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探析

2010-08-15 00:46赵先卿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全脑目标体育

马 力,赵先卿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探析

马 力,赵先卿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体育教学目标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与标准。它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导向、激励和标准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上,体育教学目标一直是研究者们广泛讨论的热点。

1 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历史回顾

1.1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一元化的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这一术语在我国出现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有关文件与理论建设,只阐述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很少涉及目标的制定。直到80年代中期,体育教学目标的说法逐渐得到认同并开始在体育教材中使用。因而,研究者普遍认为早期的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任务的表述实质上也阐述了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包含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3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述为:“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1]在处理目标体系的内在关系问题上,主张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2]初步形成了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1.2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从一元化向三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体育思想开始解放,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和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出现使体育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目标,从80年代后期开始,体育教学应发展学生体育学科能力、获得整体运动效益、从整体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等观点纷纷涌现。我国于1992年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增加了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的目标要求,在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又进一步提出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2000年的新体育课程与标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从3个目标、5个领域阐述体育课程目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规定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制定。

1.3 现行的体育教学目标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得“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无疑要受到“人本理念”的驱动,学生现有成长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为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目标还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对各个水平阶段的体育教学明确了基本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都包含了5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它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性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同时涉及了3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以掌握动作技能,学会锻炼方法为主,并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构成有机结合的相互关联的目标体系。

纵观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增强体质、发展身体健康到发展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从强调知识技能掌握到注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从国家需要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等一系列变化,体育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发展。

2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反思

2.1 学校体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几乎一致,都是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三基”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且在体育课程内容上、课的组织形式上都几乎相同,没有太大的差别,缺乏针对性。或许正是由大学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才导致在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高度一致。但实际上中小学生在年龄上明显小于大学生,其生理、心理特点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相同显然不符合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再加上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相似,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学生的体育课似有“炒冷饭”之嫌,自然难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2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力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进行调节的。目标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保持一定的可变性,使其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变化,能有必要的调整。[3]尽管30多年来我国的大中小学一直都开设体育课程,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品质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在某些程度上已不再适应当前和今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技能、技巧,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是没有改变的。从近几年学生体质调查指标的逐年下滑,以及体育人口调查中学生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可以看出目标未能实现。

2.3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导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如: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但究竟学生锻炼身体达到什么程度,是锻炼时间还是锻炼次数,是锻炼身体的强度还是密度,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也可以很清楚的评价自己。这种没有量化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操作起来都很困难。

2.4 如何使教的目标转换成学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其实际运作中,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有待改善;对学习主体的需要及其个体价值的确认还有待更进一步的重视;教与学目标的转换机制有待完善。[4]

3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体育教学以学生需要为主题,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目标倾向。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从整体上最能反映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学校体育的特点优势,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体育教学目标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体育教学目标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3.1 终身体育的目标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以往是以“体质教育”、“培养能力”、“技能教育”为主导思想,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教学改革的开展,其不足之处已日渐明显,所以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仍存在旧的观念和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要提高认识,明确体育教学的实质,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贯穿学校体育教学的始终。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他的专著 《终身教育引论中》,专门论述了体育运动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这一发现引导我们更好的反映体育运动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民的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把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观念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这不仅是当代世界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更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2 健康教育的目标

健康是伴随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占的比例非常高。运动作为一种促进健康的方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重视体育中的健康教育,是21世纪体育课程拓展的主方向,将是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最合理的选择。它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采用明智的决策,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良性人文环境。

3.3 体育教学目标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002年新纲要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5个维度。虽然它是课程层面的规定,但它同样也约束和规定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维度。使教学目标突破了传统的“三基”目标体系。呈现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4 体育教学目标应更加具体化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性。这种没有量化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操作起来都很困难。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尽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指标来描述。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技能、技巧这个目标,不用“掌握”这个词,而是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定具体的目标。

3.5 “全脑体育教育”的目标

从90年代起,随着人类思维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全脑技术”和“全脑教育学说”的观点。也就是更强调把人的左脑和右脑与计算机3方面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全面地开发人的大脑功能,从而进一步挖掘人的各种潜能,包括人的大脑潜能和人体的运动潜能。在这一形势下,风靡世界的“全脑技术”,是当今一种独创的新方法,对于当前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脑教育”和培养“全脑型人”应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5]单纯发展左脑和右脑都不能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很难完成整体的体育教育目标。全脑型体育教育学说,使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密切相关,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之间的矛盾,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探讨实现培养全脑型人的全新途径。

[1]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424.

[2]王占春.浅谈体育课的三项基本任务[J].学校体育,1981,(1): 22-25.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4]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1):45.

[5]徐本力.从“身心一统体育教育思想”到“全脑体育教育思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84.

On Teaching Objectiv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Ma Li,Zhao Xianq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The article,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reviews and reflects on the basic issue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It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reveal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ecasts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reform and opening-up;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objective

G807.01

A

1672-447X(2010)04-0108-03

2010-04-28

马 力(1975-),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胡德明

猜你喜欢
全脑目标体育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