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妈祖文化影响下的莆田港里古村建筑形态

2010-08-22 12:31
山西建筑 2010年20期
关键词:自然村妈祖民居

张 钰

港里村,古称黄螺港、贤良港,位于距福建莆田市市区42 km的忠门半岛北岸管委会山亭乡南面偏西的滨海处,南面与湄洲岛隔海相望,北靠山亭,东接莆禧村,西连山柄村,总面积2.6 km2。港里村是妈祖的故乡,其建筑及村落形态深受妈祖文化的影响,这种得天独厚的背景使其建筑特征和福建以及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性。

1 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初出生于福建莆田沿海仕宦之家。她平素乐善好施,关心乡里人民疾苦,为民驱害除病,尤其热心救助海难,28岁在湄洲岛羽化升天,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行善的女子,就在她去世的地方立祠奉祀,尊称她为“通玄神女”。

妈祖最初的影响只限于湄洲岛,在妈祖死后约100年,其信仰逐渐扩大,再加上历代皇帝都是相信天命的,他们不断给妈祖加上褒扬的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这些赐号奠定了妈祖成为海神的基础,妈祖于是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海上保护神,其信仰也深入民间各地,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妈祖信仰。

2 研究港里古村落的现实意义

1)社会意义——港里与我国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清复界后重建的妈祖祖祠就是由闽台信众共同集资修建的,此后双方往来不绝,目前港里保存的妈祖祖祠、妈祖故居、古碑、妈祖像等都可以作为涉台文物,体现深厚的闽台情缘。从这个角度看,妈祖信仰打破了两岸政治上的坚冰,加强了两岸的交流,妈祖也成为和平与吉祥、平安的化身,成为一条重要的纽带团结起两岸的民众。2)经济意义——港里还有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神秘的“风水”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渔商文化,保存传递的历史、文化、艺术、情感意象丰富而独特。同时,港里还可以依托国家级风景区——湄洲岛,着力发展以妈祖信仰、民俗采风、渔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项目,大有可为。3)建筑意义——港里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落格局保留比较完整,并有形式多样、价值较高、成片保存的古民居、古村道、古井、古宫庙、古亭、古码头、古塔等。这些建筑集中体现了莆田沿海建筑的典型特色,是地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等建筑文化的物化体现,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4)历史意义——港里是妈祖的故乡,保留了大量与妈祖信仰有关的建筑。除此之外,港里还保留有大量与妈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港里还有古碑、古牌、古籍、古神像等保留下来。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妈祖的信众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而对于妈祖研究者而言,也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 妈祖文化对港里古村建筑形态的影响

3.1 港里村的总体布局

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同时以天后宫或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港里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目前古建筑、古文物保留比较多的自然村有3个,分别为上后厝、宫兜与港尾,这3个自然村集中分布形成一大片聚落,以道路联通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港里传统民居分布在贤良港天然澳口方便渔业往返处,以后逐渐往山坡上发展,多集中在低山腰高程在海拔20 m~100 m之间,根据自然地形,依山就势,组合建筑群体;村内道路随坡起伏,就势曲折,路的宽度在2 m~5 m不等,路面铺设有条石、海边杂石或带路阶的山坡路几种,形成独具特色的步道;建筑单体顺应地形,鳞次栉比地相连;布局自由灵活,构成了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有机形成集市街、居住街;房屋的朝向以面海为主。由于山高坡陡,基地进深较浅,无法建成多进院落的群组布局,多为“一颗印”式的单体建筑,依循山坡等高线错落比邻布置。由于用地不易得,多为2层楼房,不超过3层。

港里村的布局体现了以地缘为主,辅以血缘、宗教信仰体系影响的村落布局特点。聚落中屋舍鳞次栉比,路阶高低曲致,背靠洞山,面向宽阔的海域与湄洲岛,整个村落远远望去,古朴宁静而又气势恢弘。

3.2 与妈祖有关的建筑

3.2.1 天后祖祠

天后祖祠位于港里村上后厝自然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清乾隆年间宗祠按礼制建筑重建,中殿祀妈祖,殿前设拜亭,后殿祀妈祖父母和林蕴以下列祖。现存建筑依清代旧制修复,坐北朝南,占地615 m2,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牌楼)、钟鼓楼、照壁、砖埕、门殿、砖埕、拜亭、中殿、天井、后殿。中殿为硬山顶抬梁结构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中祀妈祖,妈祖像为南宋传承至今的木雕软身妈祖神像,极有文物价值。门殿大门两侧沿用清初抱鼓石,祖祠中还保存有清代“奉旨春秋谕祭”牌、《重建天后祠记》碑等文物,共同组成了妈祖祖祠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祠飞檐翘角,红砖、红瓦,彰显莆田当地建筑风格。屋顶灰塑精巧生动,彩画色彩鲜艳亮丽,较富艺术表现力;祠内木构架比较简洁,只是在垂花柱、雀替、斗拱、神龛等细部施以木雕,上施彩绘,浓墨重彩;石雕比较突出,抱鼓石、基础等部位石雕比较精细。

3.2.2 灵慈东宫

灵慈东宫位于港里村宫兜自然村,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历代重修,主祀妈祖。建筑古朴典雅,为进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省卷的重要文物点。宫坐西北向东南,占地279 m2。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由前殿、甬道(两旁天井)、后殿组成。建筑为硬山顶短檐穿斗式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为次间宽度的两倍多。元代再次褒封妈祖并赐额“灵慈”,又因其地处古码头的东侧,故名。该宫布局以甬道连接上、下殿,形成“工”字形建筑布局,是唐宋中原地区“工”字殿,“工”字厅建筑布局传播至南方的遗响。宫的大门为“凹斗”形的大门,与本地其他“凹斗”形大门的古民居同为本地乡土建筑的典型特点。大门两侧倚柱为连础瓜楞形石柱,为宋代遗构,宫中所祀妈祖神像沿袭“妃”的红袍服饰。

3.2.3 灵慈西宫

灵慈西宫位于港里村港尾自然村,主祀妈祖,创建于宋代,元代毁,清复界时重建。宫坐东北向西南,占地688 m2。建筑保持清代风格,为三进三开间布局,带两天井、连廊(见图 2)。宫细部装饰比较讲究。木梁架精雕细刻,神龛、斗拱、垂柱等部位木雕精细浓墨重彩,鎏金沥粉。该建筑正立面石雕突出,门前双狮耸立,灵动俏皮;墙上大理石雕贴面,松鹤延年、禄竹争春、福禄寿等题材的石雕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石雕盘龙双柱,采用浮雕、镂雕等手法相结合,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雕花青石柱础简洁大气。屋顶装饰也极为出众,不仅飞檐翘角,燕尾脊灵动飘逸,而且使用嵌瓷、灰塑等装饰形式,凤凰、仙鹤、风师爷等题材的装饰造型均逼真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

3.2.4 妈祖故居

故居依山面海,坐北朝南。二进两廊五开间布局,步步高升,平面左前方有一棵榕树。梁架结构保留了地方特色,以砖墙承重。其构架形式、雀替木雕做法、外立面造型、屋顶形式等均保留了地方特色。比如红砖红瓦,瓦上压砖、筒瓦,屋脊为燕尾脊,并有精细的灰塑,悬山檩条端口均有圆形护檩瓦片保护,并钉有铁钉;正立面墙面以六角形和菱形红砖作装饰,柱础为青石雕花等。

3.2.5 接水亭

接水亭在本村西头自然村。宋代已有,历代重修,今又重修。旧时因亭修在海潮与淡水交接处而得名,该亭原是专为出海归来的人避雨之用,并祀观音以保出海人的平安,又是传说中妈祖父母祈求观音赐子的庙址,亭为硬山顶穿斗式结构的清代风格建筑。

4 结语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吸收造就了港里古村传统聚落所独有的建筑形态,使其成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现代建筑创作起到启示作用。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其带来了许多使其不复存在的潜在危机,这就要求我们迅速采取合理措施,对现有的民居建筑形式进行彻底地调查研究,并且做好民居未来发展方向的保护、更新以及开发的具体规划。只有这样,我们的地域性特性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永久的传承和延续。

[1] 戴志坚.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黄汉民.福建传统民居[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3] 李长杰.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 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5]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许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 常 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8] 阮仪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9] 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0] 徐正光.聚落、宗族与族群关系[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0.

猜你喜欢
自然村妈祖民居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妈祖之光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民居智库
妈祖祭典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