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准则违反看隐喻的认知理解

2010-08-15 00:54
关键词:图式含义隐喻

旷 战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从质量准则违反看隐喻的认知理解

旷 战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质量准则;认知语境;隐喻认知理解

介绍了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以及隐喻理解的生成机制。从质量准则的违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的推理过程、认知文化图式等方面对隐喻的理解作出阐释,以期为隐喻的认知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美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 1975年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他[1]曾明确指出隐喻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是会话含义的一种尝试。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年代,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隐喻的意义已超出修辞范围,意味着[2]“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即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日常言语交际中,像“Jack is a lion”“Sally is a block of ice”这样的句子使用显然有悖常规,要理解其含义,人们就必须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展开类比联想。那么,有那些因素影响到映射过程?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隐喻的理解?笔者试图通过质量准则的违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的推理过程、认知文化图式等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对它们作出阐释,以期为隐喻的认知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一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格莱斯 (1975:45-48)认为,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交际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即每一个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际公认目的或方向 .其主要内容如下:

(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当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洁而有条理 。

会话含义理论以合作原则为基础。交际中说话人的话语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的,目的是传达一种潜在的真实意图,听话人就会根据双方共有的知识、常识来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便是会话含义。

格莱斯[3]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一般性会话含义和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特殊性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所在。会话含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4]: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

二 隐喻理解的生成机制

随着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隐喻已突破了修辞学界限和作为词语之间互相替换的思路,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作为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隐喻的认知理解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定义为一种基于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映射的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行为随着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总是根据新事物的特征,在大脑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与新事物相联系的图式,使它们发生关系,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范畴,隐喻理解亦是如此。莱考夫[5]对隐喻理解是:所谓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认知图示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目标域通过始源域被置于空间的物质的经验之中。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始源域的概念和感知层中起中介作用的图式也在目标域中活化了。根据这个观点,隐喻的认知理解中图示是一种抽象表达,它将一个抽象域的概念结构,建立于另一个更为具体的义域的感觉基础上。始源域出现只是为了目标域的另一种概念化,使它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

比如理解“Encyclopedias are goldmines.”这一隐喻时,我们可以把目标域百科全书中的一系列属性映射始源域金矿中的一系列属性,百科全书:知识丰富,人们可以汲取有价值的知识……金矿:含有金子,可以提炼出许多金子;金子价值高……经过推理,有关百科全书的属性便映射到金矿的图示认知架构上。“价值高”这一共性使得金矿与百科全书并置在一起。通过这种映射的语义转移,抽象难懂的概念就得具体生动。

三 质量准则违反与隐喻的认知理解

1 质量准则的违反与隐喻的认知理解

质量准则是合作原则的第二条准则,生活中很多隐喻都是对该准则的违反。因此,为理解其内在含义,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推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喻的使用就成了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对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的理解过程,又促成了人们对隐喻推理机制的理解。例如:

A:What do you think of hiswife?

B:He has a lioness at home.

字面上看B的答话中用的是 lioness(母狮)在家,显然这个词的使用违反了质量准则,一定另有所指,这句话就由普通语言变成了隐喻。他故意违反质量准则的目的是想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它们相互作用,从而让A发现两者的相似性,进而推导出这样的隐含意义:那人的妻子在家中就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丈夫只能顺从。

不过,单从违反合作准则去理解隐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这样做至多只能说是提供了部分地辨认隐喻的标准,远没有揭示隐喻的实质。能辨认隐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更根本的是解释理解这种现象。[6]上面所举的例子,明显违反质量准则的情况,听者可以容易地辨认出隐喻来;但有些话并非如此,对它们既可以作字面上的理解,又可以把它们作为隐喻的用法来理解,例如:We were on the same boat既可以理解为我们同乘一条船,又可以理解为我们曾经患难与共。对于这样的隐喻,格莱斯的标准不能即刻起作用,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听话人无法判断这样的话语是不是隐喻。所以单从语义的角度去解释理解隐喻,显然不够,隐喻的理解必须牵涉到语境的因素。

2 认知语境与隐喻的认知理解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对理解语言可谓必不可少。语境具有释义和制约两大功能。前者指语境可用于解释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意义;后者指语境对交际双方在语言使用上的制约作用 (何自然,1997:210)。

人的知识结构[7]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的结果,而具体场合及个人经常用到或出现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这样一来,原来的知识结构就变成了推理的逻辑部分,原来的具体语境就变成了大脑中的种种关系,这种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认知语境。它不是在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之前就预先确定的,而是隐喻理解的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动态变化的。

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没有认知语境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有人说“I hated Shakespeare at school”,对于这样一个隐喻,到底他是讨厌班上一个叫 Shakespeare的人呢?还是讨厌 Shakespeare的作品呢?没有具体语境,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你了解他平时文学不好这个认知语境,含义也就不言自明。再如“He is a machine”,说话人到底是要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还是说他待人冷漠,工作方法缺乏灵活性呢?没有认知语境,这样的隐喻将无法理解。

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对于隐喻的理解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它直接影响交际双方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如果他们对认知语境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就能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就能取得成功的交际。

3 隐喻的理解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

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意的推导。[8]对隐喻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而且这种冲突原则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扩展了的更大的语境中才能消除。而隐喻含意的推导则需要交际双方借助认知环境,借助演绎推理去进行。

在隐喻的推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隐喻进行字面的语义解码,然后从隐喻的语义解码意义再得到隐喻的本体概念,隐喻的本体概念再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按照 Sperber &W ilson(1986:46)[9]的观点,关联才是交际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因为关联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在隐喻理解认知推理过程中,最佳相关原则这种心理机制将会自动起作用,人脑自动选择认知语境中与隐喻的本体概念最佳相关的假设。这些假设又构成了理解隐喻的认知语境,而认知语境和隐喻的本体概念相互作用,其中最佳相关原则又在自动起作用,使得推导者能够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如“Argument is war.”此隐喻输入听话人之后,听话人首先对其进行语义解码,得到争论的概念,然后最佳相关原则自动起作用,激活认知语境中与争论和战争相关的一切假设来构成理解此隐喻的语境,在最佳相关原则的作用下,结果是产生了一连串的语境隐含,其中许多因互相矛盾而被自动丢弃。没有某一个语境效果很强的隐含自动地出现在听话人的头脑中,而是一组相对来说语境效果较弱的、不是很确定的隐含出现了。这个隐含与争论和战争的激烈程度有关,最后听话人通过争论和战争的相似之处推理出这句话的内涵意义。

因此隐喻的理解过程可以看作是听话人寻求最佳相关的过程和认知推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认知语境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而这个过程所使用的推理原则便是最佳相关原则。

4 认知文化图式与隐喻的理解

众所周知,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10]

认知文化图式充分体现了人类已有知识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隐喻的认知理解的全过程。隐喻的认知理解实际上是交际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听话人对隐喻的认知理解就是借助他和说话人共同享有的认知文化图式和相关语境实现的。人们在理解隐喻时,需要将隐喻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背景知识相联系。一般说来,交际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对隐喻进行充分的理解。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听话人能否正确、完全地接收理解说话人所传达的意图、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是否存在相关的认知文化图式。如果听话人的头脑中有说话人相关的文化图式,并且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加快他对隐喻的认知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大不相同。双方输入的信号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整的图式,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图式备用,导致理解的障碍。[11]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隐喻,不同民族就会得出不同的喻义。例如: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 him magpie中的 “magpie”如果理解成汉语的对等词“喜鹊”的内涵意义 (喜事,吉利,运气等)就会和“magpie”在英文中“唠叨,饶舌”之意相去甚远,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隐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交际双方应尽量在大脑中建立并充分调动尽可能多的认知文化图式,使目的语更好的再现源语文化,才能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的认知理解是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违反会话原则的质量准则结合认知语境、隐喻理解的推理过程、认知文化图式去理解隐喻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揭示隐喻理解的本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渐交融,交际双方文化图式也将互相影响、互相沟通,

那么当交际双方拥有共享的文化图式时,对隐喻的认知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深入。

[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5-48,312.

[2] 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 of Metaphor[A] .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3] Grice H P.Meaning[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 (3):377-388.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5-57,210.

[5]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1-73.

[6]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63-166.

[7] 旷战,唐德根 .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会话含义的理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 116-118.

[8]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32.

[9] Sperber,Dan&.W ilson,Deirder.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6:46.

[10] 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0-213.

[11] 孟建钢 .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 [J].中

国翻译,2002,(5):29-33.

Key words:quality maxim;cognitive context;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Abstract: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productive mechanis m of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the paper discusses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from violation of qualitymaxim,cognitive context,inference process and cognitive cultural schema,trying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Metaphor and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it.

Cogn itive Comprehension ofM etaphor from the Violation of QualityMax im

KUANG Zh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411201,China)

H 315.9

A

1673-2804(2010)04-0132-03

2009-09-08

猜你喜欢
图式含义隐喻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