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身世沉浮与诗词的联系

2010-08-28 06:06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首词李清照词人

季 洪

李清照身世沉浮与诗词的联系

季 洪

活跃的生活,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李清照词多发于本人肺腑之感,把女性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自然真率地表现了出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的词之所以流芳百世,这与她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李清照 生活 艺术

在词这种文学样式兴起的宋代,涌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词人,诸如柳永、秦观、苏轼、辛弃疾、周邦彦等等。而宋代最负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却作为一面旗帜,一面婉约派的旗帜,名垂千古。

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将自己特有的敏锐感受和真实意图寓予作品中,让后人看到一位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不矫揉造作,不遮遮掩掩,全然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地位,还得益于她的女性身份。因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摹写女性情感生活,即“男子而作周音”(田同之《西圃词说·诗之辨》),因此他们虽以写男女离愁别恨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难免发生“隔靴瘙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即便如“大得声称于世”的柳永词,也有“词语尘下”的弱点(李清照《词论》)。而李词多发于本人肺腑之感,把女性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自然真率地表现了出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的词之所以流芳百世,这与她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我下面就具体地来分析她所创作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密切联系。

活跃的生活,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来往密切,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其母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自然是耳濡目染,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和其他闺房里大户人家的小姐相比,她的先天条件已是得天独厚,再加上她天资聪慧,极富文学异禀,又酷爱读书,博闻强志,最终登上了文学高峰。

李清照的才华,自少女时代就已崭露头角,一首《点绛唇》将她十二岁少女时候蓬勃的青春气息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作为名门闺秀,不穿鞋而着袜行,含羞迎笑,倚门回首,假装嗅青梅。活脱了一个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而另一首《如梦令》更是将李清照无拘无束的生活活生生地描述了出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中的李清照,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却在她身上留下了天然朴素的印迹。无疑,这时期的李清照是活泼的,是毫无愁绪的。就如冰山上的雪莲,纯净得没有杂质。词人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八年。

晃眼过去,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大学士赵明诚,这也标志着她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年时代过去了。赵明诚也出生于官宦世家,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热爱收藏金石书画。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同样醉心于文学艺术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生活十分美满。明赵杰就称其为“佳人才子,千古绝唱”(赵杰《古今女史》)。在婚姻幸福美满的这段日子里,李清照的日子可以说是有滋有味。这时期的生活我们可以从她的《减字木兰花》中看出:“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燕尔,早晨买一枝春花,怕丈夫猜测自己的容貌不如花儿美,就将花儿斜插在带着清露的云鬓上,要与花比比谁更美。这首词将李清照的活泼、开朗、爱娇的少妇形象表现地活灵活现,也可见她婚姻生活的有趣和对婚姻生活的满足。但是由于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因此,夫妻的离别就给李清照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些悲愁、苦闷以及思恋。作为一位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会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例如她新婚后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首词中,“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 都融入了词人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刻骨铭心的相思如夜空的烟花,绚烂了词人整个身心,真实地融入了她的文学作品中。又如《醉花阴》中的句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寓情于景。将花比作人,“瘦”成为全文的词眼,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作动态描写,让帘外的黄花和帘内的人相互辉映,达到花与人的合二为一,人比黄花瘦,形象地表达了闺中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将离别的相思之苦、万端思绪诉诸笔端,女主人公的形象更显丰满细致。

在四十五岁之前,李清照过着的是学者、作家、贵夫人的比较安逸平静的生活,沉浸在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幸福中。但世事难料,特别是在那个社会动乱的年代。

靖康之变过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她最为依赖和深爱的丈夫去逝,接着就是被人认为有通奸之嫌,受尽重重磨难,客居异乡,不断漂泊,心灵和精神都受到严重的撞击和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词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痛不欲生的情感反映在作品中,就像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李清照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春天”在金华所作,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金华,时年51岁,长期的流亡生活已使她疲惫不堪。这首词所透露出来的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片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七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的环境,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却又不只是失去丈夫的寂寞空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观地表现了女主人的心事重重、满腹心酸。那样一个普通的清晨,那样一种倦怠情态,那样一种痛彻心扉都活生生一目了然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清照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因为长期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曾经和丈夫共同收藏的一些金石玉器也都失散许多,李清照越发地悲哀愁苦,原先富足安逸的生活已如梦幻泡影,一去不回,回忆只是徒增伤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动乱,百姓民不聊生,这些都无疑在李清照的创作中蒙上了挥散不去的阴影。这一时期,便产生了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历来被称为千古佳作,为后世所推崇。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冷冷清清,妇人孤独地守着窗儿,寒风吹过,大雁南来,满地的落花,无不让词人倍增愁绪。而这种“愁”,并非闺中少女的闲愁,也并非悲欢离别的哀愁,而是从灵魂深处爆发出来的渗透着血泪的深仇巨痛,蕴含着一位词人最深的悲哀。在此我们所见的已并非是那个会“惊起一滩鸥鹭”的懵懂少女,而是一位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漂泊异乡之后的一位郁郁寡欢的老妇人,我们似乎已可以从这里预见到她的悲惨结局。

当一切已无可挽回地发生时,也许惟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和忠实记录,词人李清照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将自己的情感情绪毫无保留地写入她的作品,让作品和她的人生水乳交融,真实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

总之,李清照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她的人生历程。她的孤傲,她的热烈,她的凄婉,她的深刻,无不令人敬畏三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也许是对李清照一生最好的评价。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首词李清照词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神回复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宋高宗的眼力
林逋梅妻鹤子
我记得,我记得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