒把洛克理论中的“自我”视为先验的与社会脱离的“点状自我”。但他却认为,“完全可分离的意识是个幻想,但这是由点状自我投射的幻影。”[5]不过,泰勒同时也指出,自由社会之所以没有被摧毁的真正原因正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人没有把自己视为点状的原子化自我。基于同样的理由,桑德尔也批评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所描述的孤立的、脱离社会历史背景的个人把社会和社群置于从属地位,于是,共同体对个人来说只具工具性价值而成为其自我认同的构成成分,这种先验的个人观一方面使个人过分关注其权利,另一方面也使个人“排除了一种公共生活的可能”。[6]

麦金太尔也对自由主义原子化个人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很可能使人与人之间变成“杂乱碎片的不和谐的杂烩”[7],因为它的自我观念中只有作为你、我、他的个人,而没有“我们”等“群”的概念。于是,它将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原子式的个人交往,在这种交往中,维系个人的社会纽带将被弱化。贝尔也认为,自由主义的个人有试图游离于社群的“出世”倾向,因为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必须脱离于社群的共识,以便能够理性地评价这些义务,并且在必要时批评它们。”[8]马克·图施奈特则直接将自由主义与原子论联系起来并对之进行批评:“自由主义的心理学假定了一个自主个人的世界,每个人只受他或她的特殊价值或目标的指导,而这些价值或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认为比他人所拥有的那些价值或目标更正当或更不正当。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们像一个个孤岛那样存在着,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外交事务来比喻。”[9]

在批评自由主义使个人原子化的基础上,社群主义力图为其人的社会本质观提供理论论证。他们一般从人的归属性、构成性或其文化和传统承继性来证明之,其论点基本上是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们运用了一套新的现代话语方式。例如,泰勒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他以大量方式依赖于他的社会。”基于这种依赖关系,人要“在与这个公共生活的联系中来确认自身”。[10]正因为如此,个人的自我不能孤立地,而只能通过公开或隐蔽的对话和协商方式来发现其特性,自我的特性在本质上依赖于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个人的实现应该是在与他人的对话和交往中而不是在其孤立的个人状态中实现的。[11]因此,单个的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而不是囿于其私域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个体,才能达到对其自我的理解并界定其身份认同。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人获得其所属社群的特性,社群的特性也同时融于个人特性之中。由于个人与其所处社群的一体性,脱离于语言共同体以及有关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公共讨论的人不能成为一道德主体。[12]总体看来,泰勒强调人对其所属社群的从属性或依附性以及个人与公共生活之紧密联系,因此,“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他周围的那些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得到描述的。”[5]这种自我观描述的并非“原子我”,而是作为“关系我”的人的社会本质

桑德尔为此从人的社会环境先于个人的存在的角度指出,个人只能发现自我而不能选择自我,因为社群决定自我的属性而不是反之,人的本质由他身处其中的社会环境所规定:“共同体描述的,不只是他们作为公民拥有什么,而且还有他们是什么;不只是他们所选择的一种关系(如同在一个志愿组织中),而是他们发现的依附,不只是一种属性,而且还是他们身份的构成成分。”[6]在他看来,自由主义的“自我”观排除了个人的构成性社会因素。而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就是构成性的“社会我”或“关系我”,而非孤独的原子人。麦金太尔也认为,只有理解个人所处社群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才能理解个人的本质。因为“一种环境有一个历史,而个人行为者的历史不仅是,而且应当是置于这个历史中的,因为没有环境和环境在时间中的变化,个人行为者的历史和他在时间中的变化就是不可理解的。”[7]据此,他把个人视为历史的叙事者,个人在其中形成其性格并选择其生活方式而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家庭、城邦、部落和民族等于是成为个人生活的既定部分和道德起点。正因为如此,自我并非先验的存在,其故事永远被包含在赋予其身份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之中,不管他是否选择。否则,自我(个人)将成为一个失去历史和传统的自我。

华尔泽也对人的时候本质观进行了论证。他指出,个人出生伊始就具有其社会身份,这种身份并非选择,而是被赋予。从这一角度上说,每个个体“一出生就被多种关系模式、权力网络以及各种各样的意义所包围着。这些关系、权力和意义的质量决定了他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3]因此,在他看来,社会也并非自由主义视野中的由持有不可通约价值观的个人构成的支离破碎的陌生人网络,理解社会的基础因此在社群而非个人,自由主义的结社自由更多地表现为个人自由退出团体和社群身份的自由而不是反之。贝尔对此也指出,游离于社群之外的个人是不可想象的,人的社会身份和共同体力量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如果一个人的社群的归属性得不到实现,这个人的‘人性’就受到了损害。”[8]基于同样的理由,米德也指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通过其个体经验反映或者理解了社会制度所体现或者表现的这些有组织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活动时,这些个体才能发展和拥有完全成熟的自我或者人格。”[13]

从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及其理论重建来看,他们主要是从理论上对自由主义的原子化个人的预设进行批判,在他们看来,个人天生即非原子态,因此,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只是一个虚假的前提。根据威尔·金里卡的总结,社群主义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自我是被‘镶嵌于’或‘置于’现存的社会常规之中的——我们不可能总是能够选择退出这些常规。我们必须至少把某些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当作为个人慎思的目的而给定的内容。”[4]

二 从个人本位到公共利益

古典自由主义从自然权利或功利主义的角度证明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现代保守自由主义继承了这一价值观。社群主义批评的正是这种个人本位价值观导致社会公共利益的弱化甚至缺失。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原则一般认为权利的天赋性而非后天性和条件性[14],他们认为权利主体只能是个体而非社群,社群或集体是个人的集合并因此不具有权利主体性。因此,权利只有落实到个人才有意义。在古典自由主义者看来,公共利益也只是个人利益的总和,脱离于个人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社群主义为此自由主义个人本位价值观导致社会公共利益的弱化或缺失。总体说来,他们“一是主张用‘社群’代替自由主义的‘个人’,二是强调‘公益’高于个人的‘权利’。这两点中第一点是最根本的,它是第二点的前提和基础。”[15]因为他们力图扬弃自由主义所导致的公共利益缺失并试图对之予以重建,其学说被称之为“公益政治学”[16],通过超脱于个人的公益政治重建个人主义价值中缺失的社会价值,并据此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

为了证明共同体公共利益的正当性,社群主义的首要任务是破——揭示公共善和公共利益在自由主义视野中的隐退,其次是立——论证公共善和公共利益的合理性。

在破的方面,泰勒从本体论层面批评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和消极自由观,批评其学说只把社会当作个人的集合,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理性观。他把个人主义视为现代性的三大隐忧之一,批评它使个人失去远大志向并使个人只关注其私域。在他看来,这种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导致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漠不关心”,[11]它使个人沦为原子存在,使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使个人主义蜕变为利己主义并导致公共道德的衰退和公共利益的缺失。麦金太尔为此也批评自由主义原子化的个人预设把自我与社会人为分割并导致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他看来,个人判断善和利益的根本标准在于对“善和共同体的利益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理解”,[7]他批评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前提所组成的政治社会只能构建一个个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子化个人的群体而非有机联系并有共同追求的社会共同体。它割裂了个人与其历史、传统与社群的联系,并忽略了个人权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有机联系。

为了为共同善和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提供证明,泰勒以共同体的先验性为理论假设。他引证黑格尔的话说,“对个体而言,共同体也是‘本质’,也是‘终极目的’。……隐藏于‘实体’和‘本质’背后的观念是,个体只是他们内在于共同体中的东西。”[10]因为个人不是能独立于社会的先验存在,人在社会之外是不能自足的。他据此认为,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价值观没有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因为个人权利必须实现于共同体之中,个人本位观也因此值得怀疑。桑德尔为此也批评了自由主义自我优先于目的和价值、个人权利优先于“善”的结论并认为,自我是一社会占有性概念,个人必须忠诚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然而,自由主义却从孤立的、脱离社会历史情景的个人概念出发将个人地位至上化并因此而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桑德尔据此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价值本位观并指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有序社会应当首先鼓励个人主义价值,如果个人主义意味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使个人只追寻自己的路而对他人的利益毫不关心的话(尽管也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6]

总之,社群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在其原子人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而导致公共利益的缺失,并竭力证明超脱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之合理性来扬弃和超越自由主义。

三 公共美德重建

在社群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导致个人的原子化以及公共利益的缺失,这一现实促使社群主义者企图找回个人在自由主义理念指导下所缺失的公共美德。[17]在社群主义视域中,公民美德的最重要内涵即公共生活的参与以及对公共利益和公共善的维护。

自由主义的自我观在社群主义看来是使个人孤身独行并使公共善和美德缺失的根本原因。为此,桑德尔对自由主义所导致的公共美德的丧失表示出了担心:“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我们卷入得越来越深,但是归属感越来越少。尽管自由主义的伦理所预设的无牵无挂的自我开始变得真实,……随着社会和政治组织的规模变得越来越无所不包,我们集体认同的条件变得更加支离破碎。”[18]社群主义的美德观在麦金太尔那里表述得更加清晰,他把美德或德性(virtue)视为社会共同体维系之必要并把它视为个人的“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7]这种德性在社群主义那里是个人权利和利益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德性的指引下,个人从社群中获得其生活的目的和价值,这种美德在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中表现为爱国主义,具体体现为公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奉献。他们据此批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爱国主义不相容,因为其自我优先于社群、权利优先于善的价值取向使人们缺乏完全意义上的祖国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感。

对此,泰勒认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民美德,建立在公共美德基础上的爱国主义即“共同善的强烈的公民认同”。[19]他认为,社会共同体中存在着一种不可还原为个体善的、并非个人善简单相加的公共善,它是所有人的共享善,是善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据此批评自由主义把社会变成了一个单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性社会”,并摧毁了美德实现的必要条件——公共生活。相反,他认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可以实现公域与私域的结合,实现个人对共和国的认同以及个人参与与自治的统一。“正因为参与性的自治本身常常是在共同行动中得到实现的,把它看作恰当地受到共同认同的激发也许就是顺理成章的。正因为我们在共同行动中行使自由,我们把这种自由当作共同善加以珍视就是自然而然的。”[18]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在社会存在方面表现为对自由主义个人本质观的错误认识以及所导致的公共利益的缺失的批判,在社会意识层面表现为对自由主义公共美德缺失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社群主义力图实现公共美德重建之任务。不过,社群主义的美德观具有明显的完美主义特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它似乎要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在他们的理论话语中,个人似乎在社会中所担当的只是单向的“被构成”角色,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则很少设计。正如有学者所言,“社群主义开出的药方固然美妙,但其根本弱点是,在当代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它究竟有多少可行性。社群主义批评自由主义的基本概念带有虚构性,而他们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同样具有不可避免的虚构性,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20]当然,社群主义发现并揭示了自由主义对私域和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过分强调而导致个人的原子化,同时也揭示了在这一个人观基础上而导致的公共利益缺失以及公民美德的缺失等消极社会现实。从这一否定和扬弃来说,即是一种思想进步。

总体而言,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自由主义所导致的社会现实的消极面的反思,正因为如此,它才会作为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并对之进行批判。也正因为包括社群主义在内的西方政治思潮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才迫使自由主义在内外交困的现实面前实现其理论的转型。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自由放任主义者只是少数。当然,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重在伦理和道德批评,而建设性的措施则颇显乏力。

[1] 对此,滕尼斯也指出,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的结合之中,这些结合是人的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的基本特点,因此,“社会是公众性的,是世界。”(参见(德)斐迪南·滕尼斯1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1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2] 李强1自由主义[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3] (美)华尔泽1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1世界哲学,20021

[4] (加)威尔·金里卡1当代政治哲学(下)[M]1上海:三联书店,20041

[5] (加)泰勒1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1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

[6] (美)迈克尔·桑德尔1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

[7] (美)A1麦金太尔1德性之后[M]1龚群,戴扬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8] (美)丹尼尔·贝尔1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1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

[9] 应奇,刘训练1共和的黄昏[M]1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

[10] (加)泰勒1黑格尔[M]1张国清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

[11] Charles Taylor,The Ethics ofAu thenticity,Cambridge,Mass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 pp14724811

[12] Charles Taylor1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Cam2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p129211

[13]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1心灵、自我与社会[M]1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

[14] 对此,诺齐克宣称:“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都不能对他们做的,做了就要侵犯到他们的权利。”(见(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1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1

[15] 徐大同1当代西方政治思潮:70年代以来[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

[16] 俞可平1社群主义[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17] 安东尼·吉登斯在论述社群主义的起源时指出:“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望,……导致了近年社群主义思想的崛起。对社群主义者而言,社群和整个市民社会的巩固能够克服市场的支配地位带来的社会分裂。……社群主义代表了一种‘恢复公民美德’和‘振兴社会的道德基础’的呼声。”(参见(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1

[18] 应奇,刘训练1公民共和主义[M]1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

[19] Charles Taylor,Philosophical Argument,Cambridge,Mass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1 p119411

[20] 顾肃1全面认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J]1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The D ilemma of L ibera lism and Its Surpa ssing: the Cr itic ism of Comm un itar ian ism to L ibera lism

CHEN Hua2sen
(Historicaland Political schoolof Guizhou Normal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communitarian ism;liberalism;individualism;individual;society

Communitarianism appeared after 1980 s is a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ideological trend with the growing of conservative liberalism1 Itdefends the socialnature of individual,public interestand public virtue,meanwhile, itcriticizes that liberalism has resulted atom ized individual,deficiency ofpublic interestand public virtue1 In this p rocess,it tries to transcend and sublate the politicalconcep tion of liberalism1

C 912167

A

167322804(2010)0420009204

2009209205

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批准号:05JZD000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原子化自由主义美德
诚实是美德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基层社区医养结合“原子化”: 形成机制及破解路径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机器人或将令人类进入“原子化”时代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量时灰化温度与原子化温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