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2010-08-15 00:54
关键词:素质法律大学生

赵 晶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赵 晶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法律素质;法制教育;高校;大学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归宿。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高校“两课”中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探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具体措施。

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应以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为指导,根据法律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训练。而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两课”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高校学生必修课程。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必须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

一 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所具备的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实践的总称。(1)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基础,其核心是对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的了解、把握,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是决定公民行为合法性程度的基本要素。(2)法律意识是公民在对法律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追求为目的的法律理想和信仰,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是一种理性境界。(3)法律能力,是指公民对法律的接受、理解、思维和运用等潜在品质的总称。法律能力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法律知识的多少和法制意识的强弱,最终都会在法律能力中反映出来。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法律实践水平,又往往反映国家和社会法律实践水平。因此,应当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用法能力。[2]

就大学生而言,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形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并与违法犯罪做斗争。

二 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原因

从法律素质的构成要素审视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的问题:一是大学生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大调查表明,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存在许多法律盲点。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了解普遍匮乏、简单、粗浅、不准确,甚至存在严重错误。[3]尤其是与自己的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贫乏。在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4]例如,经济金融类专业学生学习过公司法和经济法的竟然只有30%不到;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过卫生法学的更是不到10%。二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较淡漠,尤其是缺乏权利意识和尚法意识,实践中常表现为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违法现象仍较普遍。[5]

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法律素质偏低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我国的法制进程。二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三是社会其他因素。

三 提高大学法律素质的途径

笔者认为,提高大学法律素质应从法律素质构成要素的三方面入手:一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要以法律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二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要以法律能力的提高为重点;三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要以体现法律精神为核心。我们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都可从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做起。高校“两课”中的《法律基础》课是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它承担着在高校学生中普及法律文化,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接受校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1 高校法律基础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⑴高校法律基础课以法律基础理论为主,一本教材包括了法理、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内容,主要侧重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对学生针对性不强,不具有作为普法教材应有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

⑵由于教材内容量大,大纲规定的三十几个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导致教学犹如走马观花。教师为赶进度,只能将知识点简单地罗列、堆积,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都无暇顾及;学生则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过关了事,结果是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5]

⑶法律知识与实践应用脱离,学生缺乏法律社会实践经历。学习法律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学点法律知识,而是为了知法、守法、用法,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但调查反映,大学生一方面法律知识匮乏,没有系统的法律理论;另一方面,学到的法律知识又与实践相脱离,没有法律应用的实践和经历,未能学以致用。法律学习普遍源于课堂,止于课堂,没有把握实践的途径与机会。对于涉法问题不能从法律角度分析解决,不善于应用。这说明了单纯学校教学的局限性,也反映出知识传授性教学目的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尚法理念的养成。[3]

⑷由于《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内容,虽然其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但因属于非专业课,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由非法学专业教师兼职任教甚至跨专业任教的现象较为常见,教授者的专业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难免使大学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5]

2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⑴改革第一课堂教学,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①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尚法观念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尚法理念是崇尚法治的理念的简称。它要求全社会所形成的主流法治观念和信条为:只承认法律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是唯一最高权威,法律至上。[3]如果能把培养学生崇尚法律和法制精神作为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传播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价值观,把具体的法律知识精心“裁减”,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否则很容易照本宣科。[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法律的权威观念,使学生对法律的权威性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积极维护法律。

②课程内容体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本原、本体和核心,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对于高校来说,育人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育人的对象是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法律基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到法律制度就在自己身边,并且为自己和他人正常生活、学习、发展所必需,从而产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积极性。根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专业法律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等除了学习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外,要求了解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票据法》、《会计法》、《合同法》;艺术类专业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医学专业了解《卫生法》,理工类了解《环保法》以及教育类专业学生了解《教师法》,《教育法》等。

③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师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要更新教学手段,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电视教学。使课堂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既节约时间,又吸引同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7]

⑵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①举办校内法律文化活动。学校、院系及法律教研室应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文化活动,如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宣传法律的文艺演出、模拟法庭等,都不失为良好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办学育人的经验,根据大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要,在校园内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兼职、实习、就业、与人相处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或法律咨询活动。因为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法制环境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急待解决,如果针对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②深入社会实践。应经常组织同学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社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情况和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可选择合适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参观学习,了解法律的运作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会和感受法律的尊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了解和评价法律的曲直。还可鼓励他们参加每五年一次的区(县)人民代表选举活动,使他们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的同时,熟悉我国选举法的基本内容、选举程序和基本原则等。有条件的还可建立大学生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还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同学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如“31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尤其要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法律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送法下乡”活动,在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促进自己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提高。[7]

③允许学生广泛参与学校规章制定过程。学校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有的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使大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

⑶增强师资力量。师资薄弱是影响大学法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此,一要加快师资专业化步伐,要配置法律专业教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学生授课,讲专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丰富大学的法律教学。[9]191使学生在同专业法律工作者接触的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总之,强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通过以上措施,使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方式多样化,使法律基础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作用。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德育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1] 杨崇真,于秋波1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1[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1

[2] 王卫平,刘永庆1试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J]1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1

[3] 卢宏业1尚法理念的必然、实然与应然——大学生尚法理念现状及培育[J]1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9)1

[4] 彭鸿雁,浅论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和思考[J]1宿州师专学报,2001,(3)1

[5] 柳卉,蔡红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思考[J]1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6] 郑亚娟,大学生尚法理念的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

[7] 刘超捷,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探讨[J]1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2)1

[8] 许会明,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思考[J]1职教论坛1

[9] 陈咏梅,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育研究[J]1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Ba sic Law Subject Teach ing Explora 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 ts’law Con sc iousness

ZHAO Jing
(Xi’an Medical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21,China)

legalquality;legaleducation;university;students

Develop ing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aw students is the end2resultof the legal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 In this artical,the quality of the current legal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analyzed,and Basic law subjectof“Two Courses”teaching reform as the core of imp roving the quality of law studentsof specific measures1

G 64213

A

167322804(2010)0420107203

2009208211

猜你喜欢
素质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