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双流:打造宜居新村
——双流县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

2010-09-07 08:18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3期
关键词:建设局塘村人居

兴隆镇瓦窑村优美的人居环境

兴隆镇瓦窑村千亩草莓园

2009年四川省政府给成都市下达了50个省级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任务。各区(市)县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切实抓好省级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成都市建委《关于明确成都市省级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责任的通知》文件精神,分解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对试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村容村貌的整治,试点村的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地改善。

截止2009年8月25日,试点村环境整治完成总投资70643.42万元,其中农房建设投资49231.9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1411.52万元。共完成村庄道路206公里整改、给排水管(渠)195.7公里;设置垃圾收集房(池)655个;建设公共服务设施48270平方米;“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受益农户15147户;实施风貌改造农户4990户。

2009年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公兴镇双塘村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并顺利通过了验收,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及专家评审组的好评。为有力推进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双流县委、县政府将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具体指导协调创建工作。兴隆镇、公兴镇书记亲自主抓,强力推进了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创建工作。

瓦窑村新貌

兴隆镇瓦窑村是双流县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位于兴隆镇东部,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31户,总人口2360人,幅员面积3.71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3482亩,耕地面积2190亩,林地1292亩,集体建设用地1160.84亩。漉溪河横贯全村4个村民小组,段面长2068米,形成了一条环境优美的风景线。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瓦窑村村民收入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产品有草莓、枇杷、蔬菜等。村域范围内有重点项目锦绣城、上林公社、玫瑰园、玫瑰天堂等;有规模化农业园区——千亩都市观光草莓园。瓦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依托走廊,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文明创建不断取得骄人的业绩。

针对瓦窑村地理区位优势,村两委班子走“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依托走廊,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之路,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把原以粮食作物外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为依靠草莓、水稻制种、蔬菜、养殖为主,加工、运输、销售为辅的产业结构。如全村草莓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3000吨,农民实现创收1000万元;杂交水稻制种890亩,收入130万元;蔬菜种植1000亩,产量400万公斤,群众创收300万元,养殖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以养猪和养鸭为主,年收入90万元;在瓦窑村内已办起包括锦绣城、太阳岛、兆福园等在内的5家 “农家乐”,年收入300多万元。瓦窑村在抓好主产业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瓦窑村新型社区风貌

早在2007年底,瓦窑村就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把文明创建新村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载体,村“两委”班子住村入户,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工具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营造争创活动的环境;组织群众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修复完善了文化室、文明路、水泥广场、公厕、垃圾池、花池和农户的沼气池,新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改变了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反差现象。瓦窑呈现出一派清洁、优美、文明的新气象。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群众居住环境大变样,道路规范整洁;农户室内现代化,庭院绿化美化。

在瓦窑村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的过程中,双流县建设局要求瓦窑村结合实际认真抓好水、电、路三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形象。目前,已投资19.8万建设庭院灯52盏、路灯14盏;投资80万建设污水管网及一体化处理设施,新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投资280万对瓦窑新农村及华大路沿线进行风貌改造;投资250余万道路硬化;投资110余万铺设自来水管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完善村民文化室、水泥广场、文明路、公厕、垃圾池以及小沼气、小厕所、小庭院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垃圾收集设施17个,“四清、四改”受益农户714户。瓦窑村示范点用地规模50亩,示范点农户150户,总投资820万元。

富有历史底蕴的休闲走廊

瓦窑村大型农家乐

公兴镇双塘村道路整治前

双塘村新貌

公兴镇双塘村北距场镇2公里,南距千年水码头,省级旅游景区黄龙溪13公里,交通便利,中彭路及正公路贯穿其中,村中有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5164亩,全村共有4214人,1227户,村内大小企业11家,曾先后获县级“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综治联防村”“万村书库”等荣誉称号。

该村道路硬化前5880M属于泥路,通过2008年硬化村道5880M,硬化后做到晴雨通车,给村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塘堰整治前有10余口蓄水塘垮塌,损坏,通过2009年底整治5个社9口蓄水塘,增加蓄水量2万余方,人居环境风貌整治150余户,面积约5800平方米,改水150余户,改厕123户,垃圾收集设施23个。

公兴镇双塘村整治后的千亩荷塘

2008年,公兴镇加快了“荷塘印象·天府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双塘村是该项目重点建设村之一。“荷塘印象天府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现代种养业+乡村商务旅游”为主题。园区建设的启动,为农户生产、经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当地农民可通过种植食用藕、观赏荷、辣椒等特色蔬菜来增加经济来源,也可选择到园区内新发展的大型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业务工,或利用自身所处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小型农家乐,以此增加收入。如今,园区农户几乎家家都开起了农家乐。公兴镇政府对每户农家都给予了数千元补助,用于农家乐自身环境的美化,让市民来到这里有更好的配套设施可以享用。依托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内引进了107种名、特、优观赏荷花和水生植物,种植面积达50余亩。由于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了产、供、销平台,公兴镇莲藕不愁销路,种植户种植莲藕的积极性高涨,园区一期建设范围内莲藕种植面积达到了1021亩。

公兴镇双塘村水塘整治前

双流县建设局在指导双塘村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完成新建道路的绿化工作;改造二组13社、5社低压线路,完成4组6、7社,5组9社变压器增容工作;对全村的主要塘埝进行了安全隐患清查;建设了沼气池157口,对未建沼气的农户进行改厕;建立了环保宣传栏3个;新栽绿化树2650棵,对主要道口边的空地栽种了玫瑰、雨贞、红叶等树木;对道路两旁的房屋以及虎林聚居点段进行了外观风貌改造;新建扩建化粪池2个,完善垃圾收集设施13个,“四清、四改”受益农户480户。双塘村示范点用地规模3000亩,示范点农户130户,总投资1200万元。

至上而下形成合力

为落实好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工作,双流县建设局建立健全了“月工作汇报制度、半月工作推进制度”,各镇倒排出工期,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建设项目。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目督办和县建设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工作目标的落实。县建设局以各镇上报的周报、半月报和月报及时了解分析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每周至少两次的到现场指导,有力地督促了各镇严格按倒排工期推进工程进度。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建设局以“全面巡查、现场办公、技术服务”的工作标准,主动送服务上门,选派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有力地推进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创建工作。

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创建过程中,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结合宣传舆论工作,不断加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创建的宣传报道,各镇向村民宣传创建的措施,提高了村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在创建示范点位选取中,各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在方便生产、方便生活的基础上,选取了150、130户示范点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主动邀请村民代表察看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提出的建议意见也得到了及时整改和解答,确保了创建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作为“民生工程”的群众满意度。

为了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创建工程,县委、县政府及时加大了投入,县建设局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加大示范村的配套及附属工程,如水、电、气、光纤、外接雨污水支管网、道路、变压器、小区配套设施等,改善了示范点农户的居住环境,让村民入住安全舒适的美好家园。

赢民意,重民生

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创建对双流县来说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是改变了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反差现象,村容社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出一派清洁、优美、文明的新气象。其二是极大地提高了双流县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其三是解决了“路难走、水难吃、物难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

公兴镇双塘村小区风貌改造后

猜你喜欢
建设局塘村人居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房屋拆迁延期公告(穗房延拆字[2022]13号)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房屋拆迁延期公告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房屋拆迁延期公告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房屋拆迁延期公告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在灯塘村(外一首)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深入界塘村三冲屯开展扶贫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