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译本中“manner”的翻译尺度

2010-10-17 06:03仪爱松姜德成
关键词:达西傲慢与偏见风度

仪爱松,姜德成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傲慢与偏见》译本中“manner”的翻译尺度

仪爱松,姜德成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傲慢与偏见》;教养;风格;文学翻译

“manner”一词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受到格外重视。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该词总计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研究从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人的译本入手,对小说中“manner”的语义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译本在再现原著思想内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译者逾越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提供借鉴。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反映的往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细节,故被称为“时代的风俗画”。简·奥斯汀 (1775-1817)通过对 “乡间村庄的三四户人家”的描写和在“二寸象牙”上的雕刻准确而细腻得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们在狭小的房间里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重复的生活,其性格则是通过一次次的舞会,一顿顿的家宴和闲谈散步中的“manner”展现出来的。

一 “manner”的文化释义——一面透视英国社会的镜子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manner”一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涵盖诸多内容,如举止、谈吐、礼貌、风度、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被认为是一个人有“教养”的综合表现。英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莫那翰曾经说过“英国妇女再没有比 18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1]。在当时,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宰,妇女的地位则十分低下,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从事家务。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大量为年轻女性编写的“品行手册” (Conduct Books),详细阐述了少女应当具备的种种“美德”,如“稳重、优雅、纯真、柔弱礼貌、少言、贞洁、和蔼、斯文”等等,[2]时刻提醒她们应当有天使一样的举止。长期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妇女们将父权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内在化,把“教养”视为衡量日常行为举止的唯一准则。思想家勃克对教养做过这样的评价,“教养比法律还重要……它们依着自己的性能,或推动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毁灭道德。”[3]在中国,冯至先生曾在《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序言》中把教养诠释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会怎样阻止或者助长了一个人的发展”。

在《傲慢与偏见》中,教养一词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亦有一百三十一次的说法),对于一个属性词如此频繁地使用绝非作者的偶然之笔。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凭借“manner”与人交往,也是依靠这一标准来评判他人。从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完美大结局,“manner”与小说情节的发展紧密得联系在一起,所以如何恰当地把握语境,准确理解它的涵义有着重要意义,而对“manner”一词翻译的把握也就成为评判译作好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

二 文学翻译的定位与影响“manner”翻译的因素

原作是作者的化身,而译作则是译者努力的产物。一部好的译作应该真实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然而文学翻译确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往往要面对文化和语言间的种种限制。把地道的原文转换成地道的译文,只靠词典的释义,按照字面意思硬译,是办不到的。一个好的译者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应具备茅盾讲的那种素质,“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4]

“manner”一词在原作里反复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其词义本身具有游移性和多义性。它涵盖的内容也如其数量一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有着不同的含义,诸如:态度、为人、风度、举止、作风、礼貌、气派等等,不同译者由于审美意向、对双语的驾驭能力等不一致,导致对同一文本的阐释表意、词语选择有着不同的取舍。目前《傲慢与偏见》在我国已有八种译本。研究仅从王科一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译作中对于“manner”一词的把握入手进行对比欣赏、分析,企及说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下表是两译本对“manner”的几种主要阐释及其所占比重。

译者 态度 为人 风度 举止 作风 礼貌 气派王 20 14.1% 13 9.2% 28764 8.5%5.6%4.9%4.2%2.8%孙7 4.9% 87251 5.6%4.9%17.6% 0 2 1.4%0.7%

从此表不难看出两个译本对于 “manner”一词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别。王科一先生的译文中“态度”一词频频出现,高达 20次之多,而孙致礼先生则只用了 7次;与之相对的就是“举止”一词,在王译文里仅出现 8次,而孙在译文中用了 25次,究其原因,原来王使用态度的地方孙大多都用了举止;可被王用了 7次的作风一词却被孙弃而不用,至于其他用词的选择,我们则发现王译文用词变化多一些,为人、风度,举止、作风、礼貌、气派等都被他用来表述“manner”的含义,而孙则更倾向于态度、为人、风度、举止等词,或干脆略译。当然,此表只是对两人译文用词进行粗略地统计,具体应用还有待例证分析。

三 两个译本中“manner”的例证比较

1 语言层面的研究

文学翻译的语言是构成译作艺术美和意义美的唯一手段,也是开展翻译批评的理想途径。译者须用与原著相当的文学语言传达其内容,再现其艺术意境、风格神韵。泰特勒在其翻译三原则中就将“翻译应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放在第一位。因此,做到对于原文意义的“信”在翻译时是至关重要的原则。下面就对两个译本做一个抽样性的低层面的语言分析

例一

Amazed at the alteration in his manner since they last parted,every sentence that he utteredwas increasing her embarrassment;and every idea of the impropriety of her being found there recurring to hermind,the few minutes in which they continued together were some of the most uncomfortable of her life.Nor did he seem much more at ease;when he spoke,his accent had none of its usual sedateness.

王译:他的态度跟他们俩上一次分手的时候完全两样,这使她感到惊奇,因此他每说一句话都使她越发觉得窘;她脑子里左思右想,觉得闯到这儿来被人家发现,真是有失体统,这短短的几分钟竟成了她生平最难挨的一段光阴。他也不见得比她从容,说话的声调也不象往常那么镇定。①(下同)

孙译:她感到很惊奇,达西先生的举止跟他们上次分手时大不一样,他每讲一句话都使她越发觉得窘迫;她心里反复在想,让达西先生撞见她闯到这儿,真是有失体统,因此他们待在一起的这几分钟,竟然成为她平生最难挨的一段光阴。达西先生也不见得比她有多自然:他说起话来,语调并不象平常那么镇定。②(下同)

显然,王和孙对于“manner”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究竟是译成态度还是举止差别很大,翻译中的选词是否精确直接影响到原文的表达。通常来讲,英语词汇虽然灵活多变,但对于上下文语境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英译汉时就要根据语境,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这两个汉语词的含义。态度,可以指人的举止,神情,还可以指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而举止则指姿态和风度;举动。上文谈到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后和舅父母在彭伯利庄园参观,不期而遇地碰到了达西,此时的伊丽莎白神色慌张,不知该怎么做才好,而达西也是神不守舍,与伊丽莎白没说几句话就匆匆而去。如果这里译作举止,在含义上就缺失了对神情的表述,自然和上下文有了脱节,故此处王译更为贴切。

例二

“My beauty you had early withstood,and as for my manners——my behavior to you was at least always bordering on the uncivil,and I never spoke to you without rather wishing to give you pain than not.Now be sincere;did you admire me for my impertinence?”

王译:“我的美貌并没有打动你的心;讲到我的态度方面,我对你至少不是怎么有礼貌,我没有哪一次同你说话不是想要叫你难过一下。请你老老实实说一声,你是不是爱我的唐突无礼?”

孙译:我的美貌起初并没使你动心;至于我的举止——,我对你的态度至少不是很有礼貌,每次跟你说话总想让你痛苦一番。请你说句老实话,你是不是爱我的唐突无礼?

要做到用词准确,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思,还要知道词的内涵义。态度一词内含着行为,上文已经提及,所以破折号后的 “behavior”是对 “manner”的进一步阐释,由大及小,所以王译把“manners——my behavior”用态度一词来涵盖是可取的;而孙译则两个都译出,把manners译作举止,behavior译成态度则有失偏颇,准确度不够。不过,王译也有瑕疵。首先,第一句他没有把 “early”译出,丧失了原来与现在的比较隐含意;其次,“never,without”双重否定,王采取的是直译,完全拘泥于原文形式,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倒不如孙的意译,干脆用肯定句式。相比之下,孙译行文简洁流畅,意思明确,只是对“manner”一词的翻译不够贴切。

例三

He(Darcy)was at the same time haughty,reserved,and fastidious,and his manners,though well bred,were not inviting.In that respect his friend had greatly the advantage.Bingley was sure of being liked wherever he appeared;Darcywas continually giving offence.

王译:达西为人兼有傲慢、含蓄和爱挑剔的性子,他虽说受过良好的教养,可是他的风度总不受人欢迎。从这一方面讲,他的朋友可比他高明了。彬格莱无论走到哪儿,一定都会讨人喜欢,达西却始终得罪人。

孙译:达西同时还有些趾高气扬,不苟言笑,爱挑剔人,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却不受人欢迎。从这方面,他的朋友倒占有很大优势。彬格莱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招人喜爱,达西却总是惹人讨厌。

这个例子中王译本的瑕疵就比较明显。首先,风度在汉语词典里注解的意思是“美好的举止、姿态”,而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达西到处是不受欢迎的,理应避开褒义的词语;其次,从汉语词语搭配方面讲,风度与受人欢迎的搭配有些勉强,汉语的习惯表达是举止是否受欢迎;再者,王译采取的是死板僵化的直译,硬生生地把 “well bred”直接译成良好的教养,“hismanners”译成他的风度,“他”在上半句中已经出现,再次出现显得啰嗦重复,而且整句读起来有些拗口、别扭;孙译则巧妙结合上下文,做到了忠实与灵活的完美结合。

2 风格探微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最高层次的活动。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的影响,译作往往体现出译者自己的风格。译文应该既有原作的风格,又带有译者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正如王佐良曾经谈到要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5]。下面用少量抽样的方法,试着赏评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

例一

“I do,indeed,”replied Elizabeth,coloring.“I told you the other day,of his infamous behavior toMr.Darcy;and you, yourself,when last at Longbourn,heard in what manner he spoke of the man who had behaved with such forbearance and liberality towards him.And there are other circumstanceswhich I am not at liberty——which it is notworthwhile to relate”.

王译:伊丽莎白红着脸回答道:“我当然了解,那一天我已经把他对待达西先生的无耻行为说给你听过。人家待他那么宽宏大量,可是你上次在朗伯恩的时候,曾经亲耳听到他是以什么的态度谈到人家。还有许多事情我不便于说,也不值得说……”

孙译:“我当然了解,”伊丽莎白红着脸回答道:“那天我跟你说过他对达西先生的无耻行径,人家待他那么宽宏大量,可你上次在朗伯恩亲耳听到他是怎么议论人家的。还有些事情我不便于说,也不值得说……”

这一段话两个译本可以说都把原文的意思译出来了,可是哪种译法更自然顺畅,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呢?这里是说威克姆在上文中无耻地诽谤达西的行为,他那洋洋得意的神情似乎用“态度”一词较为贴切,但与 “听到”一词搭配起来则有些拗口;孙译的一个“怎么”就可以把所有的信息涵盖其中,且简洁自然,更符合口语习惯。口语讲究信息的传达要快和准,因此用词要求明快,尤其是人生气的时候,讲起话来不可能慢条斯理,所以短的用词更能充分表达其气势。在这里,孙译文共用了 89个字,遵照原文用了两句话,而王译文多达 104个字,把原文的分号改作了句号,共三句话,改动一个标点,不但改变了原文的组织结构,也丢掉了伊丽莎白生气,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那层意思,显然这里孙译更胜一筹。

例二

Elizabeth,having rather expected to affront him,was amazed at his gallantry;but there was a mixture of sweetness and archness in hermanner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her to affront anybody;and Darcy had never been so bewitched by anywoman as he was by her.He really believed,thatwere it not for the inferiority of her connections,he should be in some danger.

王译:伊丽莎白本来打算使他难堪一下,这会儿见他那么体贴,倒愣住了。伊丽莎白的为人一贯温柔乖巧,不轻易得罪任何人;而达西又对她非常着迷,以前任何女人也不曾使他这样着迷过。他不由得一本正经地想道,要不是她的亲戚出身微贱,那我难免危险了。

孙译:伊丽莎白本来打算羞辱他一下,眼下见他那么恭谨,不由得愣住了。不过,她天生一副既温柔又调皮的神态,使她很难羞辱任何人。达西真让她给迷住了,他以前还从未对任何女人如此着迷过。他心里正经在想,假若不是因为她有几个低贱的亲戚,他还真有点危险呢。

这里孙译的风格是采取直译的方法,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并大体保留原文的形式。但由于译者讲究忠实,处处都试图求“直”,致使他的译文读起来感觉有些不顺,修饰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这里的“manner”翻译成 “神态”未免翻译腔太浓,而且神态和后面的 which从句所表达的“使她很难羞辱任何人”无法衔接起来。而王译运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翻译腔。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融会变通,一个为人乖巧的伊丽莎白跃然纸上。既然伊丽莎白那么乖巧,“羞辱”一词就有些重了,所以王译则用了“难堪”贴切地表达了她想捉弄下达西的行为。最后一句“were it not for the inferiority of her connections”,译文重点落在亲戚身份的低微上,而孙译的“假若不是因为她有几个低贱的亲戚”,虽然对理解原文没有影响,但不能忠实于原文,尤其是王译的语气助词“了”和第一人称“我”的运用,补足了语气,而且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故事中间,恰似与达西一起喃喃自语,犹如读原作的感觉,可谓形神兼似,实为妙笔。

“文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供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6]总体来讲,从两人对 “manner”一词的把握来看,虽然译文交相辉映,各具特色,然而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对于译者而言,在文学翻译中要坚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忠实反映原著的风格神韵。

注释:

①文中涉及王科一的译文均引自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出版。

②文中涉及孙致礼的译文均引自孙致礼翻译的《奥斯丁精选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年出版。

[1] Naghan,David.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st[M].The Macmillan Press,1981,p105.

[2] SandraM.Gilbert and Susan Gubar.TheM ad W oman in the Attic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p23.

[3] Edmond,Burk.Collection of Edmond Burk’s Essays[M] .London:Oxford Press,1928,p150.

[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M].济南:译林出版社,1996:6.

[5] 杨自俭,刘学云 .翻译新论 [M].重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87.

[6]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20.

Key words:Pride and Prejudice;manner;literary translation

Abstract:Manner is highly valued byBritish in the 19th century,which could be testified by asmany as 142 referring of it in Jane Austen’smaster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Chinese Versions byWang Keyi and Sun Zhili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style,accounting for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foreign works and aiming for overcom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barrie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Manner”in Pride and Prejudice

YIAi-song,J IANG De-c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

H 315.9

A

1673-2804(2010)04-0128-04

2009-04-13

猜你喜欢
达西傲慢与偏见风度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傲慢与偏见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GC-MS法分析藏药坐珠达西中的化学成分
风度之美
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
靖边气田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研究